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代表再聚巴西,為這件事

編者按:當地時間2025年7月25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公共政策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承辦的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在巴西聖保羅成功舉辦。這是繼2024年9月10日首屆中拉人權圓桌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成功舉辦之後,中國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在人權交流合作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中拉命運共同體與人權事業發展”為主題,下設“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三個分議題,現場討論釋出了《中拉人權交流合作聖保羅共識》,啟動“中拉人權研究合作網路”,為推動中拉長期人權交流合作搭建機制平臺。
來自中國、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格瑞那達、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千里達及托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等20個國家的人權領域高階官員、專家學者及有關社會組織、智庫、媒體、企業代表等130餘人參加會議。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王琰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常務副校長塞薩爾·馬丁斯(César Martins)、中國駐聖保羅總領事餘鵬、格瑞那達國家賠償委員會主席阿利·尼紹爾·薩利姆·吉爾(Arley Nichaul Salimbi Gill),尼加拉瓜國民議會土著、非洲裔和自治區事務委員會主席、議員莎伊拉·納塔莎·唐斯·摩根(Shaira Natasha Downs Morgan),中國國家電網巴西控股有限公司環境、社會和治理經理安妮·路易絲·德·阿莫林(Anne Luise de Amorim)在開幕式環節進行了致辭。
王琰文表示,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協調推進各項人權全面發展,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當前,國際人權事業既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各國唯有團結協作,才能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我們要秉持人權價值促進數智技術向善,堅持環境治理綠色發展促進全人類幸福,加強中拉人權合作研究,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
張東剛認為,人權反映了人類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是人類尊嚴和利益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中拉應以文明互鑑守護人權,以經驗共享促進人權,以難題共解推進人權,以治理共進發展人權,共同推動彼此與世界人權事業發展。
塞薩爾·馬丁斯在致辭中說,本屆圓桌會在國際地緣政治動盪不安、民族衝突加劇的關鍵時刻及時召開,充分說明中拉已經為世界文明互鑑和經驗交流樹立了榜樣,也向世界充分展現了無論各國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多麼不同,只要是為了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可以開展真誠合作。
餘鵬介紹,中方倡導共同安全,為實現人權創造更加安寧的國際環境;堅持發展優先戰略,為實現人權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主張促進文明互鑑,為實現人權提供更加豐富的路徑選擇;維護公平正義原則,堅決反對借人權問題干涉內政、遏制他國發展。
阿利·尼紹爾·薩利姆·吉爾表示,無論貧富強弱,無論國家大小,每個人的生存權都應該得到無條件尊重。我們必須將反對威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視為人權鬥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並非是說成功的民主社會就不存在人權侵害和踐踏,美國正是這種雙重行徑的典型例證。美國向海外宣揚民主和人權之時,美國南方的非裔美國人的人權卻因種族隔離和《吉姆·克勞法》而受到嚴重侵害。
莎伊拉·納塔莎·唐斯·摩根轉達了尼加拉瓜聯合總統丹尼爾·奧爾特加·薩維德拉和羅薩里奧·穆裡略對圓桌會的祝賀。她認為,不可剝奪的和平與主權權利是一切真正人權的前提。這種願景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現實生活中的體現。中國透過團結互助、相互尊重的平等原則,助力著我們地區的發展建設。那些試圖將人權作為政治武器的國家,我們將以堅定的尊嚴、真理進行回應。
