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陳拙。
早些年,我曾在網上看很多人爭論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建築工人等行業中,很少出現女性從業者?
當時,被頂到高讚的回答是,女性在體力上天然存在劣勢。
但有一個女孩,她正身體力行地反駁這個觀點。
2019年,Lexi辭掉公務員,和伴侶一起去往加拿大,在其他一些藍領女性的鼓勵下,進入到建築行業,成為一名建築木工。
在加拿大,建築行業同樣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行業,隨著Lexi的到來,這裡發生了一些改變——這個行業的女性逐漸多了起來。
【看客insight】和Lexi一起記錄下了這段親身經歷。在這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到另一種可能:
Lexi和其他男木工一樣扛木頭、造房子,拿最佳員工獎,同另一位女同事一起創下至今未有人打破的公司記錄。
女性可以做建築木工嗎?可以,而且可以成為做得最好的那個。
【看客insight】是一個圖文並茂說乾貨的欄目,和數百位優秀攝影師一起,講述最生動的社會故事。
推薦大家關注。

辭掉公務員,重新開始
八年前,當我陪著伴侶坐在街頭,因為雅思聽力丟分流淚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也從未想過身高160cm、坐辦公室的我,後來能成為一名建築木工。
我和伴侶都是普通人,沒有過人的能力。30歲放棄體制內工作,來到加拿大重新開始,一開始只是抱著“怎麼著應該都能活下去吧”的信念,沒想到就找到了屬於我的“神仙工作”。
我本科學的是會計,2011年大學畢業後,透過省考進入了體制,收入不高,但該有的福利都有。安穩,但未來也能一眼望到底。
入職時,單位缺寫材料的,就讓我頂上。幾個領導的思想彙報和工作總結、調研文章、文明單位建立材料……包括講話稿也落到我頭上。
但資訊是沒人看的,調研文章是假的,思想彙報是無人在意的。寫這些只是為了完成指標,長長的文章,價值只在一個過關的數字。當然,講話稿也沒有人聽。除了寫材料的我,不會有人在乎連篇累牘的廢話。
另外一部分工作是應對上級單位檢查。為此我看圖寫話地編過不少假材料,應對市裡的、省裡的、文明單位的、專項小組的,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檢查。
我有強迫症,還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無論給我什麼工作,我再不喜歡,都會要求自己幹好。久而久之,單位領導同事一誇我“筆桿子”,我就痛苦萬分。
後來我甚至有了閱讀障礙,可以一個字一個字讀,但是讀個兩三行,我就忘了前面寫的什麼。我經常問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我創造了什麼價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工作?有段時間,我經常早上先在伴侶面前哭一場,再去上班。
離開的原因很多,工作是其一,做自己不認可也不喜歡的事太可怕了。另一個主要原因,還是想和伴侶結婚,堂堂正正生活在一起。
2019年夏天,我們來到了加拿大卡爾加里。這裡靠近落基山,號稱牛仔城,每年七月份都會舉辦牛仔節,能見到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李安的電影《斷背山》也是在附近取的景。

卡爾加里附近的Spray Lake
我們走的是加拿大聯邦技術移民快速通道,實行打分制,很幸運當時分數要求沒有那麼高,伴侶雅思考到了兩個8.5兩個7.5之後,我們的分數就夠了。順利海外申請移民,完成了重啟人生第一步。
其實來加拿大之後,我們才開始考慮工作的問題。
我學的是會計,工作後在體制內寫文書,過去的經驗在加拿大肯定是用不上的。這反而讓我卸下枷鎖,做好從零開始的準備。
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我在中餐館打了幾個月的工。當時我和伴侶的分工是,我先去做一些立刻能上手的體力活賺錢養家,而她在家備考執業證書。
在國內的時候,我就喜歡做木梳、木簪、木書籤這些小物件,動手能力不錯。也有健身的習慣,愛動、精力旺盛。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列出了一些可以考慮的職業選擇,比如飛機維修技師、手扶拖拉機斯基(農業機械操作)、汽修工。
如果沒有做木工的話,我應該會想去修飛機。只是這樣的工作培訓學費都比較貴,我們還沒那麼多積蓄。
轉機出現在去新移民服務中心做英語語言能力CLB測試那天。加拿大有很多非盈利的公益組織,幫助像我們這樣的新移民適應環境,比如提供免費的英語培訓、幫忙報稅、修改簡歷、培訓職業技能。
在等待的時候,我們看到架子上有各種各樣的宣傳單,其中一張就寫著“免費培訓木工技能“。我們立刻眼前一亮,哇,這個機會非常不錯。

