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難民”給李華回信,把小紅書網友整哭了

“這個點了,還在看一篇哭一遍,像是一場時空旅行,那些年替李華寫的信,今天終於有迴音了。”——某小紅書網友。
雖然Tiktok剛剛給使用者推送了關閉資訊,但從目前訊息來看,Tiktok大機率最多關幾天???
會有更多“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嗎?
大叔不知道。
但“Tiktok難民”們,在小紅書上,紛紛給一個叫李華(lihua)的中國人回信,把網友都整哭了……
誰是李華?
Ta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出現在無數份初高中英語試卷作文題裡的“人物”。
李華又幾乎代表每一個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因為我們都以“lihua”的身份,給一位在國外的朋友,寫過無數份“英文信”。
大叔看到,很多網友在小紅書翻出來自己的試卷:

當年,寫這些“信”就是為了考試,根本收不到回信,大家的心態可能是牴觸的。
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學好英語呢?
萬萬沒想到,2025年1月13日這周,“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那些10年前、20年前,以“李華”名義寫出去的無數封“英文信”,竟然有老外回信了。
回信的就是來自“Tiktok難民”們。
為什麼會“Tiktok難民”突然發現這件事呢?
原因是一位中國博主,在tiktok上提到了這段經歷,收到了國外網友的關注。
也包括不少“tiktok難民”,於是他們開始在小紅書回信,甚至還有老外“生氣”,為什麼自己沒有收到來自“李華”的信?
截至目前,在小紅書上,#李華 和#lihua 兩個話題的瀏覽量分別是:3200+萬+和37+萬。
(請往下看時,最好先找到紙巾)
一位“tiktok難民”在看到一些“lihua”的信後,說自己哭了,她很抱歉,過去這麼久才回這些信。
上面提到那位“生氣”的“tiktok難民”說,如果她收到了lihua的信,這份信一定是最暖心、感人、美麗的。
在她的留言區,就收到了好幾份來自lihua的信。