安妮·路易絲·德·阿莫林說,在中拉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本屆圓桌會匯聚政府、大學和企業代表共議人權,對各國加強人權議題設定至關重要。中國和巴西在技術與創新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也高度關注人的發展、社會福祉與生態環境,助力建設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無論身處何地,我們始終致力於成為尊重人權、創造積極影響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莫紀宏,牙買加法律和憲法事務部人權事務司司長娜塔莉·埃莉諾·詹姆斯(Natalie Eleanor James)、無國界人權組織主席胡安·卡洛斯·莫加拉(Juan Carlos Moraga),華盛頓巴西辦公室董事會主席、前巴西司法部國務秘書、前美洲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保羅·阿布拉奧·皮雷斯·儒尼奧爾(Paulo Abrao Pires Junior),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人權法律研究院院長汪習根,安第斯議會議長古斯塔沃·阿道爾福·帕切科·維拉(Gustavo Adolfo Pacheco Villar),南方共同市場議會人權委員會主席維多利亞·安娜麗婭·唐達·佩雷茲(Victoria Analía Donda Pérez),薩爾瓦多移民議程協會主任塞薩爾·奧利韋里奧·里奧斯·巴斯克斯(Cesar Oliverio Rios Vasquez),拉丁美洲社會科學院烏拉圭分院研究員羅德里戈·馬丁·比瓦·涅韋斯(Rodrigo Martin Viva Nieves),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副主任、國家民委區域國別基地“拉丁美洲社會文化中心”主任張青仁,巴拿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巴拿馬外交部前秘書長瓊斯·庫珀·塞費利斯(Jones Cooper Seferlis),委內瑞拉外交部國際關係研究員卡特琳·亞歷杭德拉·弗魯古列蒂·埃爾南德斯(Catherine Alejandra Frugulletti Hernandez),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公共政策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戴維斯·格魯伯·桑索洛(Davis Gruber Sansolo)先後發言。
莫紀宏表示,在聯合國成立80週年、《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5週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國際社會應更加堅定地在聯合國和國際法的框架內推動全球人權治理的國際合作。中拉應繼續秉持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等原則,加強溝通與協調,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共同推動全球人權治理邁向新的臺階,為實現人類的共同繁榮和進步而努力奮鬥。
娜塔莉·埃莉諾·詹姆斯表示,今天的論壇為中拉各國共同分享經驗與最佳實踐提供了絕佳機會,以實現促進和保護所有人權的目標。牙買加雖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但並不甘當氣候影響的承受者,而是積極成為解決方案的構建者。牙買加將人權原則融入環境行動,不僅保護了自然遺產,更致力於為全體國民爭取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
胡安·卡洛斯·莫加拉表示,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的進步及對世界和平所作貢獻不容歪曲或掩蓋,無國界人權組織高度認可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權事業發展樹立了典範。這些成就明確載入了1982年頒佈的《中國憲法》,該憲法將人權視為法治和社會治理的核心內容,切實保障中國公民的財產權和政治權利。
保羅·阿布拉奧·皮雷斯·儒尼奧爾表示,保護自然是我們基本的人權。歐洲委員會在落實氣候應對方面尚顯不足,一些弱勢群體在氣候變化過程中是受影響最大的、受破壞權益也是最嚴重的。各國應相互協作,把捍衛人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以保護環境、保障人權、應對氣候變化,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汪習根認為,共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為中拉人權互動合作與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應以團結和諧夯實中拉人權合作發展現實基礎、以發展合作促進中拉共享平等發展權利、以文明互鑑增進中拉人民的文化權利、以和平安全促進中拉人民共享和平權利、以民心工程保障中拉人民幸福生活權利。
古斯塔沃·阿道爾福·帕切科·維拉表示,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發展本身便是與和平、人權緊密交織的核心議題。我們倡導以和平方式化解爭端,積極推動地區一體化程序,倡導在共同價值基礎上深化合作——正如中國透過消除絕對貧困、參與國際事務與合作所實踐的那樣,最終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福祉。
維多利亞·安娜麗婭·唐達·佩雷茲表示,西方國家對人權政治化,現有人權觀察機構過於聚焦於酷刑、失蹤等所謂“重大事件”,而忽視了貧困、歧視、教育醫療等日常性、結構性保障。全球南方有權參與定義“人權”含義和保障方式。不能再由實行殖民主義和支援獨裁的國家來決定什麼是人權、如何保障人權。全球南方必須有解釋權和制度建構權。
塞薩爾·奧利韋里奧·里奧斯·巴斯克斯表示,個人資料自主權與人權保障已密不可分,中美洲國家多缺乏完善的契合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機制,中國不僅能為中美洲國家提供數字技術以打擊犯罪,也能在協助當地改善在法律框架滯後、監管機構缺乏獨立性作出貢獻。我們絕不能允許技術成為新的排斥工具。資料保護不應是技術特權,而是一項基本人權。
羅德里戈·馬丁·比瓦·涅韋斯表示,儘管中國—烏拉圭兩國在國土面積、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不妨礙雙方建立富有成效的“南南合作”關係。烏拉圭引入了中國安防技術並進行了有效“本土化”改造實現優勢互補。中國提供技術工具,烏拉圭提供製度韌性,共同探索技術民主化及用技術保障人權的本地路徑。
