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0日,第4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香港文化中心盛大開幕。繼去年邀請西班牙大師域陀艾里斯後,今年HKIFF又邀請到阿爾拔塞拉(Albert Serra)親臨現場。
本文轉自:浸大影業

全文約2200字。
阿爾拔塞拉1975年出生在西班牙巴尼奧萊斯,於巴塞隆大學取得文學理論及比較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與多年合作伙伴合組電影製作公司Andergraun Films,迄今為止兼拍了數十部短片,並涉及獵錄影裝置及舞臺製作。
2006年,塞拉憑首部部長片《唐吉訶德》打響名堂,《電影筆記》將其選為2007年度十大影片之一。2008年,他執導的《鳥的歌唱》在第61屆戛納影展導演雙週單元中首映;2016年,他完成製作《路易十四之死》,於第69屆戛納影展特別放映單元中首映,由法國新浪潮演員尚-皮耶·李奧飾演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講述他生命中最後三週於床上的彌留狀態,電影獲得影評讚賞,被盧米埃獎提名四個獎項,李奧最終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僅三年後,塞拉又憑藉《我就蕩》斬獲了第72屆戛納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放映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阿爾拔塞拉被認為是當今製作電影手法最激進的導演之一,作品風格通常被歸類為緩慢電影。此屆HKIFF亦舉辦塞拉專題展,選映其五部代表作品,讓觀眾飽覽其獨特的長鏡頭美學風格。4.11日,塞拉攜新作紀錄片《午後的孤寂》(Afternoons of Solitude,內地譯《孤寂午後》)訪港,並在放映結束後舉辦大師班。浸大影業有幸獲得了此屆電影節傳媒記者資格,並直擊現場為大家報道。

《午後的孤寂》於2024年9月獲第72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是一部有關西班牙鬥牛這項極具爭議性的傳統文化專案的紀錄片。塞拉以冷峻視角記錄下西班牙鬥牛明星Andrés Roca Rey的賽場內外,運用多機位反覆拍攝其團隊鬥牛全程,從牛角挑破空氣的弧度到劍刃刺入脊椎的顫動,將暴力儀式解構為光影標本。

筆者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全程觀影,導演刻意保留了一種膠片的粗糲質感,其音響系統也精準還原了鬥牛沙場的腳步轟鳴。作為一個劇場而非電影院,內嵌在舞臺上的螢幕和階梯環繞式高於螢幕的觀眾席,讓觀眾彷彿真的置身於古羅馬的鬥獸場。


“我認為,未來人們會去電影院體驗不適,因為這些感官體驗將變得複雜且挑戰觀眾的期望。而正是這種體驗將吸引觀眾走進影院。你可以在最佳條件下做到這一點,比如大螢幕、大音響。你可以真正投入其中,你會享受某種程度上的挑戰。我認為這也是偉大藝術的品質,它從來不是容易理解或清楚解釋的東西。我們談論電影中的許多層次,有其殘酷、風險、危險,但也有鬥牛士的勇氣,以及它的虛榮、令人不安的剝削和可疑的陽剛氣概。正是這些層次之間的一種模糊或矛盾,抵制了過於明確單一的價值觀和意義。”
從個人角度來說,筆者並不是這部影片的受眾。主角Andrés Roca Rey賽場外的私人生活只佔到全片1/3左右的篇幅,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被迫”一遍又一遍觀看慘絕人寰的鬥牛過程,看著一頭頭可憐的牛在場內無措慌張,被Rey手中的紅布挑釁,被刺傷,中途或有反抗將Rey頂到圍牆,踩在腳下,但最後無一難逃被一劍刺死的命運,倒下的雙眼滿是淚水和不甘。但正如映後塞拉在大師班直言:"觀眾購票並非享受表演,而是體驗不適(discomfort)——這正是資本主義娛樂機制的反面。"


主角在賽後豪車上接受團隊的彩虹屁
在映後,跳出了個人主觀的第一感受,摒棄掉對生命生理性的共情之後,從第三方的視角來理解整部影片,揣摩主角及導演的心理,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主持人提到:“影片中,鬥牛被極度物化和貶低,但你的鏡頭給這些動物帶回了某種主觀性和尊嚴。那些關於死亡、傷口和倒下的特寫鏡頭非常重要,因為鬥爭不僅僅是關於鬥牛士或鬥牛,也是關於鬥牛本身。這是一場戰鬥,幾乎像是一種舞蹈。”
“鬥牛士的動作、舞蹈動作非常精細,意在透過微小的動作來主導和馴服強大的野獸。鬥牛士的自戀和自我表現主義使其成為鏡頭的完美物件。鬥牛士的自我表現是視覺上的,而自戀是心理上的神秘部分,你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的動機。”


“在這場涉及死亡的表演中存在很多神秘感。影片展現了前所未見的畫面和對話,但為何鬥牛士這樣做,這種永無止境的迴圈的意義是什麼?影片刻意保持了一種謎題的結構,重複性是其本質。鬥牛士很難退役,許多人直到年老體衰才退役,他們很難適應正常生活。影片中的重複性和延續性讓我想起了其他作品中的迴圈主題。重複性創造了反高潮時刻,這些時刻充滿了不同層次的意味,但沒有明確的敘事目的。”


主角在私人助理的幫助下才能換上繁複的演出服
在一次採訪中,塞拉曾被問及《午後的孤寂》這部影片在Metoo時代是否有些不合時宜,而他本人的回答是:這不關我的事(這又不是我的錯)。
“對我們來說,我的意思是和攝影師一起拍攝時,我們被鬥牛們深深打動。至少如果它們死去,戰鬥的最後幾秒鐘是屬於它們的。當然我喜歡它們被從競技場抬走的時刻,因為這也是生活的現實。我們給了這些鬥牛最後的幾秒鐘,它像人類一樣,當你活著時,你充滿精神和智力,但一旦你死去,你就是一塊肉,沒有什麼留下。這種對比在鬥牛中對我來說非常美麗。”
此番話不難看出,“雄性氣質”、雄性競爭、弱肉強食和男性情誼這些概念對塞拉有著十分“致命”的吸引力。

有趣的是,塞拉提及,影片的主角,明星斗牛士Andrés Roca Rey先生並不喜歡這部記錄自己的影片。這位身材魁梧的鬥牛大師甚至在拍攝初期拒絕帶錄製裝置,擔心自己的一些私下的言論會破壞掉拿命拼搏的勇士形象。


“這也是Rey不喜歡電影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我過於專注鬥牛的最後時刻和太多鬥牛的死亡,這太暴力了。他說的是事實,但鬥牛士每場表演要殺死兩頭鬥牛,每年重複七十或八十次?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笑)。”

塞拉導演講到這裡,全場觀眾配合地發出會心的笑聲。


大師班結束後一擁而上的粉絲們

@部分圖源豆瓣官方劇照
記者:李昕蔚
攝影:常開顏 李昕蔚
撰稿:李昕蔚
責任編輯:李昕蔚
策劃:李昕蔚 王思雨 陳欣怡 段澤宇
浸大影業主理團
圖文版權歸浸大影業所有,侵權必究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