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通常被理解為“總量”概念,特別是宏觀經濟學更是如此,它支配了人們對經濟的理解,比如有人提出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就是基於“總量”概念來理解經濟,它把總量的增長及統計指標的改善等同於“經濟”的改善。
但是,我們要說,經濟不是總量概念,而是個體需求的更好滿足,與個體的選擇聯絡在一起。假如在統計上,“總量”增加了,但個體的需求沒有普遍地得到更好的滿足,那麼這樣的“經濟”對個體就沒有意義。“經濟”的概念應該從方法論個體主義角度理解。當個體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時,“經濟”才是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說,思考經濟的改善,不能著眼於總量資料,而是要回到最基本,最本質的概念,也就是“個體的行動(選擇)”。
人總是想改善自己的境況,為此他要“行動”,也就是選擇目的與手段。假如個體選擇範圍的擴大,可選擇的機會的增加,他的需求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需求的更好滿足對他來說就是“價值”。他更好地滿足需求的“選擇”,也意味著資源會被用到更好地滿足需求的領域,這意味著“經濟”,也就是資源的有效使用。
價值或經濟,要基於個體的選擇來理解。個體都有價值排序,也就是他會對不同選擇,根據重要性進行排列,比如他認為吃麵包比喝礦泉水更“重要”,他選擇了麵包,在這個選擇中他獲得了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的獲得,對他而言就是“價值”。這個選擇也引導資源的配置,比如生產麵包,這就產生了經濟活動,也就是配置資源的活動。“價值”或“經濟”源於個體的需求,是在個體的選擇中實現的,因此也是與個體的選擇相關的概念。也即,選擇、價值與經濟,是三個聯絡在一起的概念。只有當個體能夠做出“選擇”時,才有“價值”或“經濟”這回事;“經濟”是建立在“價值”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個體的選擇之上的。就像“價值”是主觀的,不能加總一樣,“經濟”其實也是不能加總的,因為經濟也是建立在價值概念之上的。當個體能夠進行更大範圍的選擇時,才意味著“經濟”的改善。“總量”的增加不能充分說明個體選擇範圍的擴大,因此基於“總量”去認識“經濟”是錯誤的。
這裡還要區分一下“行動”與“勞動”。人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選擇”,所以“選擇”的另外一個表述是“行動”,兩者是同義詞。由於價值或經濟是在個體的選擇中實現的,所以與價值或經濟相關的,是“行動”而不是“勞動”。但是,人們深受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如威廉.配第的“勞動是財富之母”)的影響,認為價值或經濟是一個和“勞動”相關的概念。這種理論認為,產生並決定價值的,是“要素”(如勞動)的投入,而不是個體的選擇。即它沒有把“價值”與人的行動(選擇)聯絡起來,似乎認為勞動自動地就創造出了價值。然而,如前所述,價值或經濟,是一個與個體的“選擇”(行動)相關的概念,而不是與“勞動”相關的概念。很顯然,並不是勞動或其他要素投入越多或產出越多,一個社會的“財富”就越多。勞動或生產,本身完全有可能是破壞性的,比如大躍進、波爾布特領導下的南亞小國。這種價值理論,即不是從個體的選擇出發去理解經濟的思想,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
個體選擇與他人的選擇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當某個企業家做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選擇,如進行了一項投資時,就會其他人增加了選擇的機會,比如新創造了就業機會或新的商品供應機會。個體做出新的選擇,就是“創新”,它會為其他個體的新選擇創造機會,也就是為其他個體的需求的更好滿足創造條件。
如把 “經濟增長”理解為個體需求的更好滿足,那麼我們就會認識到,也正是個體更好地滿足需求的“新選擇”驅動了經濟增長。那種認為投入越多或“生產”越多,經濟就越好的觀念,所基於的是一種錯誤的價值理論(勞動價值論)。這種價值理論把生產或投入本身視為價值的來源,而沒有認識到,價值或經濟是建立在個體的選擇之上的概念。政府對資源的控制,以及經濟刺激計劃,都是基於這種錯誤的價值理論。
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在選擇,因此“選擇”本身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長。只有判斷利潤機會,即判斷消費者需求更好滿足的選擇,從而也是承擔不確定性風險的選擇,才意味著把資源可能會被用於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領域,從而才意味著經濟的增長。相反,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屬於這樣的“選擇”,同時它也會誤導企業家的選擇,即不是引導企業家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是引導企業家去實現政府的目標,因此,政府的刺激計劃會導致資源錯誤配置,造成巨大的浪費。這種刺激計劃的背後,是對經濟的錯誤理解,或者說,是價值理論的錯誤。它不是從個體的選擇的角度去理解經濟,而是把“投入”本身視為“價值”,把經濟理解為投入增加產生的總量。
當我們從個體的選擇出發來理解“經濟”概念時,我們也會認識到,任何阻礙個體做出新選擇的政策或制度,都是經濟增長的阻力。比如人為的壟斷、管制、對資源的人為控制等等,顯然都是在阻礙個體做出新選擇,因此也會阻礙經濟增長。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與企業家對資源的控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企業家會“選擇”把資源用於他認為最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領域,這樣他才能獲得利潤,才能在市場中生存,而政府不會有這個壓力,它會“選擇”把資源用於最能滿足官員個人利益的方面,這種選擇將會造成資源的錯誤配置。
“經濟”應該從個體的行動(選擇)的角度來理解。把“經濟”理解為總量與投入概念的觀點,為政府控制資源提供了依據。因為根據這種理解,只有當政府大量控制資源時,大規模的刺激和生產才能“方便”地進行,“經濟”才能快速改善,而我們已經指出,這種觀念完全建立在對經濟的錯誤理解之上。
轉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作者 朱海就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