當時的宣傳單
這種培訓是做木工學徒前的入門,學費全免,每個月政府還會發一千多刀的生活補助。
總共25周的學習時間,一半時間學習數學、科學、英語、寫簡歷和麵試,目標是為了透過木工學徒入學考試,瞭解加拿大文化,學習如何在職場中交流等。
剩下的一半時間,6周用來學習基本木工技能,2周投簡歷和麵試,4周在實習公司積累經驗。
在結束半年的入門培訓後,我又在他們的幫助下做簡歷、模擬面試、聯絡實習公司,直到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去公司當學徒。

從零開始的學徒之路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是比較成熟的雙軌制。讀完高中之後,有普通教育和職業培訓兩種選擇。
普通教育方面,就是接著讀大學、研究生,跟國內大家普遍理解的“上學”差不多。
另一條職業培訓道路,則是以就業為導向,教授工作技能,包括學徒教育,在職教育,專業執照培訓等等。跟國內的職業教育理念有重合。
我經歷的學徒培養專案(Apprenticeship Programs)是職業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和“職校”不同,學徒不歸院校管理,而有專門的學徒管理機構進行註冊、登記、考試、發證等,是一個非常規範而且受政府嚴格監管的專案。
學徒通常要當四年,完成在公司的實踐訓練和在學校的理論學習考試後,就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合格技術工人。
成為學徒需要有公司的支援,還需要公司的省級認證木工在工作中帶教,並在每一階段的學徒本上簽字,證明這個學徒掌握了該階段能改學到的技能。
當了學徒以後,我每年有10個月在公司工作,2個月去學校上學。
儘管有兩個月不能工作,但公司們通常都很支援。因為在加拿大,公司在學徒上學的兩個月不用支付工資,自己的技術工人也會在學校獲得最新最全的知識學習,甚至培養學徒每年還會有兩千刀減免稅。
在阿爾伯塔省,還有針對部分型別的學徒培訓補助。我做學徒時,普通人每年可以申請兩千刀補助,女性則可以申請三千刀。培訓期間,可以憑學徒程式碼申請失業補助,還有很多獎學金,四捨五入就是去學校免費培訓,還不影響收入。

學校老師在講解如何用table saw(臺鋸)搭配模子切特殊形狀
我們第一年學習房子的基礎,第二年是木製框架,第三年是水泥相關的商業結構,第四年不僅學屋內裝修,還會教你如何帶自己的新學徒。
在院校教技工課程的老師都是從業很久的資深技工,基本是合同制,教得好就一直教,教得不好就拜拜了。
有好幾位老師已經建了十幾二十年的房子,這座城市的建設也出自他們之手。閒聊的時候,老師們總會提起這座城市裡他們建的那些房子,語氣中滿是驕傲。
他們不僅教書本和實操,還會教如何和其他藍領打交道、怎樣對待新人、怎樣對待帶教,這些社會技能也非常實用。
因此想做技術工人的當地年輕人,可謂毫無後顧之憂。
我們公司之前有個17歲的兼職木工學徒Jacob,還在讀高中。他參加了省裡專門為高中生設立的學徒專案,上學期間,上午在學校學習,下午來公司上班,放假期間全職上班。
公司給他發的工資由政府補貼。他的老師來過公司好幾次,看工作環境是否安全,和經理聊他的工作情況。
按照這個節奏,他在高中畢業的同時就能完成第一年木工學徒的培訓,將在二十出頭成為紅印章木工。紅印章認證是一種聯邦認可的執照,很有含金量,透過認證的木工時薪可以達到35刀。
從金錢投入來講,從幼兒園到高中免費,木工學徒學費四捨五入也免費,他不到18歲已經開始掙錢了。
我忍不住按中式家長的思維想:“這孩子得多省心呀!”

