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哈佛耶魯後!平和升學掌門人獨家揭秘牛劍藤底層邏輯:光靠成績遠遠不夠…

自從川普無預警的取消了 88 所高校至少 529 名學生,教職員工和研究人員的簽證後,又和哈佛槓上了,白宮表示要直接在法庭上回應哈佛大學就凍結教育聯邦資金一事的控訴。
根據最新的訊息,美國教育部部長Linda McMahon週一告知哈佛大學,特朗普政府不會向該校提供任何新的聯邦撥款。
然而無論結果如何,美國大學的各種變數都會比以前更多了。與此同時,多國同申似乎也成為了國內比較主流的做法。
重新思考大學方向,選擇一個合適的國際課程就變成了重中之重的情況下,我們邀請到了今年斬獲哈佛、耶魯、賓大等大滿貫錄取的上海平和高中的副校長升學辦公室的主任李夢老師來為我們分析海外招生與課程選擇方面的疑惑。
👇掃碼新增小助手👇
限時領取本場講座回放
海外大學招生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大學希望透過你高中三年的表現,來判斷你未來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首先,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加拿大,他們一定要確定你有沒有基本的學習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化成績或者硬實力,如語言、數學、科學思維等等。這些能力會透過校內成績、託福,雅思,還有像是SAT來體現。因為無論你申請哪個國家,大學首先關心的是國際學生能不能是否準備好了去海外學習,聽課,跟上進度並且按時畢業。
然而學術實力雖然是標尺,它決定了申請者所處的競爭梯隊,但絕非唯一決定因素。大學還要看你是不是一個“有潛力”的人。這個潛力不僅是學術上的,更多是你這個人本身的綜合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軟實力。
比如你是不是個有責任感,能適應新環境,有沒有跨文化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或者領導力等。
這些東西的具體展現則就由我們熟知的文書、推薦信、還有課外活動,甚至面試表現出來,比如我們常說體制內學霸容易拿到牛劍的面試,但是很多時候就僅此而已了,因為僅靠學術和做題能力是很難跨過面試這座山的,比如面試官經常會給一些在你知識框架之外的內容,為的不是讓你做題,而是看你對於新知識的臨場反應能力。
你在申請材料裡展現出來的樣子大學都會認真看。尤其是一些頂尖大學,每一個錄取名額都很寶貴,他們會非常仔細地評估這個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比如很多學生的一個誤區是申請大學不應該成為你的目標,而是你的途徑。在你所有的準備材料的過程當中,你都應該告訴大學,我需要透過你的大學去達到一個怎樣的願景,你需要去思考的是你能為大學帶來什麼,而不是大學能為你帶來什麼。
英美大學的招生標準到底有啥不同?
儘管英國和美國傾向的人才標準有些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區別主要在於:
  • 英國大學更看重你的學術能力,偏向研究型人才;
  • 而美國大學更在乎你的整體潛力,尤其是你對社會的影響力。
比如牛津、劍橋,他們除了會看你的成績以外,還要筆試和麵試,但面試不是為了問你背了多少,而是想看你有沒有學習的潛力,能不能快速思考,有沒有邏輯,能不能深入探討問題。
而美國大學就複雜得多。他們實行“整體審閱”(Holistic Review)。儘管大學會看你這個人是不是有故事或者有沒有做出點有意思的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招生官會非常仔細地看你的成績單。
他們不是隻看總分,而是看你三年怎麼選課、是不是有挑戰性、成績是逐步向上還是波動明顯。如果在波動的話,他們還會去其他材料裡尋找其中的原因再去審閱。因為他們想知道的不是你某一科一時發揮如何,而是你作為一個人,是不是有韌性,能成長。
美本到最後,我覺得就是價值觀與世界觀之間的一個較量。當孩子在還未成年的這個時候,他要能夠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能夠清晰的明白自己透過大學教育是希望達到怎樣的一個願景的時候,那他大機率可以進到一個很好的大學。
而平和選學生的標準其實跟大學的底層邏輯也是一樣的。說到底,就是想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準備好了為這個集體帶來一些正面影響。
比如平和的語言成績就test optional,如果你覺得語言成績能加分,就交;如果你覺得反而拉低了整體表現,那就不交。
還有一個我們在面試、文書中特別喜歡問的問題是“你覺得你能為平和帶來什麼”雖然我們不會像大學那樣期待一個特別成熟的回答,但我們希望孩子能認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長、興趣愛好、性格優勢來為學校注入一些活力。
這就類似於問小朋友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其實,這個問題的重點不一定在“職業”,更是在價值觀,如你在意什麼,這些都能反映出一個人未來的方向。
IB課程到底值不值得選?
