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冰箱貼又雙叒斷貨了。
亞冬會2月7日開幕前,特許零售店裡的冰箱貼產品也已供不應求,據媒體報道,“冰火之約”冰箱貼在哈爾濱市場已售罄,在北京也僅剩下十餘件;“冰雪同夢”冰箱貼的銷量高達四五萬件,目前在北京也已斷貨。

亞冬會,各類冰箱貼成為熱銷款
去年以來,#冰箱貼斷貨##定鬧鐘搶冰箱貼#就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在發售後4個月時間裡賣出了53萬件,其中木質與AR金屬分別賣出17.5萬餘件與35.5萬餘件,價格分別是46元與78元——憑這兩塊冰箱貼,收入超3500萬元;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推出的天宮藻井冰箱貼,需要提前3天在網上搶號,每天限量400個。
這兩款因此被網友稱為冰箱貼“天花板”。

中國國家博物館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
此外,南京博物館的“小粉爐”、杭州博物館的“影青釉裡紅”,都是叫好既叫座的冰箱貼,還因常缺貨而惹得很多鐵粉“望貼興嘆”。
冰箱貼是一個老物件,但大有老樹發新芽之態。文旅熱已經持續了兩三年,潑天的富貴撒向網紅城市,不少文創周邊也悶身發大財,冰箱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冰箱貼:接住潑天富貴
1999年生的小陳從高中畢業旅行開始,就有了買冰箱貼做旅遊紀念的習慣,一般是在各地的博物館或者景點買,一般價格是在20—50元。這是普通人都接受的價格區間。
近兩年,尤其是今年,她買的冰箱貼明顯多了起來,原因是市面上好看的、有趣的冰箱貼越來越多。“去年在廈門鼓浪嶼買過拼圖式的冰箱貼,今年在上海博物館買過立體的冰箱貼。”她對小巴說。

各種文物造型的文創冰箱貼
1994年生的小劉與之類似,說起市面上新鮮的冰箱貼,如數家珍:“故宮文創那類的,還有紙質畫軸形式的,可以買自己喜歡的縮圖,都很精緻。”
冰箱貼購買者不分年齡,1981年生的古子也有收藏習慣。她說:“今年會買更多,因為入坑穀子(Goods音譯,即二次元相關商品),所以買很多。”
她的雙開門大冰箱已經擠了不少冰箱貼,但還是為二次元主題的冰箱貼留了位置,隨時準備新增新的成員。
與消費端的熱度呼應的是,義烏有一個工廠主老王前年碰巧開發了淄博的城市主題冰箱貼,趕上了去年淄博成為疫情後的首個新興網紅城市,兩年時間裡,他在淄博的幾個代理商乘勢都賣出了上百萬個冰箱貼。
老王做冰箱貼已經有七八年了,主要做樹脂材質的美食類冰箱貼,他透過一些網圖開發的淄博的城市主題冰箱貼,一般出廠價是一個三塊錢左右,在代理商的重新包裝下,此前可以賣十幾塊錢給景區及其他零售渠道,現在降到了七八塊錢,儘管代理商的毛利潤從五倍下滑到兩倍多,利潤仍然較豐厚。
現在他每個月出貨量還在百萬級規模。“景區火也就這兩年。”他對小巴說道,說明非常看好冰箱貼的發展前景。
此外,行業創新十分活躍。負責開發杭州南宋德壽宮、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的杭州文創公司“華雲文化”的副總陳思告訴小巴:
從2022年開始,她們的冰箱貼迭代了四次,1.0版最常見,即把一張常見平面圖印在亞克力或者玻璃材質上,到現在是國內一線水平的4.0版——圖案是原創的相關博物館題材圖案,材質是鋅合金、淺金色電鍍+琺琅上色,並新增旋轉、裝飾物等裝置小功能與亮點,單價也從十來塊錢提高至56塊錢。
結果而言,不管是博物館還是其他文旅景區,冰箱貼都成了“走量之王”,是博物館文創與常規景區文創的收入“扛把子”,打敗了帆布袋、筆記本、明信片、紀念幣、掛件手串小玩具等其他文創品類,堪稱文旅消費的亮點。

