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露思與崔健同場、票價橫跨39-1888元,音樂節成“流量狂歡局”?|五一音樂節觀察

作者|豆芽
昨天,集合了崔健、老狼、鄭鈞等大前輩的元氣森林音樂節開唱,原本是今年五一陣容最亮眼的音樂節之一,沒想到卻被罵上熱搜。
起因是排在前面的落日飛車遲到30分鐘左右,導致後面樂隊安排時間整體壓縮。崔健唱最後一首歌前被迫拉幕下臺;老狼現場直言“最討厭遲到的”;柳爽表示“這是我唱過最短的音樂節”;作為最後出場的趙露思,唱歌時間直接壓縮到7分鐘,趙露思不得不主動跟粉絲道歉……
一系列變動引發現場歌迷強烈不滿,紛紛投訴、差評、或直接要求主辦退票。
今年五一假期,音樂節依舊接連舉辦。據不完全統計,5月1日-5月5日全國各地總共有超過30場音樂節落地,從北京、上海、成都、武漢等高線城市,到銀川、寶雞、衢州等下沉城市,幾乎都有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音樂節。
從數量上來看,雖然不及2023年五一期間落地47場的“全盛時期”,但相比“延期8場、落地23場”的2024年,還是穩定了不少。
而且今年音樂節不如過往頻頻出現“一票難求”、“黃牛難擋”的市場失衡狀態,除泡泡島音樂與藝術節、草莓音樂節、元氣森林音樂節等頭部IP之外,大多數音樂節目前仍有大量餘票。
很大一個原因是取消、延期的頻繁出現,消費者下單更為謹慎,尤其是對於新出現IP考量更多,去年甚至出現演出前一天取消的離譜事件。
今年五一期間,已有至少5場音樂節宣佈因故取消/延期。
最近的一個“取消公告”是在4月28日。
當天,“wow失重樂園雲奧電競大話三國音樂嘉年華”官方公告,“取消5月2日場次,5月1日、3日正常”,理由是“因票房壓力及其他運營因素影響綜合評估。”
而該音樂節此前就因為“在演出前3天臨時分割槽”,引發了不少購票者的不滿,很多消費者開始舉報、投訴。
 “果然太湖灣還是最保險的”、“還是去知名度高一些的吧”、“去年某些音樂節吃相就很難看,取消在意料之中”……很多消費者如此感慨。
當然核心原因還是,音樂節爆火至今,市場趨勢變化和洗牌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尤其在陣容上已經接近“卷無可卷”的狀態,去年還在拼海外陣容,今年音樂節開始批量出現演員,趙露思、丁禹兮、張新成等橫屏“當紅炸子雞”開始接連登上音樂節,甚至引發了不少歌迷和粉絲之間的對峙,以及路人的質疑。

反而是原本一批真正能帶票的核心樂隊、音樂人,為了籌備演唱會開始在音樂節舞臺短暫消失,例如新褲子、鳳凰傳奇。
雖然從量上來看今年五一音樂節依舊是熱門產品,但從規模來看其實除了頭部仍然堅挺,大多數音樂節其實從票價到陣容都非常親民,更多是面向附近的居民、滿足“逛看”需求,音樂節IP的分層真正開始顯現。
流量?演員?網紅?誰才是音樂節「抗票之王」
今年音樂節最大的爭議,無外乎演員開始出現在各大音樂節榜單。
音樂節市場開始升溫以來, 剁椒Spicy見證了主辦方在陣容上的一步步擴容,前兩年剛引入流量偶像時,因為粉絲前排蹲守、舉燈牌應援的行為還引發了滾圈粉絲的不滿,滾圈與飯圈當年在社交平臺上也算正面交鋒了一次。
此後偶像流量已經是音樂節名單的常客,且幾乎成為衡量音樂節賣票與否的關鍵指標。本身隨著音樂節的大眾化,消費者對於陣容已經不怎麼挑剔了,但演員的加盟還是久違地激起了新一輪的爭議,畢竟音樂節舞臺需要的是有代表作、有舞臺實力的音樂圈人。
曾幾何時,音樂節還是隻能跑livehouse的新樂隊的夢中情舞臺,如今卻成為了一個“演藝圈秀場”。
“我們內娛演員有個偉大的唱跳夢”、“看來影視圈真寒冬啊,都來音樂圈掙錢了”、“演員上音樂節是幹嘛,各位音樂上的代表作是?”……與流量偶像初登音樂節不同,這些爭議並非“鄙視鏈”作祟,而是演戲與音樂畢竟是兩個賽道。
當然粉絲的控評同樣鋪遍每一條質疑貼,偶像男團出身、音樂劇專業、是去做公益的……粉絲費盡心思找到自家哥哥姐姐與音樂節之間的關係、並廣而告知。

