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老師救人被罵“襲胸”?當事人發聲:太寒心了

導語:那個跪在衡陽街頭的身影,本應該是照亮人心的光。可某些人的惡意,差點讓這束光熄滅。
 01 

近日,湖南衡陽的那條街上,陽光和往常一樣曬得人睜不開眼。
盤先生騎著共享單車帶孩子去書吧的路上,突然看到對面車道圍了一群人。
一個女人直挺挺倒在地上,旁邊有位便裝女醫生正跪在地上做心肺復甦,額頭上的汗珠子摔在滾燙的柏油路上,瞬間就沒了蹤影。
“誰會做心肺復甦?” 女醫生的聲音帶著明顯的喘息,每一次按壓都耗盡了她的力氣。
盤先生沒多想,跨過護欄衝了過去。他是醫學院的老師,臨床醫學專業出身,妻子是一名護士,這種場景下,他的本能比大腦反應更快。
接下來的十分鐘裡,他跟女醫生兩個人輪流跪在地上,給這個女人做心肺復甦,直到該女子終於恢復了微弱的呼吸,眼睛也能夠睜開。
救護車呼嘯而來時,盤先生的白 T 恤已經被汗水浸透,膝蓋在地上硌出了紅印。他看著擔架被抬走,默默騎上單車,繼續帶孩子去買書。
 02 

那天,他本以為自己只是做了件小事。
直到影片被髮到網上,那些淬了毒的評論像冰雹一樣砸過來:“為什麼不讓女的來按?”“這動作也太刻意了吧,明顯是襲胸!”“打著救人的旗號耍流氓,真噁心。”

盤先生對著手機螢幕,突然覺得後脖頸一陣發涼。
他反覆回看影片,自己的雙手明明嚴格按在胸骨中下段 1/3 處位置,和那位女醫生的按壓點毫無差別。
可那些評論裡的惡意,像放大鏡一樣盯著畫面裡的每一個動作,硬生生把救人的場景解讀成齷齪的畫面。
我要是早知道會這樣,可能真的不會救。” 這位平時在球場上揮灑汗水的 42 歲男人,說出這句話時聲音都在發顫。
 03 

我們先聊聊心肺復甦時的手,到底該放在哪裡。
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的連文志醫生說得很清楚:成人按壓點在胸骨下半段,也就是兩乳頭連線中點。這不是隨便定的位置,而是經過無數臨床驗證的黃金急救點。施救者必須用掌根發力,另一隻手疊在上面垂直按壓,深度要達到 5-6 釐米才能有效刺激心臟。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急救時,施救者的手必然會接觸到患者的上半身。你可以去看任何一個標準的心肺復甦教學影片,無論男女施救者,這個動作都無法 “完美避開”。
那位質疑 “為啥不換個女的來按” 的網友,可能沒見過真正的急救現場。
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 4-6 分鐘,每一秒都在和腦死亡賽跑。現場有沒有會急救的女性?那位女性的力量能不能按到標準深度?猶豫的這幾秒,可能就是生死兩隔。
去年上海地鐵裡,一位女乘客突然倒地,旁邊的護士姑娘立刻跪地施救。她按壓的動作和盤先生毫無二致,評論區裡滿是 “謝謝你挺身而出”。性別從來不是急救的障礙,技術和勇氣才是。可到了盤先生這裡,同樣的動作卻被曲解成 “猥褻”,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更諷刺的是,盤先生施救時,女子的家屬就在旁邊,全程沒有任何異議。那位一起救人的女醫生也從未指出他的動作有問題 —— 專業人士的沉默,本身就是對他操作的最好證明。
我想起三年前在廣州火車站,一位老人突然倒地。做導遊的小張衝過去做心肺復甦,事後也被人質疑 “動作不標準”“藉機佔便宜”。直到老人家屬帶著錦旗找到旅行社,那些聲音才漸漸平息。可小張說,從那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他總會先掏出手機錄影,確認周圍有證人再動手。
“救人還要留證據,你不覺得荒誕嗎?” 他苦笑的樣子,和現在的盤先生如出一轍。
 04 

這種荒誕正在慢慢侵蝕我們的善意。
去年某平臺做過一次調查,78% 的受訪者表示 “會猶豫是否要救陌生人”,其中 62% 的人擔心 “被訛詐或誤解”。北京某三甲醫院主任在一次急救培訓中說過一個細節:現在教學生做心肺復甦時,除了講操作規範,還要特意加一句 “注意保留現場證據”。
這多可悲啊。本該是出於本能的善意,現在要像做實驗一樣步步為營。
盤先生的同事說他 “很正能量”,球場上總愛幫隊友撿球,跑步時看到有人摔倒會立刻停下。這樣一個人,怎麼就突然成了評論區裡的 “流氓”?
那些敲著鍵盤的人,可能忘了生命最基本的重量。當一個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當她的生命正在以秒計算流逝,所謂的 “避嫌”“完美操作”,都該給活下去的機會讓路。連文志醫生見過太多遺憾:有人因為旁觀者的猶豫錯過了搶救時間,最終成了植物人;有人因為擔心 “動作不標準”,眼睜睜看著鄰居倒在樓道里。
肋骨骨折總比沒命強。” 這是急救課上老師反覆強調的話。可到了網路世界,總有人拿著放大鏡審視救人者的每一個動作,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用流氓的心態解讀善舉。

 05 

盤先生說自己後怕,這種後怕比任何懲罰都更傷人。
它像一根刺,紮在所有想做好事的人心裡。
當醫生開始害怕救人,當老師開始顧慮出手,當每個有能力施救的人都在計算風險,最終受害的,會是我們每一個人。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倒在街頭的,會不會是自己的親人。
最後想說:那個跪在衡陽街頭的身影,本應該是照亮人心的光。可某些人的惡意,差點讓這束光熄滅。
請記住,當有人願意在危急時刻伸出手,我們可以不鼓掌,但至少別扔石頭。因為每一塊扔向救人者的石頭,最終都會砸在我們自己的心上。
善意需要被保護
就像生命需要被拯救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