張青仁表示,中國“多元一體”的治理理念,拉美“美好生活”的文化哲學,雖然路徑不同,但精神一致,都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都尊重文化多樣性,都追求共同發展。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中拉在民族事務治理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為人類探索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發展道路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
瓊斯·庫珀·塞費利斯表示,21世紀以來,中國與拉美不僅擁有共同利益,還在價值理念上不斷深化共識。中拉雙方需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透明的區域治理框架。確保投資符合勞動權益、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標準,從而真正惠及拉美民眾,同時守護民主制度。
卡特琳·亞歷杭德拉·弗魯古列蒂·埃爾南德斯表示,隱私權受損、數字鴻溝、與AI生成虛假資訊是數智時代的最大人權挑戰,中拉需要透過國際合作,加強數字權利教育、提升技術設計的包容性、堅持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倫理原則、提高透明度和強化責任制,共同完善新科技崛起背景下的人權保障。
戴維斯·格魯伯·桑索洛表示,地方性挑戰與全球性挑戰的界限日趨模糊,對如何認識並實現基本人權保障產生了深遠影響,中拉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為彼此重新審視多邊主義人權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這不僅是外交實踐,更應成為珍視多元經驗、不同視角和不同國家民族獨特歷史軌跡的準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主持開幕式致辭及主旨發言環節。
當日下午,大會繼續舉行以“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為議題的三個平行分論壇,中拉嘉賓就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向右滑動檢視分論壇現場
在閉幕式環節,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新疆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張建江,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研究秘書、吉諾·赫爾馬尼研究所學者、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理事會研究員胡利安·雷邦(Julian Rebon)作為三個分論壇代表進行發言。
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表示,分論壇一探討了數字技術對人權環境的影響。針對拉美各國發展差異,會議提出“三角合作”可推動立法環境最佳化。討論了聚焦演算法、區塊鏈等技術風險,呼籲技術使用需責任與包容,避免成為排斥工具,需保障特定群體尊嚴,目標是數字時代不縮減人群力量、保護並擴大人權。
張建江表示,分論壇二呈現兩大特點:其一,與會專家就環境、氣候與人權達成高度共識,強調需加強團結合作以應對挑戰。多國代表指出捍衛健康環境、促進氣候適應是人類共同使命,呼籲加強公共政策經驗交流。其二,專家從比較視角分享各國實踐,加深了中國和拉美在環境氣候與人權領域的交流。
胡利安·雷邦(Julian Rebon)表示,分論壇三聚焦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多國專家圍繞拉美、中國及加勒比海國家如何從多元視角推進人權合作展開深入討論。鑑於各國經濟、文化、社會背景及地緣政治差異,與會學者強調需差異化落實人權路徑,主張構建基於歷史文化的新人權觀與新治理機構,促進包容、多邊的人權實踐。
分論壇總結髮言後,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公共政策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戴維斯·格魯伯·桑索洛(Davis Gruber Sansolo)作為主辦方代表宣讀了《中拉人權交流合作聖保羅共識》,全體與會人員討論通過了共識相關內容。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代表主辦方正式啟動“中拉人權研究合作網路”,明確未來將建立資訊共享機制、創新推動聯合研究、加強人權政策研修、建立案例資料庫,以學術交流為紐帶,搭建中拉人權研究領域的常態化合作平臺,透過資訊共享、聯合研究、人才培養、經驗互鑑等方式,推動中拉人權事業的共同發展,併為全球人權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新的智慧與路徑。
最後,王文在大會總結髮言時表示,“中拉人權研究合作網路”啟動意味著中拉人權圓桌會將會有更多務實的運作平臺,並且未來會有更多的合作專案。回顧中拉人權圓桌會年度活動,王文分享了五點深刻體會。一是我們在繼續創造歷史,人權議題雖敏感卻關鍵,參與國從去年17個增至今年20個,眾人以熱情投入延續合作研究程序。二是我們在拓展著中國和拉美加勒比地區合作的維度,人權交流正成為中拉交往新增長點,推動合作更趨多元。三是我們正在深化中拉人權交流與研究的思想,圍繞環境、氣候、科技等新變數展開研討,共同探討人權發展新方向。四是我們正在為中國和拉美人權交流合作樹立信心,不論國家大小、發展水平,各國都應自信講述人權實踐與願景。五是展望未來,多個國家代表提出舉辦接下來幾屆中拉人權圓桌會的願望,希望在拉美更多的國家舉辦中拉人權交流活動。
來源:人大重陽
媒體合作、品牌宣傳請聯絡牛哥(ID:ntanqin)

電商合作請聯絡四季(ID:wuniuwh)
特別歡迎大家積極投稿

您覺得好看,就點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