由於平和AP,IB,A-level甚至加拿大OSSD的課程都有提供,所以讓很多家長會糾結IB課程到底值不值得讀。其實IB課程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它的“全球通行證”屬性,培養的就是那種大學想要的人才。除了美國之外,英國、加拿大、香港、歐洲大陸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普遍對IB成績持認可態度。
與AP課程不同,IB是一套更為系統化、結構化的課程體系。是特別堅定的美派的話,IB 或者是 AP 都是可以的。AP 它的彈性很足,你可以在這個學校的範圍內很卷,也可以很躺。IB課內的要求會比較複雜,小朋友有足夠的自驅力,語言能力過關的,IB 會比較 ok。
A level總體上還是比較匹配英國的大學,因為A level 每一門課的深度是很深的,就是大家有一種誤解就覺得好像讀的人多就簡單,現在人手都是四到五門的 a 星的通脹程度,真的不如來讀 IB。
平和還有加拿大的OSSD,他申請加拿大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其他課程是國際生的通道。但是 OSSD是本國的通道,如果你很想去加拿大,其實 OSSD 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而作為上海最早引入IB課程的國際學校之一,平和已經有超過20年的IB教學以及升學經驗。例如,英國UCL在今年就給平和的學生髮放了57個offer;香港共發出61個offer;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更是幾乎每位USSD學生都有錄取。
與此同時,平和往年還有用IB成績申請到比如荷蘭、日本、愛爾蘭、法國等國家的大學的英語專案,比如西北大學卡達分校、阿聯酋人工智慧大學、巴黎政治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
比如今年我們就有一位同學就以IB同時拿到了東大和伯克利的錄取。雖然目前東大的英文專案只限於環境科學與東亞文化研究兩個方向,但其高性價比(年學費約10萬元人民幣)仍吸引不少優秀學生。
當然,並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主申,比如新加坡的大學對IB要求極高,因此平和一般不建議學生把新加坡作為首選申請地。

■ 平和的課堂
合理選課,量力而行
IB除了國際化以外,課程還特別強調學術深度與跨學科融合,其課程結構主要由六大學科組和三大核心課程組成。學生需要在六大課程組中各選一門課程,除藝術組可以替換外,其餘皆為必修。每門課程分為高階(HL)和標準(SL)兩個等級,總分為42分,加上三大核心課程可達45分。
其中六大學科組分別為:
第一語言(Language and Literature)、第二語言(Language Acquisition)、個體與社會(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科學(Sciences)、數學(Mathematics)和藝術(The Arts)。其中第六組是選修,可以用其他學科代替。
而三大核心課程則是:知識理論(TOK)、拓展論文(EE)和課外活動(CAS)。具體來說–
TOK就是知識論,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的本質,反思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不同領域的知識是如何構建和驗證的。它鼓勵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跨學科探究能力。
EE就是學生需要在畢業前完成一篇4000字的學術性的論文寫作,格式基本上跟本科階段遞交的這是差不多的,相當於大學的一種預演;
課外活動則是孩子們需要在這兩年的 IB 的學習過程當中完成並記錄的150小時的課外活動,這個其實對寫文書是很好的一個素材。
而經驗豐富的平和在課程設定方面也可謂是中國最豐富的之一。例如–
  • 在第三組社會學科中,我們開設了經濟、商務、地理、歷史、哲學、心理等課程;
  • 第四組的科學課程除了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還特別為文科生加入了只有SL的環境與社會,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地理的融合課程,並即將開設計算機科學;
  • 數學部分也分為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個方向,滿足不同學生的學術背景與興趣。
在選課策略上,學生可以根據語言能力、學術基礎以及未來升學方向進行搭配。例如,如果學生的英語能力較弱,可以選擇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B),同時將中文作為第一語言課程(Chinese A)。而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中英雙A;而如果從未接觸過音樂和藝術的理科生們,也可以不選第六組而多選一門科學。
關於課外活動的常見誤區
最後李夢老師也提到了家長和學生們關於課外活動的誤區。比如許多人認為只有校外各種高大上的活動才能突出學生的獨特性,但實際上,對於成熟且穩定輸出優秀生源的學校而言,學生在校內擔任的角色和參與的活動同樣至關重要。
招生官會關注學生如何在校內環境中發揮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校外的高大上經歷。  
而還有一個常見誤區是過度執著於活動中的領導職務,認為領導力必須透過頭銜(如社長、主席等)來體現。然而,招生官更看重的是實際貢獻和影響力,而非單純的職位名稱。如果一個申請者的所有活動都強調自己是領導身份,反而可能顯得缺乏真實的參與深度和團隊協作能力。  
隨後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盲目追求“六邊形戰士”。近年來,“六邊形戰士”(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成為熱門概念,但大學招生的邏輯並非要求每個學生都面面俱到,而是希望整個年級具備多樣性。
招生官的目標是組建一個各有所長的班級,比如數學競賽學霸,藝術才華突出的創作者,以及運動高手等等。因此,與其讓孩子在多個領域堆砌標籤,不如聚焦於1-2個核心優勢,並在此方向上深入發展,形成獨特的個人品牌。  
👇掃碼新增小助手👇
限時領取本場講座回放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