
作者:Ariela Karmel
在近期一次罕見的話題廣泛的採訪會談中,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肖軍正談及北京與以色列之間牢固的經濟聯絡,儘管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合作;他還談到了區域穩定的願景、美國政府的貿易戰,以及為何中國重視以色列的創新在中國現代化的作用。
在特拉維夫一條繁忙的街道上,行人穿梭於城市的日常喧囂中,而中國大使館卻隱秘地矗立在街角。在那平淡低調的外觀、高聳冷峻的牆體,以及毫不張揚的入口後面,宛如一座堡壘,顯得格外莊嚴而富有氣勢。所有這些細節都在提醒路人,這裡就是世界上僅有尚存的超級大國之一,而其力量並未顯露疲態。
進入大使館後,在深色木質屏風環繞的會客室中,映入眼簾的是整齊陳列的書法卷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徽章,以及一套精美的茉莉花陶瓷茶具。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肖軍在這裡正接受以色列媒體的首次深入採訪。自三個月前抵任以來,他便直言:“我們歡迎並需要以色列科技公司在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支援與幫助。”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人均GDP為1.2萬美元,而以色列則達到5.3萬美元,說明我們還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對於許多以色列人來說,這番表態或許令人頗感意外。自10月7日以來,以色列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孤立,與傳統西方盟友的緊張關係也日益加劇,而中國與伊朗和俄羅斯的盟友關係使許多人認為中國與以色列的經濟往來將日趨惡化。
對於大多數旁觀者來說,這正是中以關係中一個充滿危機的時刻。然而,這位歷史學家出身的外交官並不拘泥於此,他以長遠視角看待這段他認為自古以來就有的關係。肖大使說:“我們兩國同屬於亞洲文明,擁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合作亦符合雙方利益,”肖大使強調,並提到“猶太人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特殊友誼”,這一歷史連結遠早於兩國現代外交關係的建立。
他回憶道:“八十年前,二萬多名猶太難民從納粹迫害下逃往中國,主要在上海定居。”他指出,當大多數國家設定嚴格的入境配額、拒絕接納難民時,中國卻是少數幾個沒有拒之門外的國家,在這一時期接納的猶太人數甚至超過了多數西方國家的總和。
大使繼續表示:“中國始終致力於發展我們與猶太民族的歷史友誼。”,儘管中國曆來在支援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戰爭中立場鮮明。他補充道:“戰爭仍在繼續,但戰爭並非中以雙邊關係的主題。三十三年來,中以關係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並始終保持穩定發展。”
事實上,中國是以色列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據中國海關資料顯示,雙邊貿易額從2013年的約8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254.5億美元,雖然2023年降至145億美元,但2024年以色列從中國的進口創下135.3億美元的新高,比2023年增長了近20%。肖大使強調:“在以色列的中國企業沒有撤離或停止業務,他們一直堅守崗位,履行合同。”
這種經濟聯絡的堅韌與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北京在加深與伊朗和俄羅斯的關係,同時卻持續投資以色列科技,保持穩定的貿易關係。對許多以色列人來說,這種一邊與對手結盟、一邊經濟上與以色列接觸的做法顯得矛盾重重。但在中國看來,外交與經濟關係是兩個獨立的問題。
近年來,中以關係顯著增強,尤其在科技和貿易領域。“我們希望鼓勵更多中國投資者來到以色列”他表示。然而,中國投資者普遍偏好後期發展成熟的企業,在投入資本前更希望看到技術的成熟性。但大使同時也關注另一面:“同時,我們也希望以色列企業和投資者來中國。中國是個超級市場,對於尖端高科技來說,其效用是最大的優勢。”
中國在以色列科技領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醫療健康、清潔能源以及農業等領域。這些領域中,以色列的創新能幫助中國應對緊迫的挑戰。“以色列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V2X)技術方面處於世界前沿,”肖大使指出。但除了汽車領域,中國還認為以色列的專業技術對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管理至關重要。“以色列的節水灌溉和智慧農業技術是解決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短缺的關鍵,中國資本也在關注以色列在太陽能及儲能領域的創新。”
談及在該地區的角色,大使表示,中國希望充當區域衝突中的調解者。“我們歡迎加沙停火協議,並希望該協議能得到有效執行,以色列人質能夠安全獲釋,區域和平與穩定早日實現。”他說,中國願與以色列攜手,共同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2024年12月1日,新任駐以色列大使肖軍正向以色列外交部首席禮賓官哈斯科爾遞交國書副本。圖片: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
