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Diva,只想活成自己

2025年正式進入β世代,Diva們也更新換代。如今,女性偶像不再是被商業包裝的完美幻象,而是真實、多元、充滿態度的文化符號,從紅毯到舞臺,從音樂到態度,她們打破行業規則,更撕碎了傳統的審美框架,讓當下成為一個關於自我表達、文化反叛和審美覺醒的時代。
而從Taylor Swift到Lana Del Rey,從Ariana Grande到Dua Lipa,神奇的是,每一位流行偶像都在25歲左右這個節點上,書寫出了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她們講述著同個故事:Pop girls正在用音樂和時尚重新定義流行文化。
曾經一度,傳統的Diva文化塑造了完美的女性偶像模板:精緻的妝容、華麗的禮服、完美的唱功。這種審美正規化在商業包裝下,成為唱片工業的標準配方。但這種完美主義審美背後,是唱片工業對女性藝人的物化與規訓,Diva們被要求時刻保持魅力,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單一的審美標準開始瓦解,如今我們不再滿足於被動的審美接受,更渴望看見真實的自我表達。正如在第67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以一番得獎言論整頓音樂行業的「酷兒公主」Chappell Roan,同樣也為自己剛過去的25歲,遞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在今年格萊美完美落幕之時,流行女帝Beyoncé斬獲年度專輯、Kendrick Lamar拿下年度最佳歌曲固然引人注目,但Chappell Roan憑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才華橫溢的出色表現,一舉入圍「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年度製作」等多項大獎,更是奪得最佳新人獎,成為了當晚最耀眼的新星。
Chappell Roan的獲獎發言更是不負眾望,她直言不諱地批評了唱片行業的真實現狀,那些在錄音室熬夜到天明的製作人,那些在巡演路上奔波的小樂隊,那些用靈魂創作卻難以餬口的音樂人——他們才是這個行業的脊樑,Chappell Roan呼籲唱片公司要為默默耕耘的術家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那一刻,格萊美的舞臺不再是名利場的縮影,而成為了一個關於藝術尊嚴的公共論壇。Chappell Roan的發言在社交媒體上迅速掀起風暴,格萊美演講事件也持續發酵中。
而這個深受Adele欣賞、讓Lady Gaga也不吝讚美之詞的年輕女孩,其實早已成為「偶像們的偶像」,她的獨特魅力不僅征服了無數樂迷,更改變著音樂產業的規則,但Chappell Roan卻並非一夜成名的幸運兒。
14歲那年,Chappell Roan就曾擲地有聲地宣告:我想獲得格萊美獎,這是我的目標。」那些跳動的音符,就像魔法般點燃了她心中的夢想之火,17歲時她將原創歌曲《Die Young》上傳到YouTube,被大西洋唱片公司看中籤約,但其間發表了一些單曲和迷你專輯,都未引起過多反響,最終Chappell Roan慘遭唱片公司解約,一夜之間,從簽約歌手變成了獨立音樂人。
彼時,為了能繼續追夢,Chappell Roan只得輾轉於各種角色之間:助理、咖啡師、保姆……正如她後來在採訪中所說的那樣——「當你真的窮困潦倒的時候,你會變得無所畏懼。」由此可知Chappell Roan對夢想的執著與熱愛,也能感受她面對困境時的樂觀與豁達。
隨即,一曲風格迥異的《Pink Pony Club》讓她在業內嶄露頭角,之後帶來的《Femininomenon》、《My Kink is Karma》、《Good Luck, Babe!》更是大獲成功,迅速讓Chappell Roan成為新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偶像。
以跨界的音樂語言打破了傳統流派的界限,Chappell Roan的音樂風格融合了鄉村音樂的敘事性、搖滾樂的爆發力和電子音樂的實驗性,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聲音景觀,與她的音樂風格相似的,還有那充滿戲劇性和話題度的舞臺造型。
將高階定製與街頭元素混搭,Chappell Roan的舞臺造型有著獨特的視覺風格,她總是頂著一頭熱烈的紅髮,化著誇張豔麗的妝容,身著色彩斑斕的奇裝異服,大膽的時尚Look,可謂是對傳統女性藝人形象的徹底顛覆。
作為獨一無二的「酷兒公主」,Chappell Roan毫不畏懼替LGBTQ族群發聲,她透過音樂探討性別議題、心理健康、社會不公,賦予流行音樂更深層的文化內涵,時刻證明,Z世代女性偶像不再是被凝視的客體,而是主動的表達者。
在舞臺上扮演成變裝皇后,那個光芒四射的Chappell Roan自信又勇敢,她直言:「或許一些打扮根本就不漂亮,我也喜歡那樣。」
Jean Paul Gaultier、‌Wiederhoeft、Chrome Hearts這類極具戲劇氣質的設計師品牌,也常在Chappell Roan的舞臺造型中登場,擁有“皮革女王”美譽的設計師Zana Bayne所打造的同名品牌ZANA BAYNE,更是為Chappell Roan驚豔的Look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那一套套兼具時尚意義與力量感的舞臺造型都在證明,當用外在眼光看自己時,容易製造出符合期待的東西,卻少了極盡探索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偶像,無須迎合,只需做自己。
此次格萊美的舞臺上,流行巨星Billie Eilish姿態鬆弛,以一曲《BIRDS OF A FEATHER》為洛杉磯寫下一封溫柔情書。
背景的LED螢幕上,LA的山脈天際線緩緩展開,其間不時閃現著她的童年照片——那些珍貴的瞬間,都被巧妙地嵌入未被山火侵擾的自然景觀中,沒有刻意煽情,就像歌曲結束時那句輕描淡寫的“i love u LA”,簡單卻直擊人心。
可能曾經名利場是高階時裝的秀場,女星們爭奇鬥豔,用華服珠寶彰顯地位,背後則是時尚產業與娛樂工業的共謀,但在格萊美這樣盛大的音樂慶典上,Billie Eilish卻選擇頭戴洛杉磯道奇隊的棒球帽,身著棒球服,以街頭風混搭對傳統Diva時代審美髮起挑戰。
身為全球最受注目的新生代女歌手之一,Billie Eilish 古靈精怪的獨特個性被不少人所崇尚,時尚風格也總是充滿話題性,她偏愛oversize的服裝,用寬鬆的剪影隱藏身體曲線,這種風格同樣是對「Body Shame」的無聲抗議。
但當Billie Eilish以更加女性化的性感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她的轉變也並非為了迎合傳統審美,而是對身體自主權的一種宣言,她在採訪中直言——「選擇以性感造型為雜誌拍攝畫報,是要以此說明,展示你的身材,或不展示,別人都不該從你身上奪走尊重。」這是她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和表達,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
這些,無一不在說明如今的偶像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由精神,當球衣、牛仔褲取代晚禮服,當素顏、雀斑、紋身成為新的審美符號,同樣是對傳統女性氣質的解構與重建。
Billie Eilish一直在證明性感不僅是外表的裝飾,更是內在態度的外化,在音樂中,她探討複雜的情感和慾望,比如歌曲 《Lost Cause》和《Therefore I Am》中,都用歌詞和音樂表達了一種自信和掌控感,這種內在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種性感。

