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麼年代了,不要用“貞操”綁架女性……

一個時代記錄的編者注:從昨天開始,大連工業大學一名女學生與烏克蘭電競選手的偷情傳聞,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這件事論道理很簡單,無論女學生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主要都是她個人私事,並不違法,外界應該尊重隱私,不應該過度干涉。如果存在隱私洩露,那應該依法追究始作俑者的責任,而不是讓一個女生承受二次傷害。
僅因一件個人隱私的小事便開除女生的學籍,實在小題大做,本末倒置。都什麼年代了,道德問題、法律問題,私域和公域問題,應該分別看待,不可混淆,不可上綱上線。尊重隱私、注意人和人之間的邊界、保護公民正當權益,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
女性,別被 “貞操” 綁架
文/鄭渝川
來源/學術那些事兒
貞女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種頗為怪異的社會現象。貞女不是貞婦(夫死後不再嫁的婦女),而指的是未婚年輕女子在(甚至沒有見過面的)未婚夫死後,就予以守節,甚至採取殉節的激烈做法來宣揚忠貞。
兩宋以前的各種儒家經典,以及史書並未崇尚過未婚守志或殉節的做法。但在民間傳說中,確實出現過相關的貞女故事。比如《列女傳》中談到,未婚女羅靜的父親因瘟疫而死,她的未婚夫朱曠冒險為之操辦後事,結果也被傳染而死。羅靜感義,終身不嫁,哪怕有人劫持了她的親人,脅迫她出嫁,她也寧死不從。這個故事中的行為,其實在後世倒是容易獲得接納理解。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貞女現象主要出現在長江下游地區,即人們所說的江南——這一現象在南宋以及元代萌芽,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高峰。而促成這一現象蔓延的很重要原因恰恰是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發達,識字率提升、印刷業發達,從而製造出現代型別的文化娛樂業雛形。文化娛樂業依託於世俗化的詩歌、戲曲、評書等作品,再予以藝術化的轉化,但那些作品的核心恰恰被注入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忠、孝、節。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歷史系教授、漢學家盧葦菁所著的《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一書,近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再版提出。這本書指出,兩宋及之前,精英階層的女性再婚,也不被視為汙點,而寡婦守節雖然歷來被視為道德理想,卻沒有經過廣泛速度道德動員而成為泛化的道德實踐,這一切在明代發生了改變,還產生了極其惡劣的變種,那就是貞女現象的出現。
貞女現象造成了儒家倫理上的一個疑難。饒是最刻板的儒家經典,也認定女性在沒有完成婚姻儀式前,並不屬於夫家,其婚姻締結與否的權利還屬於父親或長兄或家族長輩。未婚女為死去的未婚夫守節,這既不能讓並未締結成功的夫家獲得任何收益(女方家族並不可能因為認定聯姻成功),還損害了女方所在家庭、家族的權威和主宰權。
難道這種現象能夠解讀為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恐怕不能。基於前面所說的識字率提升、印刷業發達、文化娛樂產品傳播,以及中上層家庭的識字女性結成團體所烘托的氛圍,肯定會出現純粹自覺自願守節的未婚女。但更多的貞女,恐怕還是因為明清的國家行為(1644-1850年,清廷就表彰了大約5000位終身不婚的貞女以及1000位自殺的貞女),也就是表彰節婦節女,再加上儒家士大夫最終轉向積極贊同節女現象,所以製造出了這樣一種詭異的、接近於倫理和道德綁架的現象,迫使那些面臨未婚夫去世結果的不幸女子,按照既有模式行事。
《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書中就指出,明朝各時期,政府都在表彰終身不婚的貞女,以及自殺的“烈女”。而且,經由國家力量和儒家士大夫的共同努力,還使得民間調侃、嘲笑貞女的各種缺乏道德內涵的名稱,比如黑頭姑、望門寡、白頭女等淡出於書面場合。
儒家士大夫的上述轉向,也就是接納了儒家經典根本不曾讚賞過的貞女現象,並將之大書特書,如《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書中所說,是因為明代的理學家們熱衷於道德英雄主義、極端道德主義。這些理學家讚賞所有不合情理的道德行為,包括為貞節而殉死,在公共場所自殺,為生病的父母或公婆做藥而割傷自己;褒揚政治上的很多極端行為,比如寧可承受駭人的酷刑而堅持向皇帝說真話的行為,比如抬棺進諫。
為什麼明代的知識分子會堅持如此極端的道德觀?書作者解釋說,明代中後期經濟和商業發展,引起了他們對社會等級無序的極大憂慮,而婦女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參與更讓他們感到不安。所以,倡導貞女,儒家士大夫的目的在於以此作為意識形態武器——既然未婚女都可以為未婚夫守節,那麼,哪怕沒有中舉計程車子,也該為皇帝“守節”,要盡到臣民之節。
明清易代的17世紀中葉,貞女現象也迎來了高峰。依照理學家的觀念,士大夫在改朝換代期間的表現,算不上良好。士大夫中,積極抵抗者或者遠遁深山拒絕與清廷合作者或者乾脆自己點上一把火追隨崇禎皇帝而去的人,不能說沒有,卻不是太多。剩下的多數人卻熱衷於書寫貞女故事,盛讚貞女志向,改編為各種橋段,不乏小說家的筆法,讓各路吃瓜群眾不由得嘖嘖稱奇。
清廷對於節婦、節女現象,最初採取了相當程度上的禁止和限制。明清易代造成的人口損失,已經讓巴蜀大地在內的許多地區甚至出現了千里、百里沒有人煙,縱容節婦、節女尤其是這類群體自殺行為的危害十分顯著。但在後來,清廷意識到迎合儒家士大夫營造的節婦、節女炒作,本質上有益於教導臣民忠誠,所以漸漸地放寬了禁限政策,並最終走向大張旗鼓的表彰。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以伊形勢已變,美國終於動手:為何和平總是那麼難?
伊朗何以淪落至此?伊朗最欠缺的是改革開放
錯的真的是哈佛中國女生嗎?
這或許是應對特朗普關稅戰的最好辦法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