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震撼!“這是中國從迷霧中現身的機械巨獸!”

之前外界一直傳聞中國正在建造新型自升式駁船,可以讓解放軍未來在登陸臺灣島時不再受海岸環境的限制。如今外界終於以一種超震撼的方式看到了這種新裝備的全貌——社交媒體是瘋傳的一段影片顯示,由多艘自升式駁船首尾相連組成的巨型機械克魯蘇從濃霧中出現,向前伸出的超長棧橋就如同怪獸延伸的觸角,直接抵達灘頭。
話又說回來,目前全球也只有被稱為工業克魯蘇的中國,才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複雜的巨型機械的建造。
美國動力網站稱,這種自升式駁船被外界廣泛視為解放軍針對臺灣所做準備工作的一部分,同時也反映出解放軍海軍越來越多地使用非軍事裝備來支援兩棲作戰的趨勢。影片顯示,三艘自升式駁船首尾相連,部署在一個尚未確定的海灘上。
報道稱,此前的衛星照片顯示,在廣州某造船廠建造的3艘自升式駁船已經離開。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兼職高階研究員湯姆·舒加特表示,這種自升式駁船不但前後可以伸出長長的棧橋,而且船體兩側還有數量不同的巨大支撐柱維持平衡,船體中部則是車輛通道。
臺軍列出的所謂部分“紅色灘頭”
多年以來,臺軍一直認為受臺灣本島地形限制,解放軍對臺作戰時只能在少數灘頭地區登陸,因此重點強化了所謂解放軍最可能登陸14紅色灘頭,不但在這些灘頭修建各種防禦設施,而且每年都會在這些地方進行反登陸演習,儼然一副守住了紅色灘頭,解放軍就不得存進的樣子。甚至在近年來解放軍兩棲攻擊艦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臺灣東部海域時,臺軍依然覺得臺灣東部地形陡峭,不適合解放軍大規模登陸。
但這種新型自升式駁船的出現,讓臺灣方面的如意算盤徹底破產了。
報道稱,早先西方分析師預測這3艘不同尺寸的駁船可能會單獨使用,形成通往灘頭的不同尺寸的移動棧橋。但在最新的影片中,3艘自升式駁船前後連線在一起,形成一條長棧橋。舒加特估算這條棧橋長約850米。
毫無疑問,更長的棧橋意味著可以將移動碼頭延伸到距離海岸更遠、更深的水域,更大排水量的船舶可以直接將搭載的車輛轉移到棧橋,從而快速登陸。更進一步說,對於原本那些被臺軍認為是“不適合登陸”的灘頭,解放軍也可以利用這些自升式駁船的不同組合,建成可以快速運輸車輛和物資的臨時碼頭。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自升式駁船並非是直接搶灘登陸,而是在控制附近海空域之後作為基礎轉運設施,進而可以不需要利用現有碼頭設施——臺軍設想在必要時摧毀高雄等港口設施,使解放軍登陸部隊因為補給不暢而推遲攻勢,達到“以拖待變”的目的。因此從自升式駁船的作戰使用看,它受到的威脅並不大——就類似二戰諾曼底登陸時盟軍修建的人工碼頭桑葚港,因此也不用過多強化對於自身防護的要求。而由多艘駁船靈活性組合的模式,也表明即便某艘船隻受損,也可以改由其他同類艦艇替換,不會有嚴重的影響。

美媒也感慨地提到,最近美國軍方也短暫使用了類似原理的臨時碼頭系統,幫助更多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進入加沙地帶。然而,一場暴風雨摧毀了臨時碼頭,使其一度無法使用,表明此類結構在惡劣天氣下可能會很脆弱。
但中國建造的此類登陸系統使用了支撐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惡劣天氣的影響。報道稱,這些支撐柱可以將駁船頂起離開水面,使其更加穩定,更能抵禦惡劣天氣,並能夠在更加惡劣的海況中保持運轉狀態。這將大大提高物資、車輛和人員的吞吐量。另一方面,這種結構使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高價值靜態目標,這表明它在搶灘登陸後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建立一定程度的戰局穩定性之後,它可以讓大規模後續部隊和補給源源不斷登上海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