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了,翟峰是個瘋子!」
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這麼說他,甚至連岳父也無法理解他,和他們斷絕了關係。
即便這樣,翟峰也毅然堅持自己的選擇,只因他說受夠了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

這些年,他們的航海足跡遍佈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拍攝過紀錄片《飛躍澳洲》,創辦巴厘島衝浪營地、飛艇學校……


對於他們的行為,有人羨慕不已,有人憂心忡忡,其中質疑聲最多的當屬孩子教育問題。
8歲的女兒脫離了普通人的求學軌道,無法接觸到系統的學校教育,更缺乏同齡人的陪伴,拿不到該有的學歷學位……這孩子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著什麼樣的三觀?
如今12年過去了,馨馨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紀,這家人過得怎麼樣了?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而這個道理,在翟峰31歲時深刻領悟。
那年,他第一次爬泰山,一個人在後山上露營,那天夜裡,他聽見了動物的聲音,聽見了樹枝的斷裂,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也像是回到了家,那一刻,他所有的感官都被打開了。
大自然裡有光、色、味、聲、形、體,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是孩子最好的「感官學校。」


而在現實中,如今的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出門,都喜歡宅在家裡,殊不知,真正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和書本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多出去走走才能瞭解更多。
所以翟峰才會說:
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城市裡,而且我們都是社會性很強的生物,就像蜜蜂羊群,我們很難用自己的感官去真的感受世界。
但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比真實地感知世界更有意義。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若能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不僅能豐富孩子的內心,還能提升孩子的眼界,增長孩子的見識,正所謂:「野」在戶外大有學問。

正因如此,翟峰在女兒8歲時建立了與大自然的聯絡。
他帶著女兒感知海上的一切,追鳥群、動物、鱷魚等,讓8歲的馨馨每天早晨6點到11點在船上值班,負責瞭望,觀察雲、觀察風,密切注視著海上的一切……
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會感知那裡的風土人情,帶著女兒體驗空中飛行的各種美妙,還讓女兒學習了衝浪、開船、製作木器等新技能,開闊了眼界。
採訪中不難看出,馨馨是一個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女孩兒,有著同齡孩子所不具備的豁達,她很自然愜意地向記者訴說:
我們一家三口常年在海上漂著,風浪來時一同與波濤搏鬥,海面平靜時,就躺在那裡分析感情、想法和故事。


翟峰駕駛三角翼
帶著女兒馨馨在澳大利亞上空遨遊
這種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快樂,與父母相互陪伴和支撐的感受,會讓孩子放下心裡戒備,向父母敞開胸懷。
當別的孩子行駛在既定的軌道上時,馨馨卻在人生曠野中奔跑,快樂而奔放。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四季交替中孕育著萬物生靈,它匯聚了生命的律動與成長的真諦。


馨馨雖然沒有接受過學校系統的教育,但透過網際網路,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學習。
她還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帶著一幫孩子們學習線上的homeschool課程,為大家翻譯了很多教育訊息。
馨馨身上最獨特的一點就是,擁有著超乎同齡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採訪中,一段關於她自己對未來人生的規劃讓人印象深刻。馨馨說:
2022年上半年,由於沒有SAT成績,未能申請上美國的學校,後來香港的SAT考試終於開放了,但我沒搶到考試位。
申請失敗後,我開始考慮接下來該怎麼辦,這一年,我冷靜了下來,想法也發生了改變,之前對申請大學的執著是由於焦慮引起的,當時也感到迷茫,經常會問自己一些問題:上大學為了什麼?有沒有一個我特別想做的事情?……
最終我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我的人生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嘗試創業,攢學費。先是利用我之前去各個國家上學的經驗和一些學校,幫助一些家庭申請短期留學的插班。很幸運,我找到了美國一個青少年營地的工作,在泰國學完潛水,我就要開始工作了。

一個不到20歲的孩子就思考著過去和未來,能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並能找到解決辦法,採取一切措施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每天都面臨著海量的資訊和各種觀點的衝擊,如何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成為了家長們最重要、緊迫的任務。
作為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幫孩子做主。

愛因斯坦說過:「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遠遠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具有獨立思考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成功機遇,更容易擁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

近年來,經常聽見「空心人」這個詞,它來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心理狀態——空心病。
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內心空虛、迷茫,缺乏目標和意義感。
這種現象在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很多人從大學畢業後,即使擁有高學歷,具備專業知識,但仍感到迷茫,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或者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

值得警惕的是,原來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大學生之間,現在開始趨於低齡化。
「空心人」對生活缺乏興趣,沒有內在,內心中一直有個空洞,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經常伴隨著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價值感。
然而在這方面,翟峰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在他的教育和薰陶下,女兒馨馨依靠自己,早早踏上了探尋熱愛之路。
採訪中,馨馨自豪得說:
我需要找到我熱愛的事,像爸爸那樣。
除了熱愛之外,我還要獲取更多的閱歷,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主張。
為了找尋一生中最熱愛的事,馨馨有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探索、嘗試。
儘管她沒有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但她卻有著同齡人沒有的清醒的認知,更擁有著對這個世界不斷探索的熱情與堅定。
過來人常說:這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擁有內在的熱愛;人生有限,有所熱愛,是多麼幸福!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事,讓孩子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實現自我價值,是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每個人對生活的嚮往不盡相同,對快樂的追求也不盡相同,有人平步青雲,有人勇攀高峰,而翟峰一家,就是後者的一個N次方。
《我的阿勒泰》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你可以不贊同,但不能居高臨下地改變他們。

如今,翟峰一家人的故事仍在繼續,他們的選擇與喜歡,沒有好壞,沒有對錯,人生這場遊戲,走好自己的路,體驗感才是最重要的。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南汐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關鍵詞
翟峰
女兒
學校
父母
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