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登頂,一票難求,近期最驚豔新片來了

在去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一部備受矚目的影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引發了廣泛熱議。
而今年北影節一開票,它也火速被搶空,在影迷圈一票難求
“坂本龍一之子執導”的噱頭吸引了無數觀眾,但真正讓觀眾轉為自來水的是其細膩的情感流動。
今天就來聊聊它。
昨日青春
Happyend
導演: 空音央
編劇: 空音央
主演: 栗原颯人 / 日高由起刀 / 林裕太 
彭澤萱 / 禱雲母 / 更多…
型別: 劇情
上映日期: 2024-10-04(日本)
片長: 113分鐘
豆瓣評分7.9,登頂上週口碑榜。
這部電影以近未來的日本為背景,講述了一群高中生在政治高壓與社會監控下的青春故事。
導演空音央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和深刻的敘事,將青春的反叛、政治的隱喻與音樂的力量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部既柔軟又尖銳的“未來青春片”。  
電影的核心是兩位主角優太的友誼。
他們從小開始就是摯友,共同熱愛電子音樂,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兩人逐漸走向不同的道路。
優太沉迷於音樂,試圖用玩樂和逃避來對抗現實;而洸作為在日朝鮮人,因身份的邊緣化而開始覺醒,加入抗議活動,試圖改變現狀。  
這種友誼的裂痕並非簡單的個人選擇,而是社會結構的必然結果。
空音央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希望探討的是“童年的友誼為何會在成長中被政治分歧撕裂”。電影中,優太和洸的關係既是青春的縮影,也是社會矛盾的隱喻。  
青春本應是無憂無慮的,但在《昨日青春》中,它被政治的陰影籠罩
學校安裝的AI監控系統、校長的高壓管理、社會對外來者的敵意,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壓抑的環境。
然而,正是在這種壓抑中,青春的反叛才顯得尤為珍貴。學生們透過惡作劇、抗議、音樂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試圖在規則的裂縫中尋找自由。  
《昨日青春》不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反烏托邦的政治寓言。
影片設定在地震頻發的近未來日本,政府以“安全”為藉口實施監控,社會對外來者的警惕與排斥愈演愈烈。這種設定並非空想,而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  
空音央在採訪中提到,他創作這部電影的靈感部分來源於福島核災難後的社會變化,以及日本近年來種族主義言論的抬頭。
他指出,災難往往被用作加強控制的藉口,而這種控制最終會演變為對個體自由的壓迫。  
電影中的AI監控系統“Panoptny”是對福柯“全景監獄”理論的現代化演繹。學生們在無形的監視下逐漸內化規則,變得自我約束,而那些試圖反抗的學生則被邊緣化甚至懲罰。
這種對權力結構的批判貫穿全片,提醒觀眾警惕技術與權力的合謀。  
同時,電影也透過外籍學生洸的視角,揭示了日本社會對外來者的隱性歧視。
洸的身份讓他無法融入主流社會,而他的抗議則是對這種不公的反抗。正如空音央所說:“如果你不反思歷史,不反思種族主義,那麼災難來臨時,類似的事情會再次發生。”  

音樂是《昨日青春》的靈魂。優太和洸的友誼始於音樂,而音樂也成為他們表達反抗的工具。電影中的電子音樂不僅是青春的象徵,更是對社會壓迫的回應。  
空音央在配樂設計上大量運用了電子樂與古典旋律的混編,既營造出青春的活力,又傳遞出壓抑的社會氛圍。
他提到,電影中的音樂靈感部分來源於底特律Techno的誕生——在工業廢墟中,黑人居民用音樂尋求解放。這種音樂與反抗的結合,在電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電影中,學生們在地下音樂集會中尋找自由,在抗議活動中用音樂表達憤怒。音樂不僅是他們的娛樂,更是他們的武器。正如空音央所說:“音樂和抗議本質上是一體的,它們都是對壓迫的回應。”  
空音央作為坂本龍一的兒子,他的導演身份不可避免地帶有父親的影子。然而,《昨日青春》證明了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藝術才華,更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  
事實上去年平遙另一部大火的片子《黑箱日記》也與父子倆息息相關。在《黑箱日記》的片尾感謝名單中出現了坂本龍一和空音央。
當時,詩織把她遭受性侵的事件公諸於眾,遭受了諸多的質疑,許多人對她避之不及,還被政客嘲諷報復,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而就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第一個跳出來聲援的名人就是坂本龍一。
空音央也繼承了這種對社會關注的正義與責任。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希望每個角色都像電影中和電影之外存在的真實的人。
他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對細節的捕捉,賦予角色以生命力。優太和洸的友誼、洸的政治覺醒、優太的逃避與犧牲,這些都讓人感受到青春的真實與複雜。  
同時,空音央也透過電影表達了對社會的深刻思考。他指出,剝離政治的電影才是最政治的,因為電影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反映。
《昨日青春》不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關於社會、歷史與人性的深刻寓言。  
電影的英文名《Happy End》並非諷刺,而是對青春的溫柔告別。
正如電影以畢業典禮作為結尾,象徵著青春的終結。
優太和洸在天橋上的分別,既是友誼的裂痕,也是成長的必然。
作為空音央的電影首作,《昨日青春》不僅是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政治、歷史與人性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壓迫與不公時,青春的反叛是最有力的武器,而音樂與友誼則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  
它讓我們在青春的裂痕中看到了政治的迴響,也讓我們在未來的廢墟中聽到了希望的低語。
*本文作者:淺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