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碾壓華為的通訊巨頭:巨龍,是如何消亡的? 2025-05-05 06:24 行研君 作者 | 正解局 來源 | 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提起中國的通訊企業,很多人都知道華為和中興。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有一家通訊公司——巨龍通訊,它才是當時中國通訊行業的領導者,華為、中興也只能排在它身後。 1990年之前,國內的通訊技術十分落後,高階通訊裝置幾乎全靠進口,通訊市場被日本、美國、瑞典、法國等七國企業壟斷。 他們甚至還斷言:到20世紀結束,中國都研發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換機。 誰也沒有料到,幾年後,一個叫鄔江興的人,也就是後來巨龍通訊的董事長,就成功研發出了HJD04機——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大容量程控交換機。 巨龍通訊04機的成功面世,徹底改變了通訊市場被壟斷的局面,迅速成為了國內通訊行業的領頭羊。 如流星般出現的巨龍,成為了當初的民族之光。 令人遺憾的是,巨龍的輝煌並沒有延續太久,沒過幾年,它就被華為、中興等一眾後來者趕超,直到新世紀到來之後,徹底消失在了大眾視野中。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條巨龍從浪潮之巔,沉入到深海里? “上帝留下的最後一塊蛋糕”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我國很多領域都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通訊行業也不例外。 19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只有0.38%,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即便是相對發達的上海,平均每100人擁有的電話數量也只有1.7部,而同期的美國紐約是80.2部/百人,日本東京是66.1部/百人。 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後,市場逐漸活躍,尤其是沿海地區,民營企業開始湧現,外商們也紛紛進入中國。 全社會通訊需求急劇增長,嚴重落後的通訊基礎設施,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阻礙。 在那個經濟即將騰飛的年代,一個沒打通的電話,就可能痛失幾百萬、上千萬的業務和投資。 當時流傳著一段順口溜,描述外商來中國考察的情況:一問電話二問路,第三才是談專案。 還有這麼一件真事:澳大利亞外商到國內考察後,需要打國際長途回總部彙報,但那會兒我國至澳大利亞還沒有國際電話直達電路,得透過人工臺從歐洲轉接,整整三天時間,電話都沒能打通。 國內通話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全國三分之一的市話和絕大多數長話需要靠人工接續,打長途還得去郵電局排長隊,肚子餓了忍著,想上廁所憋著,排到了也不一定打得通。 郵電局的公用電話局 為了滿足巨大的通訊需求缺口,郵電部門只能進口國外裝置進行應急擴容,由於資金緊張,很多都是已經淘汰的裝置。 這些機器不僅執行維護成本高、抗干擾能力差,還經常出故障,非常影響通話質量,打不通、聽不清是常有的事。 直到1983年後,國內開始大規模引進數字程控交換機,這一狀況才得到了改善。 此後,我國通訊市場便被日本、美國、比利時、德國等國的企業所壟斷,由於各地引入的裝置廠商和型號不同,被稱之為“七國八制”,通訊網路也處於分割狀態。 那時,我國每年僅服務費,就需要支出數十億美元外匯。 這些西方巨頭們把控著先進技術,把我國的通訊市場比喻為“上帝留下的最後一塊蛋糕”,甚至還斷言:即便到20世紀結束,中國人也搞不出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 然而,中國向來不缺奇蹟。 “中華爭氣機”誕生,通訊巨頭“巨龍”登場 數字程控交換機被大規模引進後,我國的基礎通訊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但通訊網路也被“七國八制”分割,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更何況,通訊網路安全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這等核心技術,不能長久依賴他人,卡脖子的問題必須解決。 交換機,是通訊建設的核心,我國整整落後了30年。 1980年代,發達國家已經在使用程控交換機,通訊技術步入計算機水平; 而我國當時還依賴於縱橫制交換機、步進位制交換機,這些裝置大多都製造於1950年代,停留在機電模擬技術。 