木工學徒第二年學校培訓時建的小房子
當我剛開始做木工時,我爸媽還以為我是做傢俱製作等偏藝術的木匠,並不知道我是建築木工。後來他們知道了,第一個反應就是太辛苦了,害怕沒有保障。
而且在國內一般說做木工學徒,要麼要交培訓費,不交培訓費也得跟著師傅白乾活,或者連續幾年只拿很少的工資直到出師。
我很能理解他們的擔心。我在老家的兩個姨夫都曾是國內的建築工人,是大家所說的“農民工”。三姨夫十年前在工地幹活時出了意外,從十三樓的腳手架摔到了六樓的腳手架,腰斷了,但撿回了一條命。當時工地拖著不肯賠錢,醫藥費都是親戚們湊出來的。後來他再也幹不了重活,只能回到老家。
小時候,我爸發了作訓服都會留給他們,說是質量好、耐磨,適合幹活穿。在我的印象裡,兩個姨夫穿的衣服總是髒髒舊舊的,有些地方破了洞,腳上是一雙解放鞋。
我表弟這幾年,也帶著村裡的幾個年輕人在外地的建築工地上幹活。前年聽我媽說表弟回家過年,村裡人找他打牌,他苦笑著說:“打牌的錢沒有,兜裡全是欠條。”
因為家人的經歷,我入職之後也很關心保險的問題。在加拿大建築公司的基本保險裡,勞工保險是必要的。
如果因為工傷無法從事過去的工作,保險會賠償治療和恢復期間的治療費用、薪資,還覆蓋轉行所需的培訓費用。容易有員工安全風險的公司都會積極參與勞工保險,不僅可以補償員工,在風險來臨時更可以規避公司的損失。
在聽到這些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就會想起我的親戚們。
這兩年跟我媽影片聊天,我會跟她說很多加拿大建築工人的事情。告訴她這裡一樣有農民,有工人,但沒有“農民工”。

同事就是朋友
我們是五天工作,雙休,八小時工作制,早上7:00到下午3:30,上午下午各有一次15分鐘的帶薪休息,我經常忘記休息時間,然後經理大叔跑過來喊休息。中午有半小時的無薪午餐時間(自己帶飯),公司有冰箱和微波爐。
音樂是必須的,幹活時旁邊會放一個音響,大家邊幹活邊跟著唱歌,有的人完成一個工序後,還會扭著身子跳舞。週五下午會提前半小時下班,大家一起喝東西,開啟社交時間,聊聊工作和生活。
身為亞裔女性,歧視總是繞不開的話題。入職前,我們簽了一個反歧視的協議,任何人不能因為種族、性別、性取向等歧視別人,違反就開除。
有兩位同事都私下跟我說過:“Lexi,要是有任何人欺負你的話,一定要跟我們說,我們特別喜歡你大大的笑容,誰要是讓它消失,就把他踢出去!”
在工作將近四年的時間裡,我們也確實進入了彼此的生活。公司的十幾個人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天早上來,我們大老遠就會打招呼,見面第一件事是碰拳。
我曾經和同事們一起去山裡打靶,老闆請我和伴侶看冰球、和同事們去打保齡球。去年秋天,我還參加了一位同事的婚禮。他們讓我在加拿大有了兄弟姐妹的感覺。

我和我的同事們
有一次我去4S店給車做日常保養,車很新,開了不到兩萬公里,卻被銷售欺騙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服務,最後賬單竟然有六百多刀!我驚呆了。
因為不太懂車,我稀裡糊塗付了錢。保養後的車還有很大的噪音,我找當時的銷售,他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因為太生氣,次日上班,我和同事聊起這件事,把保養報告拿給他們看。
兩位同事Travis和Brad看了報告說:“Lexi,他們欺負你不懂,在騙你!你的車那麼新,賬單裡的很多東西完全沒必要,下班我們陪你去把錢要回來!”
到了午飯時間,他們就在討論怎麼把我的錢要回來。一下班,我們直奔4S店,當時還穿著木工工作的衣服,開了一輛皮卡。他們人高馬大的跟倆保鏢一樣,成功幫我要回了三百多刀。