當然不僅僅是演員的加入有爭議,更讓很多人不理解的是,部分網紅開始成為音樂節嘉賓,在抖音有千萬粉絲的和何秋亊就等上了太湖灣音樂節、元氣森林音樂節。
從主辦方的角度,不論是邀請演員、還是網紅,無非是為了緩解售票壓力。畢竟音樂節陣容已經很難卷出新花樣,很多嘉賓的名單反覆出現在不同的音樂節上,帶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稀釋,例如回春丹、痛仰樂隊、二手玫瑰等有一定名氣的樂隊頻繁出現在各大音樂節。
同時,演唱會的同樣火爆也是在不斷稀釋音樂節的消費力,對於很多粉絲而言,同樣價位看演唱會體驗感顯然更好。汪蘇瀧、薛之謙、焦邁奇等音樂節熱門壓軸嘉賓,去年至今都有全國巡演計劃。
此前在音樂節上出圈的鳳凰傳奇,去年啟動全國巡演,“一票難求”,接下來5-6月更是在鳥巢連開6場;新褲子樂隊的巡演也在進行中,5月1日北京場在工體開唱,當然鳳凰傳奇和新褲子都沒有出現在任何音樂節名單上。

海外音樂人同理,去年各大音樂節重金搖來了日本、歐美、泰國的知名藝人,甚至還有海外陣容超5成的代表性音樂節閃千手,但今年海外藝人比例顯著降低,本身也是因為對很多海外藝人而言,音樂節本就是一個試探中國市場的跳板,大多數藝人在登上音樂節後緊鑼密鼓開始籌備巡演去年下半年開始,海外藝人的演出扎堆進行。
當音樂圈的消費力被集中消費之後,主辦方便轉而尋找更直接的帶票選手,能不能唱不重要,能帶票才是王道。
對於演員、網紅來說,音樂節當然也是一份好差事,雖然能被音樂節青睞的這些藝人在本職賽道並不缺工作,但直線拉昇的音樂節出場費,以及音樂節自帶的“自由”調性、“生活方式美學”似乎也能帶來一層朦朧的人設光環。
如此看來,這些開始異化的音樂節更像一場流量與資本的共謀,只是如果堅守不好音樂這個底線,或許主辦方、藝人更容易被反噬。
嘻哈向上、電音向下,音樂節開始走向「型別化」
雖然看似火爆,但大多數音樂節還掙扎在溫飽線上。
此前就有從業者爆出,市面上有9成以上的音樂節是不賺錢的,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主辦方以所謂的帶票能力倒退陣容,推測盈利情況,導致很多音樂節看起來就像一場“雜亂的拼盤演出”,例如太湖灣音樂節第一天陣容就集齊了音樂人、網紅、偶像劇演員、相聲演員,當然售票情況很是理想,5月1日單場已經售罄。 

其實以前音樂節型別還算涇渭分明,從最初的滾圈盛會,到開始大眾化之後,主辦方開始刻意將hiphop、大流行、搖滾等不同型別的音樂人各自集中安排在同一個舞臺或是同一天,在提升音樂節IP競爭力的同時,也不破壞樂迷的觀演體驗。
但現在大多數音樂節,並無型別可言,基本都是“帶票能力與成本”組合出來的盤子。
意外的是,今年五一落地的音樂節,型別化趨勢開始凸顯,尤其是電子音樂、嘻哈格外明顯。光是電子音樂節就有3場不止,電音在歐美的發展相對成熟,但在國內屬於這兩年才開始快速發展的音樂型別,此前的EDC電音節、電音音樂人Alan Walker的巡演在國內的售票情況都還不錯。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BEJF2025西雙版納國際電音節(298-698元)、DELIGHT電子音樂節(票價117元)票房非常慘淡,連單日售罄都沒有,前者在大麥平臺只有242人在看。 

