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夏季,蚊子成為了人們的“頭號敵人”。為了對付這些煩人的小飛蟲,電蚊拍作為一種便捷高效的工具,被廣泛使用。然而,很多人對電蚊拍有著一定的好奇和疑問:電蚊拍的電壓為何如此之高?為什麼它能夠有效地殺死蚊子卻不會對人造成嚴重傷害?

電蚊拍為什麼有那麼高的電壓?
電蚊拍,這個夏日裡的小英雄,它的電壓竟然能飆升至2000伏特以上,足以讓蚊子瞬間“灰飛煙滅”。然而,這樣驚人的電壓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實,電蚊拍的內部構造相當精巧,它包含振盪電路、升壓電路和倍壓電路等關鍵部件。當你按下開關,電池中的直流電便開始了它的變身之旅。首先,它透過三極體和變壓器組成的振盪電路,從穩定的直流電變成了波動的交流電。然後,這個交流電在升壓電路中的變壓器作用下,被增強至幾百伏特。最後,透過二極體和電容組成的倍壓電路,電壓再次翻倍,最終達到了令人矚目的2000伏特以上。

某品牌電蚊拍介紹,能看出電蚊拍的三層金屬網結構
如果你仔細觀察家中的電蚊拍,會發現它通常由三層金屬網構成。最外層的金屬網與中間層並不直接相連,它們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中間層連線著電源和電路的正極,而外層金屬網則連線著負極。空氣,雖然看似無形,但它也有自己的“底線”——擊穿電壓。通常情況下,2毫米空氣的擊穿電壓在1000-2000伏特之間。這個擊穿電壓與空氣的溼度、溫度、密度和成分息息相關。電蚊拍外層金屬網與中間金屬網之間的電壓,通常不會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壓,因此不會出現放電現象。

但是,當你揮動電蚊拍,將蚊子“困”在兩層金屬網之間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蚊子作為導體,將外層金屬網和內層金屬網連線起來,觸發了放電,從而將蚊子擊中並消滅。
電蚊拍為什麼比蒼蠅拍命中率更高?
蚊子以其卓越的飛行能力而著稱,它們甚至能夠巧妙地避開雨滴。然而,儘管電蚊拍看起來笨重,它的命中率卻意外地高於靈活的蒼蠅拍。這背後的原因,並非只是電蚊拍帶電那麼簡單。
電蚊拍之所以能夠高效地消滅蚊子,其秘訣在於它所形成的靜電場。當你按下電蚊拍的開關,其內部的高電壓不僅產生致命的電弧,還會在拍面之間形成一個強大的靜電場。
這個靜電場的作用類似於我們在物理實驗中看到的玻璃棒吸附紙屑的現象。當電蚊拍靠近蚊子時,由於蚊子的質量較輕,它們很容易被靜電場吸引。這種吸附力使得蚊子不由自主地向電蚊拍飛去,最終撞上電網,被電擊致死。

如果你發現一隻蚊子停在牆上,可以啟動電蚊拍,用拍面輕輕接近它。此時,你可以觀察蚊子起飛時的軌跡,看它是否被電蚊拍的拍面所吸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靜電吸附效果只有在蚊子距離拍面較近時才會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蚊子的逃逸。然而,對於質量較大的昆蟲,如蟑螂、蒼蠅和甲蟲,這種靜電吸附的效果就不太明顯了。
不小心觸控電蚊拍,會觸電嗎?
雖然電蚊拍的電壓很高,但它的電流非常小,通常在幾毫安至幾十毫安之間。根據電學原理,電流對人體的傷害主要取決於電流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幾毫安的電流雖然會讓人感到強烈的不適,甚至是疼痛,但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電蚊拍是完全無害的。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對於心臟病患者、兒童或者體質較弱的人群,電蚊拍的電擊可能會引起較大的生理反應。因此,在使用電蚊拍時,仍需小心謹慎,避免不必要的直接接觸。
如果不小心被電蚊拍電到,通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刺痛感。這個痛感是由於高電壓在皮膚表面形成的電流所致。一般情況下,這種電擊不會對健康人造成長期傷害,但應儘量避免故意用電蚊拍去電擊人或動物。
如何安全使用電蚊拍?
檢查電蚊拍的完好性:
在使用前,應檢查電蚊拍是否有破損或電路故障。如果發現拍面金屬網破損,或者手柄有明顯的損壞,建議停止使用,以免發生危險。
避免水分接觸:
電蚊拍的電路部分不應接觸水分,因為水導電,可能會導致電路短路或者意外電擊。在潮溼環境中使用電蚊拍時要特別小心。
正確使用和存放:
使用電蚊拍時,應避免將其對準自己或他人,以防意外觸電。在不使用時,應關閉電源並將電蚊拍存放在兒童無法觸及的地方。
定期更換電池:
如果發現電蚊拍的效果減弱,應及時更換電池。長期使用老化電池可能會影響電蚊拍的工作效率,甚至引發安全隱患。
電蚊拍作為一種高效的滅蚊工具,其高壓電擊原理使其能夠迅速殺死蚊子。然而,儘管電蚊拍的電壓高達幾千伏,由於其電流極小,對人體的傷害相對有限。在使用電蚊拍時,應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觸和誤用。
參考文獻
[1]https://mp.weixin.qq.com/s/ReYQqkXQW-AalLQqm5JLnw
[2]https://mp.weixin.qq.com/s/Jt0CTHpvu0rRBxEUiu88gw
[3]https://mp.weixin.qq.com/s/AuFSwkJT_fFV_km1mrbe5g
[4]https://mp.weixin.qq.com/s/a_wF0zIwXUUdtpd-2LPumA
作者:Dargo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力學科普(ID:lxkp_cstam),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