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荒誕正在慢慢侵蝕我們的善意。
去年某平臺做過一次調查,78% 的受訪者表示 “會猶豫是否要救陌生人”,其中 62% 的人擔心 “被訛詐或誤解”。北京某三甲醫院主任在一次急救培訓中說過一個細節:現在教學生做心肺復甦時,除了講操作規範,還要特意加一句 “注意保留現場證據”。
這多可悲啊。本該是出於本能的善意,現在要像做實驗一樣步步為營。
盤先生的同事說他 “很正能量”,球場上總愛幫隊友撿球,跑步時看到有人摔倒會立刻停下。這樣一個人,怎麼就突然成了評論區裡的 “流氓”?
那些敲著鍵盤的人,可能忘了生命最基本的重量。當一個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當她的生命正在以秒計算流逝,所謂的 “避嫌”“完美操作”,都該給活下去的機會讓路。連文志醫生見過太多遺憾:有人因為旁觀者的猶豫錯過了搶救時間,最終成了植物人;有人因為擔心 “動作不標準”,眼睜睜看著鄰居倒在樓道里。
“肋骨骨折總比沒命強。” 這是急救課上老師反覆強調的話。可到了網路世界,總有人拿著放大鏡審視救人者的每一個動作,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用流氓的心態解讀善舉。


善意需要被保護
就像生命需要被拯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