中國在以色列及更廣泛的中東地區影響力不斷增強,其在關鍵基礎設施專案上的大量投資涵蓋了港口、鐵路、能源電網及通訊等領域。這些投資均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旨在加強貿易通道,促進亞洲、歐洲與非洲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批評“一帶一路”倡議,指責中國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作為地緣政治槓桿,穩固在該地區的地位。而中國政府則斷然否認這些指控,稱之為反華宣傳。
肖大使說:“作為中東各國真誠的朋友,中國願繼續扮演和平與穩定的維護者、發展促進者和長期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他舉例稱中國在促成沙特與伊朗關係緩和中的作用,並表示包括加沙重建在內的經濟融合有助於區域穩定。“各國經濟聯絡越緊密,整個區域就越安全。”
除了中東,大使也談到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當今世界除了俄烏戰爭和加沙戰爭外,第三個戰場就是關稅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他批評美國設定貿易壁壘的政策,認為這最終損害了全球經濟穩定。“美國單方面加徵關稅只會使全球經濟陷入更大混亂,”他補充道,這些措施正在“破壞國際體系和秩序。”他還提到,由於美中貿易戰,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不斷上升,關稅迫使美國企業提價甚至裁員。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這些貿易壁壘可能大幅削弱全球經濟增長表示擔憂。
現在,美國政府已開始對包括加拿大和歐盟等盟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加徵關稅。“美國將針對任何導致其貿易逆差的國家進行打擊。曾有人認為美國只會針對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會對任何國家徵收關稅。”
無論是談及與以色列的關係,還是更廣泛的國際政治,大使均強調長遠視角,這種視角體現了一種擁有5000年曆史文明的眼光。“直到上世紀60年代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才明白統一的重要性——而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已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
這種長遠視角使中國人能夠以特有的冷靜和務實態度看待世界上最具情感色彩的衝突之一。這也正是為什麼,無論兩國政府之間的公開政治摩擦如何,中國始終視以色列不僅僅是一個小巧而發達的經濟體,而且也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至關重要的合作伙伴。只要雙方關係繼續保持,經濟聯絡就會保持穩定,至少目前是如此。
原文刊登於以色列《經濟報》:
https://www.calcalistech.com/ctechnews/article/hyezqaaiyx
肖軍正大使簡介
肖軍正,1970 年 3 月出生,江西吉安人,擁有歷史學博士學位。他的外交履歷豐富且紮實。1997 年至 1998 年期間,任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在這一階段,他專注於國際問題的研究工作,為後續投身外交一線積累理論基礎。

1998 年,肖軍正開啟駐外生涯,前往中國駐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先後擔任三秘、二秘職務。在伊朗工作的四年間,他深入參與外交事務,親身經歷並處理各類外交工作任務,對中東地區的外交環境有了更切實的認識。
2002 年,肖軍正短暫回到國內,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再度擔任助理研究員,繼續深化對國際問題的研究。一年後,即 2003 年,他進入中國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先後擔任二秘、副處長、處長。在此期間,他專注於西亞北非地區的外交事務處理與政策研究,憑藉專業能力與積極工作態度,為該地區相關外交工作的推進做出了貢獻。
2008 年,肖軍正再次踏上駐外征程,出任中國駐土耳其共和國大使館參贊。
2012 年,肖軍正回到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先後擔任參贊、副司長。在這一崗位上,他憑藉豐富的駐外經驗與對西亞北非地區的深入瞭解,參與制定和執行相關外交政策。
2019 年,肖軍正前往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先後擔任公使銜參贊、公使。
2021 年,肖軍正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希臘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2024 年11月,肖軍正履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以色列國特命全權大使,開啟了他外交生涯的新篇章,繼續為推動中國與以色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維護和發展兩國友好關係而努力。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