從臥室錄音到全球巨星,Billie Eilish的故事同樣是關於堅持自我、打破規則的現代寓言,她的音樂之路始於洛杉磯家中的臥室,在這個私密空間裡,Billie Eilish和哥哥Finneas創造了獨特的“臥室流行”風格。

而在創作時,Billie Eilish始終展現出驚人的坦誠,從《Ocean Eyes》到《Happier Than Ever》,她歌唱抑鬱、焦慮、心碎,這種真實的自我表達也透過音樂語言引發了全球年輕聽眾的強烈共鳴。
她的出現,就彷彿一場音樂界的華麗風暴,作品既有叛逆的鋒芒,又不失細膩的情感表達,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讓Billie Eilish在流行樂壇中脫穎而出,而她對自我的肯定,同樣激勵著更多女性勇敢地擁抱真實的自己。
2025年格萊美頒獎禮上,榮獲7項提名的Charli XCX更是直接將現場直接變成了夜店派對,與火辣閨蜜團在舞臺上勁歌熱舞,帶來了專輯《Brat》中的單曲《Guess》,這張專輯不僅是對她音樂風格的完美詮釋,更是對當代流行文化的一次大膽宣言。
舞臺背景則是一堆內衣——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內衣最終將會捐贈給家庭暴力受害者機構。這一幕,與二十年前Diva們身著華服、高唱情歌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Charli XCX所傳遞的,不僅是音樂風格的更迭,更是Z世代女性審美覺醒與文化反叛的集中體現。
這張名為《Brat》專輯,去年夏天更是在歐美流行文化圈掀起了一場風暴,Charli XCX將Brat這個原本意為“愛搗蛋又任性的屁孩”的詞,從貶義中解放出來,賦予它一種叛逆而自由的靈魂,一種自信、獨立、享樂主義的生活態度和一種放蕩不羈、無所畏懼的年輕精神。
除了席捲音樂圈,Brat風潮更滲透到時尚、社交媒體乃至日常生活中,傳遞著一種無畏的態度,一種對規則的反叛,一種對自由的追求,Charli XCX確實用她的方式,讓Brat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
如今,當我們說Brat,早已不是在貶低或嘲諷,而是由衷的讚美,意味著「你很酷,你很真實,你敢於做自己」
而從Diva到Brat,Charli XCX的時尚風格也與她的音樂一樣大膽前衛,她從不拘泥於規則,偏愛將Street Style、未來感風格與高階時裝完美融合,Versace、Balenciaga等品牌都深受她青睞,由此打造的造型也總是充滿戲劇性,既有賽博朋克感,又不失流行文化的趣味性。
演唱會舞臺是她展現時尚態度的另一個重要場域,Charli XCX也會借穿搭表達個性,像內褲外穿,就是對傳統審美暴力的直接反抗,打破了“得體”與“不得的界限,解構傳統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這種“反叛”同樣標誌著女性對身體自主權的覺醒。
而這種反叛精神同樣在改變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奢侈品牌開始與街頭潮牌聯名,高階定製融入運動元素,性別流動設計成為新寵……不得不說,Z世代偶像用她們的時尚態度,不斷推動著世界的變化。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Diva們用她們的方式重新定義流行文化,她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而是獨立的創作者、思考者、變革者,而這種文化反叛除了改變音樂產業,更會為審美解放開闢更多的可能性。
責編/Gin
撰文/es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