不是程式設計師的木工也愛穿格子襯衫
前陣子,我通過了第三年木工學徒的省級考試,正式完成第三年的培訓。查完成績後,我第一時間在公司公佈了考試透過的訊息,當時所有同事都停下了手裡的工作,為我尖叫,衝過來跟我擁抱或者擊掌。
我好喜歡現在開心、不開心都寫臉上,會為身邊人的成就由衷感到開心,會為身邊人的傷心事一起落淚。這是之前在充斥著比較和壓力的環境裡無法做到的。

成為驕傲的女木工
找實習公司的時候,我算是挺順利的,只實地面試了我現在所在的這家公司。後來聽同事說,他們面試我那會兒,帶我看了一圈公司的產品,整個過程我的眼中閃閃發光。
很多人認為木工就是重複性的體力勞動,有些是這樣,有些並不是的。其實它也需要動腦。
我現在主要負責室內裝修部門,很多工作都有種解謎遊戲的樂趣。比如我們公司是專門做Tiny House,可移動迷你房屋,一種用卡車拖著到處走、介於房車和迷你住宅之間的建築,跟房車相比更像一個家,跟住宅相比更靈活。這種房子除了底盤是鋼製的,別的結構都是木質,設計很漂亮。

我們建造的Tiny House
這就需要我們在拖車上建房子,但拖車並不是水平的,所以也沒法用水平儀。在這種情況下,裝櫥櫃之類的傢俱時,要如何讓它和地面、牆面平行或垂直,就得用數學測量和計算。
還有就是Tiny House畢竟是個小房子,我們會考慮很多細節問題,在使用樺木多層板做樓梯時,也需要考慮切割的方式,如何讓木頭的紋理呈現同一個方向,如何在不均勻的空間裡定製既能儲物又好看的樓梯,如何修復或隱藏一些不太好看的瑕疵,都是一次小小的闖關。每次闖關成功,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當然,我自己很享受做木工,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的工作強度和環境。工作的時候不可能會坐著,連一直站在一個地方都不太可能,幾乎一直在動。
剛開始做框架的時候經常要扛木頭、扛板子,扛30-50斤的材料都是很平常的事。工作環境也不會有辦公室那樣整潔,飛揚的灰塵是家常便飯。
不過這也讓我的身體素質變得特別好,出去徒步走個十幾公里完全沒有問題,肌肉也肉眼可見地增長了。甚至我在家裡變得“更有用了”,因為東西壞了都是我去修。

扛一塊比我人還大的木板也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對自己更真誠、更認可了。
過去我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斷地提高自我要求,又因為做不到轉而自我責備。
但直到目前為止,我在這個公司得到的都是積極正面的評價,他們說我學得快、負責任、注意細節、願意思考、從不抱怨。
有一次在做外立面的時候,當時帶我的師傅不在公司,我忘記了一個工序,因此返工了兩次。那時候我自己覺得不夠好,甚至有些希望被同事責備或者批評。但他們只是說,“這有啥呀,全當練習!你進步很大了。”
後來同事Kim告訴我,她下決心僱傭我,並不是因為我能一次性把哪件事做得盡善盡美。
而是實習期間我在做一個小房子的踢腳線,用線鋸處理邊緣時,不小心損壞了一條木板。我很快測量並切出了另一塊形狀,再用膠水、螺絲、木材填料和雕刻機修補好了。
Kim說,她當時就想:Lexi, U r hired!(你被錄用了!) 做木工不怕出錯,知道如何修理更重要。
每次解決這些小問題後,周圍人就會誇:“你好棒呀!”我現在在公司有個別名叫Lexcellent,就是Lexi非常excellent的意思。他們願意把我的名字和優秀放一起。