這與電音在國內的普及度有關,前文提到電音在國內屬於新發展的音樂型別,但還處於市場培育的階段,距離真正的大眾化還有一定的距離。其實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個電音節取消,IFC電音節、蘇州EDC音樂節、ADA電音節、Creamfields等音樂節因為“天氣原因、票房表現不佳、禁酒令”等各種原因取消或延期。
此前就有相關演出方告訴我們,“像電音這種在國內不算成熟的音樂型別,賣票與否更重要的是社媒端的宣傳、以及私域的運營,要精準地找到那一批愛好者。”
電音雖然看起來是還未開放殆盡的領域,但其實走向市場還是有諸多挑戰。
另一型別化明顯的則是嘻哈,相比電音,嘻哈的表現則好了很多五一期間,GAI周延、早安、沙一汀、AK劉彰等Rapper頻繁出現在各音樂節;聚齊了馬思維、RICH BRIAN、AK劉彰、那奇沃夫等頭部說唱藝人的“2025HITC雲思妙想音樂藝術節”更是推出了18888元(1888*10)的高價卡坐,根據提示卡坐可容納10人,目前均已售罄;5月10日還將有純HIPHOP的“嘻哈腦海海-日照沙灘音樂節”,陣容涵蓋了GAI周延、KEY.L劉聰等頭部Rapper。 

這有一定的市場基礎,《說唱新時代》《中國新說唱》等綜藝節目成功讓嘻哈走向大眾,並推出多位人氣選手,同時種夢音樂等經紀公司也培育出了多位說唱藝人。
隨著國內音樂消費的細分,型別化將是接下來音樂節主辦方差異化競爭的一個重要路徑,垂類精品化也是演出市場冷靜之後的必然趨勢。
分層明顯、品牌退場,音樂節「降溫」了嗎?
觀察今年五一期間的音樂節,從品牌效應和規模上已經有明顯分野
草莓音樂節、泡泡島音樂與藝術節、仙人掌音樂節等相對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依舊堅挺,兼具口碑和強售票力;但大多數音樂節在陣容和票價上都開始“不捲了”,很多音樂節本質是與地產社群、電競、景區等第三方產業結合一體,呈現的一種“生活方式體現”。
例如在北京檀谷落地的“新樂府世界音樂節”,在票務平臺的詳情頁中,除了介紹各個參演嘉賓,也推介了檀谷這一目的地,憑藉69元的單人票可參加當日所有演出、集市、互動工坊等活動,甚至還有“購票者享受特定酒店半價”的優惠活動。

也有部分曾高調亮相、陣容拉滿的音樂節逐漸消失,2023年青島艾克什機場音樂節憑藉強大的演出陣容和良心票價,收穫了一批粉絲前往,2024年該音樂節就出現陣容大縮水、延期的問題,今年還沒有任何相關訊息。
這說明,音樂節市場開始進入“大浪淘沙”的階段,真正有實力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後。
目前陣容和規模都線上的音樂節品牌,除了草莓這類持續多年的老牌音樂節外,也篩選出了一些優質音樂節IP,典型如泡泡島音樂與藝術節,就是2023年才首次亮相的一個新音樂節品牌,發展至今成功建立起了一定的行業影響力和歌迷好感度。
“還是蠻欽佩泡泡島把這些頂尖音樂人大費周章請來演的”、“相比之下,泡泡島的體驗感真的好太多了”……很多歌迷如此表示。
當然這背後是主辦方在陣容差異、現場體驗感、交通等各個維度提升的結果,雖然是新品牌但其背後的核心團隊都是深耕音樂行業多年的從業者。 

備受好評的仙人掌音樂節也是同樣,雖然是2022年才推出,但已經成為行業標杆,同樣仙人掌音樂節的主辦方也是業內資深團隊曉峰音樂公社。
而諸如“新樂府世界音樂節”、“王者榮耀電競派對音樂節”等既不卷陣容、也不卷票價和規模的融合性音樂節比例增多的原因,也是因為藝人出場費的水漲船高、成本的上升導致中腰部音樂節更容易虧損,與其毫無章法地卷陣容,不如退回去做小規模的“演出+”現場。
還有一個變化是,曾捲入度非常高的品牌的身影開始減少,除了幾個頭部音樂節外,大多數音樂節都沒有相關的品牌贊助
尤其是品牌自己舉辦的音樂節開始退場,此前頻繁舉辦音樂節的愛瑪、蜜雪冰城今年還沒有任何動作,不過也不排除未來會有演出計劃。
不過正值五一齣行假期,文旅局依舊活躍在各個音樂節中,臨沂舉辦的天長地久音樂節就由樂堡和大運文旅共同舉辦,銀川超級音樂節就由銀川文旅主辦。

今年五一期間,雖然音樂節數量不減,但從陣容、規模等競爭層面來看,不如過去兩年卷的那麼厲害,頭部和尾部的分層也愈發明顯,但這並不說明音樂節開始降溫了,如今音樂節已經非常普遍,3月起就陸續有落地演出,5、6月份正是音樂節的熱門時間段,不少主辦方選擇避開五一、錯峰競爭,基於藝人檔期和場地排期等現實因素,也會分流一部分音樂節的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