縱橫制交換機 那時,郵電部門曾嘗試過逆向開發,但無奈技術差距實在太大,始終沒能成功。 直到鄔江興帶領的科研團隊出現,僵局才得以打破。 1985年,原本在軍隊負責高速計算機科研專案的鄔江興,帶著15個年輕人,投身到程式交換機研發中。 鄔江興團隊有著豐富的計算機知識,但對通訊領域瞭解很少,甚至連電話交換機的原理都不太清楚。 時間緊任務重,從頭開始學根本不現實,想要取得突破,他們只能從熟悉的計算機領域去破局。 獨特的視角,給他們帶來了靈感:乾脆也不去設計什麼程控交換機,而是設計一個能打電話的計算機。 這一思路上的轉變,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歷經6年的時間,花了不到600萬人民幣,1991年鄔江興團隊成功研發出中國首臺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機。 HJD04機的誕生,不但打破了發達國家在通訊技術上長達二十多年的壟斷,在效能方面也能和進口裝置正面硬剛: 支援接入10000個有線固定電話,還可以進一步擴容,並且在交換機標誌性指標——忙時處理能力方面,一舉打破了當時西門子所保持的世界紀錄。 “在國有企業紛紛與外資合營或被收買兼併後,04機送來了一股清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給了它高度評價。 當時,04機也被人親切地稱為:中華爭氣機。 04機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1/10,效能上還更優,再加上政府和軍隊背書,上市後銷量節節攀升。 最忙時,十幾個小組出動安裝,最快23個小時就安裝開通一個電話局,國內通訊市場終於不再被外國巨頭把控。 1995年,04機在全國已經部署了1300萬線之多,總銷售額超100億元。 同年,為了更好地推進04機的產業化,由國有企業合併組建而成的巨龍通訊裝置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鄔江興擔任董事長。 巨龍通訊可謂出場即是巔峰,從“巨龍”二字也能看出,它被寄予了極大的厚望。 04機的出現,在國內通訊領域捲起了驚濤駭浪,然而巨浪之下,危機也在悄悄醞釀。 “巨大中華”四足鼎立,巨龍通訊危機四伏 這邊,巨龍在高階裝置市場與外國巨頭正面硬剛,另一邊,中興、華為、大唐也在默默發育。 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將與巨龍通訊一起,從七國手中奪回這塊“上帝留下的最後的蛋糕”。 1985-1987年,中興和華為相繼在深圳成立。 初出茅廬的它們,選擇了迂迴戰術:從農村包圍城市,先研發傳統的小容量程控交換機,去佔領當時被巨頭們忽略的農村市場。 幾年後,中興和華為便先後推出了農話交換機:ZX500A和C&C08A,並在農村市場大獲成功。 當時的郵電部研究院(大唐電信的前身),也早在1986年,便研發出了2000門的數字程控交換機:DS2000。 1993年,西安大唐電信從郵電研究院分離出來,正式加入數字程控交換機的角逐。 有了技術和資金的積累,中興、華為、大唐都開始著手研發大容量數字交換機,隨後,國產萬門級數字交換機迎來了大豐收。 1995年,在西安大唐電信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大唐電信,研發的SP30數字程控交換機透過郵電部鑑定,單機容量達到10萬門。 同年,中興的大容量交換機ZXJ10獲得入網許可,華為也成功推出萬門容量級C&C08C數字交換機,正式進入大型機市場。 至此,國內通訊行業形成了“巨大中華”四足鼎立的格局。 憑藉自主技術和更低的價格,“巨大中華”大規模佔領市場,把七國的裝置價格,一路從每線300-500美元打到了50美元。 有著先發優勢的巨龍,依然佔據著四巨頭榜首的位置,巔峰時期,巨龍通訊的04機,佔到了全國網上執行交換機總量的14%。 但透過輝煌的戰績往細處看,1995年的巨龍通訊,其實已經危機四伏。 一方面,隨著中興、華為、大唐的崛起,04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巨龍通訊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巨龍通訊由多家機構、國企組建而成,內部組成複雜,資方、技術方、供貨方各自為戰,內部管理非常混亂。 更為關鍵的是,當初為了擴大產業規模,04機採用的是授權生產,產量確實提上去了,然而巨龍對授權廠商的實際經營和管理控制有限,導致這些廠商看似同屬一個集團,實則各管各的。 授權廠商為了沖銷量拿業績,裝置招標時,多個04機生產商同場競標,彼此之間互相殺價,形成了激烈的惡性競爭。 站在上帝視角,我們必然會疑惑:面臨著外部和內部的雙重挑戰的巨龍,難道沒有危機意識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處於行業飛速發展的節點,在紅火的市場以及猛增的銷量面前,所有問題似乎都能往後放,只要王牌產品04機不出問題,巨龍在市場上依然是強者。 