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CSDN
近期,“幽靈工程師”這一概念在技術界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一切始於一條病毒式傳播的推文,它揭露了軟體工程領域中一個隱藏現象:在大型科技公司中,有一部分專業人士的工作量極少,每週工作時長大約 5 小時,每月甚至只提交兩次程式碼更改,卻能拿到 20 萬至 30 萬美元的年薪。
Menlo Ventures 的風險投資家 Deedy Das 以及眾多在回覆中確認其觀察結果的人士表示,這一現象不僅侷限於 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現為 Meta、Apple、Amazon、Netflix、Google)等科技巨頭,還蔓延到了 Oracle、Salesforce 和 Adobe 等公司。

“幽靈工程師”的生活方式
“幽靈工程師”現象是經典“躺平式離職”故事的又一新變種。這類“頂尖”的工程技術人才被親切地稱為 0.1x 族,他們擅長於假裝忙碌,同時也精通於為延誤找到完美藉口。
Das 指出了“幽靈工程師”的幾種常用手段和藉口:
在 Slack 上顯示“正在開會”
經常在深夜傳送 Slack 訊息或郵件,提交程式碼
使用私人日曆進行時間規劃
使用滑鼠抖動器保持工作線上狀態
“這工作大概需要兩週時間”(實際上只需一天)
進行大量、但很微小的重構
“哦,規格說明書不太清楚”
“構建出現了問題”
“被其他團隊阻礙了進度”
“由於某些 XXX 的技術原因(聽起來很晦澀難懂),需要更多時間”
“你能為那個問題建立一個 Jira 任務嗎?”
“他們也不會讓 AI 寫程式碼的。”Das 說道,“這些人太懶了,所以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現在的 AI 能做些什麼。”
“大多數科技行業的人都不會對馬斯克裁掉 Twitter 80% 的員工感到驚訝——如果換做是你,你也可以在大多數這些公司裡裁掉 80% 的人。”另外這幾年遠端工作的加持,一些工程師幾乎可以在無形中消失,做最基本的工作就足以保持在職狀態。
斯坦福研究證實了這一趨勢
在科技行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大多都聽說過關於幽靈工程師職位的傳言,但斯坦福研究員 Yegor Denisov-Blanch 最近分享的研究成果,將這些傳言從都市傳說變為了有資料支撐的現實。

透過分析 100 家公司中超過 5 萬名工程師的私有 Git 倉庫,研究人員發現:
大約 9.5% 的工程師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工作。
遠端工作加劇了這一趨勢,在完全遠端工作的工程師中,有 14% 屬於“幽靈”類別,而在辦公室工作的工程師中這一比例僅為 6%。
提交程式碼的次數通常少得可憐,58% 的工程師每月做出的有意義貢獻少於三次。
透過分析私有 Git 倉庫中的原始碼,研究人員還模擬了一個由 10 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從多個維度對每個提交進行評估,從而量化生產力。這一過程中 Denisov-Blanch 發現,僅僅計算程式碼提交次數來衡量生產力是有 Bug 的,但它確實可以揭示出不活躍的狀態。其團隊的指標顯示,約 58% 的人每月提交少於 3 次,而另外 42% 的人基本也只做一些微小改動,例如修改一行程式碼或一個字元——總體來說,就是假裝在工作。

“幽靈工程師”的經濟影響
當你審視那些擁有數萬名工程師的公司時,會發現薪資單上存在“幽靈工程師”所帶來的財務影響令人震驚。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像思科、英特爾和 IBM 這樣的公司,如果裁掉“幽靈”員工,每年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並且不會對公司的業績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同時,這還將為這些公司的總市值增加 4650 億美元。從全球範圍來看,即使採用保守估計,也有超過 900 億美元實際上被浪費在了這群幾乎沒有任何貢獻的工程師身上。

Denisov-Blanch 認為,這不僅僅關乎金錢,更重要的是扼殺了創新,並在整個技術生態系統中產生了連鎖反應。他表示:“大約 9.5% 的軟體工程師在拿著薪水的同時卻幾乎什麼都不做,這太瘋狂了。這不僅不公平地加重了團隊的負擔、浪費了公司資源,還阻礙了其他人的就業機會,並限制了人類的進步。這種情況必須停止。”
Denisov-Blanch 說,他和他的團隊即將釋出一篇關於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s)來評估開發者生產力的新論文,預計將在幾周內釋出。擁有 50 名以上工程師的企業可以透過連線他們的 Git 倉庫參與這項研究。
僱傭“幽靈工程師”的安全隱患
除了經濟和生產力方面的問題外,“幽靈工程師”還帶來了顯著的安全風險。由於他們缺乏有意義的工作參與,可能會導致一些關鍵問題:未經審查或測試不足的程式碼更改、未被發現的安全漏洞以及未打補丁的過時系統。一個不積極投入工作的工程師可能會忽視或者故意忽略重要的安全協議,從而為惡意攻擊者創造潛在的入侵點。
當這些工程師不積極參與維護安全實踐時,他們會在公司的防禦策略中留下盲點,增加資料洩露或合規性失敗的風險。攻擊者可以透過釣魚攻擊、社會工程學手段,或是利用被忽視的更新和審查不嚴的程式碼來滲透系統並破壞其安全性。
想要解決這些漏洞,就需要更好的監督和協作實踐。
生產力與認知
當你開始懷疑你的同事之前,請注意,在軟體工程領域衡量生產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提交次數或記錄的工時數往往不是真正影響力的良好指標,一些高效的工程師——即傳說中的“10 倍工程師”——他們透過少量但深思熟慮的貢獻就能取得顯著成果。
然而,“幽靈工程師”的趨勢暴露了人才管理和績效評估中的系統性效率低下問題。而一度被譽為遊戲規則改變者的遠端工作政策,目前正受到嚴格的審視。雖然遠端工作為許多人提供了靈活性,但也催生了“幽靈工程師”現象。隨著公司在處理領導力和問責制問題上面臨的挑戰,遠端工作和辦公室工作之間的拉鋸戰可能會更加激烈。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轉載:CSDN。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