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前,沒人預計到中國今天科學論文進步有多大
文/饒毅
(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
來源/饒議科學
【從發一篇CNS文章就記者招待會、獎勵百萬、當選院士,到一年論文多到難以計數,25年的變化速度估計是世界第一】
科學不容易度量,但不可否認的是:論文是科學的一個側面,一個重要的側面。
預計,不能只是嘴唇上下一碰,而需要動手收集資料、用腦分析、用心體驗。
今天中國的科學論文數量遠遠超過25年前,質量也遠遠超過25年前。
如果說,25年前,全世界沒有一個懂科學的人預計到今天中國科學論文的情況,應該比較接近事實。
當時,沒有人可以預見25年後,《自然》、《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雜誌三分之一的論文會來自中國,其他有的雜誌甚至出現了其中論文40%以上來自中國。
一般人對近期預計過高、對遠期預計過低,這是一個例子。
我在2001年專門掰指頭數過中國在這些雜誌發表的文章,不是一年兩年而是2001年及其之前一百多年的文章。而且不是在網上數,那時網路資料不全,需要去圖書館翻雜誌數,含體力活。
一個人就可以數是因為這種論文鳳毛麟角,翻雜誌只需要看目錄,絕大多數是0,少數需要翻到雜誌裡面看看確切。
1995年至2007年,我自己在中國兼職,帶研究生,努力做科學的副產物也是發表論文。2005年,我在中國帶的研究生髮表一篇《細胞》的論文,在此前《細胞》的歷史上只有過25年前的一篇中國論文。在我們這篇文章後面中國再發的《細胞》論文都由單位開記者招待會,也不乏一篇《細胞》獲得大額獎金、當選院士等情況(當時中國很多單位認為正常)。
在我回國的2007年,中國科學論文數量也沒有任何跡象會出現後來的指數上升,中國那時與其他國家一樣遠遠低於美國、英國:

我一個人寫於2001年,發表於2002年的文章指出“中國到著名或好雜誌去發表論文時,首先要有好的研究。實驗室負責人需要教育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要非常謹慎小心,更不能違反科學道德。這是世界科學界都面臨過的問題。在中國被世界科學家讀的論文還很少的今天,如果發表到著名雜誌的論文中有少數有問題,可能會對中國整體科學名聲有較大的影響。我不主張過分強調中國一定要在《自然》、《科學》、《細胞》、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如果是好的研究,在其它一些好的雜誌上發表也是不錯的”。它更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希望這樣的時間會比較快地到來,那時將無法用歷數幾個雜誌的論文發表情況來觀測中國科學的進步:或者因為論文數量多得難以計算、或者因為研究水平用雜誌名稱或論文篇數來計算就如海水用斗量一般”。
實際上,這樣的時間已經到來。文章已經多得不可勝數,而且雜誌也很醒目。而能夠對科學質量進行評價的判斷力提高有限,如何判斷科學反而成為一個更大、更困難的問題。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