怕什麼來什麼。 1996年元旦,十幾臺正在執行的04機出現故障,導致通訊網路中斷,故障爆發後,巨龍由於內部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行動,問題遲遲沒解決。 最終,巨龍通訊被勒令停業整改7個月。 中興、華為、大唐等公司在這期間,抓住時機迅速擴張,搶走了很多市場份額,巨龍通訊開始陷入被動。 壓倒巨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1996年,巨龍在故障危機後,進行了第一次資產重組,調整了內部股本比例和管理層,試圖解決內部管理問題。 只不過巨龍在建立之初,就是由郵電部、軍隊等多方面的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合併而成,多方背景摻雜其中,股權結構複雜,要想徹底解決問題,難。 同時,鄔江興及其技術團隊屬於軍隊編制,性質特殊,無法直接參與經營,使得巨龍從一開始,技術方就遊離於企業經營之外,無法與裝置製造、銷售形成一體化。 因此,這次資產重組並沒能解決癥結。 04機在國內市場上也漸漸“賣不動了”,部分地區也在逐步拆除04機,換上了華為、中興的裝置。 拆下來的04機,被運往了更偏遠的農村,這與當初中興、華為的“農村包圍城市”路徑正好相反,實在令人唏噓。 同行們在全力加速,不斷投入研發、提升服務、搶佔市場,而巨龍卻忙於治理內務,04機之後再也沒有能打的新產品。 企業發展一旦按下暫停鍵,走向消亡便是時間的問題。 1998年,華為銷售額達到89億元,中興為40億元,巨龍則是30億元,大唐電信銷售額也有9億元。 更致命的是,1998年,中央頒佈禁令:軍隊人員不得經商,鄔江興等核心技術團隊的退出,成了壓倒巨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世紀到來之後,巨龍通訊經歷了多次重組,都沒能讓這條巨龍重新煥發生機。 反觀“巨大中華”的另外三家企業,雖然在大容量交換機的研發上,在起步階段都落後於巨龍,但後來全力追趕,最終實現了反超。 進入21世紀,行動通訊浪潮滾滾襲來,這三家公司也迎來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大唐電信押寶3G,一時間風光無兩,只不過3G時代太過短暫,幾年後就已經是4G時代,大唐電信也從此一蹶不振,如今已面臨退市風險。 而中興和華為在通訊領域頻繁交手,各有勝負,後來在面對小靈通技術時,走上了不同的路。 中興看中了小靈通的商機,小靈通風靡全國時,中興也收穫了巨大的利潤。 華為經過研判後認為,小靈通是過時的技術,不值得投入太多資源,因而錯過了這次機會,正因如此,華為也搶先一步,進軍國際市場,在海外市場上與國際巨頭展開較量。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無論“巨大中華”各自的命運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於中國通訊建設的發展都功不可沒。 從1991年04機誕生之初,到1997年8月,不過6年時間,我國縣級以上城市就全部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 電話再也不是奢侈品,普通百姓也能用上了,初裝費從最初的5000多元,直降到兩三百元,最終實現了免費裝機。 據統計,我國的固定電話使用者從1978年的192.5萬戶,到2012年底,提高到了2.8億戶,增長143.5倍,電話普及率也從0.38%提升到了103.1%。 巨龍的啟示 巨龍的倒下,儘管有時代和體制的特殊性,但它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在企業發展中也存在共性,給企業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輝煌總是迷人眼,在銷量持續攀升、營收高速增長時,許多問題都會被掩蓋,如公司管理、技術迭代、市場變化、競爭對手的追趕,企業決策者們,在一片叫好聲中,是否能夠保持冷靜,理智而客觀地看待並解決這些問題,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 暫時領先的技術成果和先發優勢,或許能讓企業在市場中短暫地獨佔鰲頭,但如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不去投入研發、更新產品,就只能等待被市場淘汰。 內部管理的混亂、核心人才的建設等問題,如若一直不解決,在市場紅利的潮水退去後,終有一天會得到反噬。 2024已經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新春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新春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