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新廣告,佩服文案的精神狀態

營銷案例精選(ID:m-cases)授權釋出
圖片素材源於網路
作為地鐵通勤的新媒體牛馬,小馬每天上下班的“樂趣”就是看地鐵廣告。
ps:這是工傷!工傷啊!
然後我就發現,最近的地鐵廣告怎麼文案都越寫越長了。
前有BOSS直聘寫小作文:

後有舒化奶玩小學生造句:

舒化奶這則廣告,我仔細數了一下,長長短短五行字,“馬”共出現了8次,“龍”共出現了4次

再看下去我都快不認識這兩個字了。

更有網友貼心建議:這個idea就不能留到明年馬年嘛?

甚至更有甚者以為賣的是馬奶

而且不得不說,這廣告看得我好割裂……
左邊畫面是馬龍騎著馬一臉歲月靜好,右邊的長句文案則像是文字生化武器,又吵鬧又洗腦,好像出門前我媽在旁邊不停嘮啊嘮的。
試想一下,要是早高峰路上被這則廣告吸引住,如果你想讀明白的話,絕對會影響上班打卡的速度。
好了,咱們一起來細品一下這段文案。
“這是馬”

這很好理解,畫面中有一匹俊美的白馬站著,沒瞎的人都能get。

“這是馬龍”
這也很好理解,一身西裝的龍隊十分帥氣,和白馬的氣質也挺搭的。
“這是馬龍出馬”
馬龍騎著白馬,這句在我看來沒毛病。
不過據東北網友稱,“出馬”一詞在TA們那兒有著不同的意思。

雖然網友解釋了“出馬”在東北地區的意思,但小馬還是沒有精準get到,能不能來個當地讀者再來說說~
話說回來,好奇心驅使我去查了查馬龍的資料,發現他就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妥妥的一枚東北人啊。
咱就是說,也不知道馬龍看到這句廣告語是怎麼想的,但從畫面表情上來看應該是有點尬住了。
再來看最後兩句主文案,總算是說到正題了。
“這是馬龍出馬送舒化”
“這是馬龍出馬送一馬當先的舒化”
說實話,這兩句有點抽象到我了,感覺有點東拼西湊硬要完成填字遊戲的感覺。

站在消費者視角的我:不是說要送我舒化奶嗎,奶在哪呢?
站在營銷人視角的我:舒化奶這把其實是故意抽象,文案不寫這麼繞則呢嗎引起大眾注意?
確實,舒化奶真的讓人們記住了廣告,但是記住的並不是它,而是——馬應龍

怎麼說呢,雖然舒化奶透過一系列趣味表達來吸引關注,但產品本身在這則廣告畫面中實在沒啥存在感。
不瞞大家,我一開始也以為是馬應龍的廣告。
畢竟,人類強大的聯想力(俗稱:腦補)能夠在閱讀過程中自動補齊漏掉的字。
當你看到“馬”“龍”高頻率出現時,實在很難不想到馬應龍
眾所周知,馬應龍是一家藥企,最出名是治痔類藥品。
再看舒化奶的廣告畫面,馬龍一臉悠閒坐在馬背上,其實也能很好傳遞產品的使用效果。

甚至還有熱心網友重新寫了文案:

這是馬
這是馬龍
這是馬龍贏了
這是馬贏龍 
這是馬應龍
不得不說,網友給馬應龍寫的這段文案更簡單易懂。
但此次舒化奶的傳播策略顯然不是這個路子,人家就是要玩尬的。
其以繞口令式的文案,透過重複和韻律編排,將「馬龍」營造成獨特的記憶點,從而來強化品牌與代言人的關聯。

至於容易讓人聯想到馬應龍,我相信舒化奶的是市場部肯定也想到過這點……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意外的聯想也能幫助品牌進行話題營銷。
據瞭解,該系列海報還有其他文案,我也給大家找來看看。
提前預警:暈字的同學可以先撤了。
作為一個容易暈字➕聯想能力極強的人,看完這幾張海報,我腦子的資訊處理器已經開始雜亂,最後記住的資訊竟然是——馬龍,自帶清甜
總的來看,舒化奶這波操作離譜又顯眼,抽象又洗腦,就傳播效果而言,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畢竟我之前不知道舒化奶的,這回倒知道了。
不過,以後要是再看到舒化奶,我的第一印象將是——那個請了馬龍寫抽象文案,還被網友以為是馬應龍的牛奶牌子
素材來源於網路
 影片推薦 
 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