我們建造的Tiny House內部
我第一年做木工學徒的時候,班裡 15 個人,只有我一個女生;今年班上16個人,有了3個女生。
現在我們公司 20 個人,有4名女性職員,其中3個是女木工。在加拿大,建築也是一個男性主導的行業。但所有人都在透過各種方式,鼓勵更多女性進入這些行業。
剛來加拿大,在我還對於工作感到迷茫的時候,走在路上就會發現有很多需要動手的藍領工作,真的有不少女性參與其中。那時候我就想,這真的很酷,我也可以試試看做這樣的事情。
決定學木工前,作為一個曾經在辦公室寫材料的、160釐米高的亞洲女生,我也有很多顧慮。
但第一次去非盈利公益組織Momentum諮詢的時候,同為女性的木工專案負責人Selina告訴我,任何時候學習一門新技能都不晚,在加拿大從事木工職業的女性也很多。
女性體力上相對有劣勢,這是生理條件決定的。但和我共事過的女木工也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比起其他男同事,她們更善於在開始一項工作前,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和規劃。
除了拿到很多次最佳員工獎,我和女同事Amy在兩年前還創造了一項公司記錄,到現在也沒人能打破——連續架了三面牆,每一面牆都是“ perfect square”,意為不需要任何改動的完美的工作。
Amy三十出頭,手握商科本科學位和幼教的繼續教育學位,身高有一米八。她做木工之前在幼兒園當經理,後來不喜歡幼教行業,選擇轉行。她說在我們公司的IG上看到了我,有被鼓勵到,才經熟人推薦來我們公司,現在已經做到了經理崗位。
前兩天我少見地陪Amy加了一次班。
上回需要趕工期的時候,我們老闆壓力很大,也把壓力給了兩個經理。但壓力止步在這一層,木工們沒有受到任何催促或責備。直到有一天上班,我發現她因為連著幾天加班脖子已經疼得動不了,看不過去,主動去問她要不要幫忙。
她才回應:“如果你不著急回家的話,能幫我真是太好了!”

參加Amy的婚禮
現在政府也在提倡女性進入這個行業。我 2020 年剛開始做學徒的時候,就有針對女性的獎學金。
相關行業的朋友告訴我,加拿大政府掏出了一大筆錢,在五個省推進女性進入技術工人行業。
有天我下班的時候在等電梯,當時穿著工裝,衣服上面還黏著膠水、油漆、木屑,遇到一對衣著得體的老夫婦。閒聊中我說自己是個木工,老太太豎起了大拇指,說:“女孩,你真棒!”
我這兩年才開始在網上分享在加拿大做木工的經歷。過去我也是看到路上的女性藍領工人,受到啟發進入這一行,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工作。
如今我收到私信和評論,看到有更多因為我的故事願意踏入技術工人領域的女生,真的非常開心。
勇氣在我看來不一定是非要選擇出走,而是做出決定並踐行它。現在,還差一年我就能拿到省級認證和紅印章木工認證了,之後就可以正式帶學徒了!
現在的職位也從公司的初級木工,到高階木工,再到木工管理崗了!我是一個驕傲的女木工!我們女性技工的力量會越來越壯大。

這是我在公眾號【看客insight】看到後,立刻決定推薦給大家的故事。
它看起來稀少而珍貴——
過往討論很多性別議題時,我們似乎總無法避免地陷入焦慮中。
很多人習慣把關於困境的討論,變成爭論誰受了多少委屈、誰又做了多少妥協。
最終忽略了討論的真正目的,我們該做出怎樣的行動,才能讓困境變好?
在回答“如何讓女性進入到男性主導的行業”這個問題上,Lexi的故事似乎已經給出了一些具體的答案,這也許就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清晰的職業培養體系、完善的從業制度、同性之間的互相幫扶;
以及最重要的,給到第一個決定做出改變,挑戰新行業的女孩足夠的尊重、支援和鼓勵。
就像Lexi在文中說的,“勇氣,是做出決定並踐行它。”
今年6月,【看客Insight】還記錄過一個有些類似的故事——
國內有一群女性,進入維修行業成為維修工,她們中工齡最長的一位,已經在這行工作了8年,並開始帶領其他女性入行。
這些女維修工人總能獲得客戶更好的評價:
她們不會讓獨居女性感到不安全,也不亂加價,還更懂客戶的需要,但更多時候,她們卻不得不面對因性別帶來的質疑“一個女的懂什麼?”。

掃描二維碼,回覆“維修工”閱讀全文
如果你想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或閱讀更多普通人的真實經歷,可以立刻點選關注【看客in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