10年前,寫那份信的lihua,不僅收到了回信。Lihua又回了信。
還有一位“tiktok難民”回信:
“你完成了你所有的夢想嗎?你還在練習英語嗎?我們都老了,但不管身在何處,開心最重要。”
最近幾天,tiktok難民以各種方式在小紅書給李華寫信:
看到這些老外的回信,中國網友破防了……
網友1說:
“我是一個80後,我很高興能在30年後收到你的回信,我們是真朋友了。”
網友2說:
“謝謝你的回信。雖然我那時寫無數封英文信甚至到煩躁,但你的心讓我感受到當時的信都是有意義的,很感動”。
網友3:“是的,整整20年,我就是那個曾經寫信給你的許多李華中的一個”
網友4:“你們怎麼才來?我的孩子都開始在以李華寫信了”
網友5:“我也哭了,人類太需要這樣的純粹的愛了。”
網友6:“李華的信”真的會觸動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想起那些年的自己,那時候我們學習英語,沒有英語環境,學了多少年英語,用蹩腳的英文寫了多少封信。
網友8:
“長大以後我以為已經忘了曾經作為李華的那些過往……那時候我不明白那有什麼用,我只是普通城市的普通小女孩,我認為我不會出國,我所在的城市也幾乎沒有外國人,我只是簡單的把它們當成學習任務,一個能使我考上大學的途徑……十年後我長大了,卻意外的收到了我的回信,每一篇回信都讓我熱淚盈眶,我想我得到了答案,這就是作為李華學習英文的意義……你的,李華。”
網友9:“好多年了,我們常常以李華的名義給你們寫信我們沒有期待過收到回信,甚至因為這封信是寫在英語考試試卷答題卡上的,而感到厭煩,但當我們高中畢業,終於不用再以李華的名義寫信……不曾期待過的回信在如今收到了,還是好多好多的回信……明明是開心的事,眼淚卻流下來了”
網友10:“每個中國人都接受義務教育,學習英語,即使我們可能學得並不好(考試的時候因為語法錯誤要被扣分),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向你們寫信的李華。謝謝你的回信,並不晚,很高興我們終於看到了彼此。”
網友11表示:“自己被美國朋友整破防了……在沒有得到你們的回信之前,我們作為李華是是為了作文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數。在得到你們回信後我們寫的每一封信都有意義了,它不再是作文……”
網友12貼了一張哈利波特的照片:今天的李華。(網友13補:我終於懂了哈利的快樂)
網友13和14還分別寫了兩首詩:
“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網友15:
“學生時代的故事在此刻真正被寫上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The story of student life has truly come toa perfect ending at this moment”
網友16:“童年的紙飛機,現在終於飛回我手裡。”
“tiktiok難民”看到這些回信,也哭了:
他們還安慰中國網友,抱歉,這麼久才給你回信……
更多回信,歡迎你自行去小紅書搜尋,大叔昨天到今天已經用掉了一大包紙巾了……
最後,針對“tiktok難民”這件事,我還是從公關傳播角度,談3點感受。
1、“tiktok難民”不可能是策劃的。
如果你是品牌公關從業者,你本週一直有個疑問:
這波潑天的流量,到底是不是小紅書主動策劃的?
大叔的答案:不是。
因為此事面臨的政治風險太大了,具體不展開了。
作為甲方,如果沒有明確的國際化戰略,是不可能主動做這個事。你看到疑似“快手要去搶tiktok使用者”的內部截圖,都是後來跟風。
大叔說的是:首先,有無想到。其次,敢不敢做。很抱歉,我個人認為,小紅書都沒有。
2、KOL才是傳播的關鍵點。
到底是誰策劃了這場“tiktok難民移民”呢?
是一位在tiktok擁有40萬粉絲的博主“whattheish”。
在本週一,她發了一條短影片,向大家說:“我終於知道,如果tiktok被封,我們能去那裡了,那就是中國的另一個app,叫小紅書……”
截至目前,這條短影片的瀏覽量470萬,評論1.7萬條。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實際上,她“說錯了”,可能抖音和快手更像中國版tiktok……但就是這樣一條短影片,開始發起“tiktok難民移民”向小紅書“移民”的行動,才有了這麼魔幻的一週!
當然,小紅書註冊不用強制繫結中國手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被動操作”。
上文還提到另一個KOL,就是那個首先向老外們介紹“lihua”的中國博主,也是因為她在內容在tiktok爆了,所以,才引發了這次的集體回信。
兩次重要“轉折”均來自博主(KOL),這就是去中心化傳播特點的最大體現,也是自媒體存在的價值。
我記得,美國大選時,有一位中國記者發了一個vlog,說現場無論是座位還是待遇,美國的傳統媒體都不如美國的TikTok網紅。
3、內容比媒介更重要。
從黑神話悟空,到李子柒,再到“tiktok難民移民小紅書”,大叔看到,不少同行點評了,中國外宣在龍年喜獲三個大禮包。
但需要意識到一點,即:三個爆款,全是來自民間的內容和載體,沒有一個是中國的官方媒體在主導和策劃的。
這說明什麼呢?內容永遠比媒介(媒體)重要,因為有且只有內容,可以穿透一切媒介!
越來自民間的,越能與大眾共情的(比如英語考試),越能引發集體儀式感參與的(比如寫信),越有傳播力。從這個角度看,大叔那本《刷屏》的舊書,說不定還能再翻翻。
最後,稍微潑點冷水。
大叔個人認為,給李華回信,可能是中美網友在小紅書共同度過最後一個“蜜月”,後面怎麼辦呢?
這時候可能需要高人了,傳播需要偶然性引爆,但危機公關最怕的就是偶然性。
最後的最後,你有什麼高見?歡迎聊聊。
年度覆盤:
2024年度十大危機公關盤點
2024年上半年十大危機公關案例覆盤
2024,如何避免陷入一場刷屏級危機公關?
更多點評
對話高手
大叔內推:
【大叔內推】某營銷諮詢公司新媒體運營經理等(最高18K/月,北京)
【大叔內推】某知名寵物品牌公關總監(80W/年,上海)
【大叔內推】某頭部低空飛行品牌總監等(最高40K/月,合肥)
【大叔內推】某上市科技公司公關經理(最高30K/月,深圳)
【大叔內推】個護品牌浴見品牌公關傳播總監(最高40W/年,長沙)
【大叔內推】招商證券媒體關係管理崗(深圳)
【大叔內推】創爾生物戰略規劃師(最高50K/月,廣州)
誠邀你將本公眾號新增“星標”~不加星標會收不到更新提示,在公眾號主頁右上角點選“新增星標”!
不用打賞,您幫點“在看”“點贊”就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