河南博物院瓷器文物造型的冰箱貼

誰是推手?博物館的經濟賬
在這次冰箱貼消費熱之中,最令人好奇的恐怕是:為什麼這些大牌博物館,在紛紛動起了鎮館之寶們的心思,想方設法要把它們“變現”?
上述提及的國博“鳳冠”(創意來源是鎮寶館藏“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來源“萬善正覺殿天宮藻井”)、“小粉爐”(來源“芙蓉石蟠螭耳蓋爐”)、“影青釉裡紅”(來源“元代影青釉裡紅高足杯”)等冰箱貼,均屬於此類。
而這背後固然有“一榮俱榮”的機會,也不乏“一損俱損”的隱憂。
比如,一位文創行業資深人士告訴小巴,其為該博物館鎮館之寶開發的造型幾乎還原的一款冰箱貼,便因賣不動而宣告失敗。
“當用戶對鎮館之寶的認知不那麼強,你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解釋、宣傳,就本末倒置了。”他對小巴分析說道。
我們不妨進一步分析:據中國曆年統計年鑑中的“文物業基本情況”的相關資料,近幾年,我國博物館收支不平衡凸顯: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國博物館收入盈餘分別約為-1億元、4億元、-61.5億元、-31.6億元、-14.2億元。
在北京,隔著一條長安街,一邊是故宮博物院,另一邊是國家博物館,兩個頂流博物館的一種遭遇是類似的:故宮博物館2024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撥款收入約7.7億元,同比減少3.3億元,降低約30%;國家博物館2024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撥款收入約5.4億元,雖同比增加約6700萬元,勝在基數較低。兩家都是在過緊日子。

故宮博物院的遊客
據兩家頂博的2024年度部門預算:國家博物館的“事業收入”(指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輔助活動所取得的收入)為1.5億元,沒有“事業單位經營收入”(指事業單位在專業業務活動及其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而故宮博物院的“事業收入”與“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合計達3.2億元。
或因如此,國家博物館發力冰箱貼等文創產品,並大肆開展“宣傳攻勢”——相關報道滿天飛,而“文創產業”走向前列的故宮博物館則相對淡定。
長期以來,博物館與景區作為線下文創產品渠道的重鎮,創新力有限,加重文創行業的痛點——據《2024文創行業報告》,文創產品的痛點主要是:款式大眾化,缺少特色(51.7%)、定價不合理(49.3%)、品類單一(36.3%)、質量差(33.8%)、缺乏設計感(31.3%)、實用性不高(27.4%)、文化品味不高(20.9%)。

當各地博物館與景區透過最佳化體制,深入文創開發環節,大力推動文物和景區IP產業鏈建設,可能引發的促消費潛力是明朗的。
比如,不少博物館冰箱貼發揮了“出圈”的社媒作用,鎮館之寶等獨家文物,打造獨一無二的冰箱貼造型,成功引爆線上與線下的注意力。
目前來說,博物館開發冰箱貼產品還都是“小試牛刀”。因為博物館作為公益單位,主要職能是收藏、科研和教育,不能直接經營文創產品,現階段主要透過與第三方文創公司的授權合作的方式開展文創開發,再由相關國資背景的線下零售渠道進行銷售。
比如,“杭州的博物館目前階段是不能經營的,後面可能會試點博物館經營,但目前階段它們不能經營。”上述文創公司負責人說道。

結語
各地博物館承擔了“鎮館文物+冰箱貼”的角色,頻頻出圈。與此同時,“景區+冰箱貼”“城市+冰箱貼”也在全國各個景區、城市默默鋪開,潛流湧動。
全國各大博物館與主要景區每日人滿為患,加上淄博、哈爾濱、天水、阿勒泰等新晉網紅城市,它們生生把冰箱貼捲成了一門大生意。

頗值得一提的是,陳思告訴小巴,家裡人這兩年在美、日、俄等國旅遊帶回了一些冰箱貼,比如今年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帶回的亞克力與木質款冰箱貼,仍屬於1.0時代的冰箱貼產品,很快也壞了。
“在我們看來,它的館藏文物可以開發很好看的冰箱貼。”她說道。也就是說,至少國內的冰箱貼產品的創新程度已經遠超過了國外。
新元智庫創始人劉德良還對小巴分析,包含冰箱貼、二次元手辦等在內的文創產品,對於年輕人群體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本質是孤獨經濟的表現,即年輕人更希望用個性化產品表達個人情感,而相關文創產品恰當地突出了這一點。
當這兩個長期趨勢不改,以冰箱貼為代表的文創產品的前景將更加光明,而冰箱貼或也只是一個拋磚引玉之物。

本篇作者 | 林波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長按掃碼加入▼一起生而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