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10年開始前,你得看懂世界在瘋什麼

“關稅又變了。”
這類新聞,一次次戳著人的太陽穴。
前腳,是4月9日145%的關稅大棒,是5月2日取消“小額豁免”。後腳,是5月12日中美各自取消91%加徵與反制。反反覆覆,挑動神經。心剛放下,可90天視窗期後呢?
有人乾脆買張奧德賽號(Odyssey)遊輪的4年船票。一年4萬美元,四年就是16萬。
換算成人民幣得115萬多,也抵不住他想去海上漂幾年,等“特不靠譜”任期結束,再回來。
(圖片來自網路)
這只是冰山一角。你會看到,這個充滿大變革的世界裡,有很多情緒,很多聲音。
那麼,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真的就只剩下焦慮和不安了嗎?它真的容不下普通人的機會了嗎?如果機會藏在變化裡,那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穩住陣腳,抓住那一線生機?
作為一名戰略諮詢顧問,這些問題,也是我這半年在拼命思考的難題。它們都太重要了,講透至少得要6個小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6月7日舉辦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不過今天,我想先借最近的關稅變化,試著提前和你講講。說得不對的地方,也歡迎你批評、補充。
這些變化,早已不只關稅戰的問題了,更是一套由三場戰爭組成的連環套:
1、貿易戰
2、科技戰
3、資料戰
這些“戰爭”,會切實影響每個人。只有先看明白的人,才能在各種不確定中保持定力,走得穩,走得遠。
那麼,就先從貿易戰說起吧。

貿易戰:特朗普真的瘋了嗎?

中美協議的劇情,不是老特第一次這麼幹了。
就連美國新聞媒體都在喊話懂王:你能不能休息一天?別人都快要累死了。
1月。懟哥倫比亞。你不接受非法移民遣返?給你加關稅。
2月。槍口調轉,對準了隔壁加拿大和墨西哥。你們不把邊境管好?給你們加關稅。2月1日宣佈,2月4日就要執行。
3月之後,更是雨露均霑。你,加徵。你,也加徵。
這到底圖啥?真是像小孩子一樣,為了出氣,鬧著玩嗎?
表面看,是的。但如果只停留在這一層,就錯過了那套被藏起來的邏輯。
理解對手的敘事邏輯,才知道該怎麼博弈。
今年春節前,我特地飛了一趟紐約,請教了幾位專家。梳理一下,和你分享。
美國的敘事邏輯,根基其實就是5個字,逆差不公平:
我每年從你這裡,買3000億的東西,但你只從我這買了1000億的。這就意味著,我一年會有2000億貨幣,流到你那裡去了。
常年搞產業補貼,仗著勞動力成本低……你每年都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從我這裡偷走2000億。
我的就業機會,我的企業利潤,都跑你那去了。這怎麼行?
我要重新談判。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眼花繚亂的做法,目的就是為了扭轉這個他們口中的“逆差不公平”。
那,具體怎麼扭轉?有幾個環環相扣的核心邏輯。
第一步,築牆。
這牆,不是用磚頭水泥砌的。用的,是關稅。擋的,是便宜的進口商品。
商品想要進來,就得增加對應的關稅。那麼,外國商品就面臨2個選擇:
要麼,提價。
可是美國消費者看到外國貨貴這麼多,自然會更願意買本國貨。
要麼,消化。
加徵10%,咬咬牙,還能扛一扛。15%,也行,少賺點。但是你的利潤,就薄了。
提價的,就能給他們的本國商品,創造了競爭優勢。消化的,就能讓他們一點點把全世界因為貿易逆差流出去的錢,再刮回來一點。
可是後來,飆升到145%的關稅,實在太高了。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這是為了,用收來的高關稅,給美國國內減稅。
比如,對美國的製造業進行大型減稅政策。一旦你到美國來建廠,稅就低了,甚至免了。
這頓操作,劍指美國製造業迴流。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就導致,你要是想來美國賣東西,就得來美國建廠。
這樣,就會催生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工人收入。
畢竟,當工廠變多,工人就變得稀罕了。為了搶人,公司就得漲工資。
工資多了,就能抵消掉高關稅帶來的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脹。
如果老百姓的收入能因為“製造業迴流、就業增加”而提升,那這種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至少能緩解一下。
所以你看。關稅壁壘。減稅引流。就業增收。對沖通脹。
一環扣一環,簡直是一套精心設計好的經濟組合拳。
然而,這次我們在紐約見到的金融專家們,都搖了搖頭,對這個“製造業迴流”的劇本,非常不看好。
他們認為,這套組合拳不容易實行,至少因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規模差。
美國本土每年徵收的所得稅,體量太大了。
靠加徵關稅獲得的收入,去補貼那麼大規模的國內減稅,夠嗎?
再來,時間差。
關稅一加上去,通脹就被點燃了。
但建工廠、招工人、培訓上崗……最後體現到工資上漲,是個漫長的過程,三五年都未必能完全見效。
還有個最要緊的,反應差。
算盤打得很響,但中國不配合,你怎麼辦?
透過墨西哥、透過越南,把商品繞個道,照樣賣到你美國市場。就算,製造業迴流到美國,結果都是用機器、用機器人,就是不用你美國人呢?
更別提,如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如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在減弱。中國對美國出口佔全部出口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19.2%降到2024年的14.7%。
不是吃著肯德基,喝著可樂,所有人就會想美國所想的。
規模差。時間差。反應差。
到這,事情還沒結束。
不僅是物美價廉的實物商品,讓美國人聞之色變的,還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商品”,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全球自由穿梭。
它就是,AI。

科技戰:你不讓我用,我也不讓我用
按理說,AI看不見摸不著,應該最難被“牆”住吧?
可現實偏偏相反。
經常有讀者朋友在後臺問,怎麼不說說ChatGPT、Gemini、Claude具體怎麼用呢?不是不願意講,而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用。
而且,它們還不是被中國人封的。是美國人,在拼命封禁我們使用。
啊?為什麼?他們難道不想賺中國人的錢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容許我斗膽再次邀請你,一起進入美國敘事。換個角度,就清晰了。
美國在科技方面的核心,是4個字,“小院高牆”。
什麼意思?
在他們看來,很多領域都可以開放,就像家門前的大草坪。但是,有那麼幾個核心技術領域,會被關在那一小塊最私密的“小院”裡。
其他都可以合作,但這小院裡的東西,是絕對不合作的。尤其,尤其,不能讓中國在這些領域趕上。更別提超越。
什麼東西呢?那些關乎國家命脈的核心技術。比如量子計算、先進半導體、AI。
到現在,AI成了絕對的核心。
啊?AI不就是聊天機器人,或者下下棋嗎?有那麼重要嗎?
有那麼重要。
誰先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誰就掌握了開啟下一個時代的萬能鑰匙。
比如,更輕、更強、更耐高溫的新材料。比如,一款新藥的研發時間從十年二十年縮短到幾個月。還比如,可控核聚變這個人類的終極能源夢想,AGI或許能提供突破性的思路。
想想看。如果一個國家率先擁有了這樣的能力,它和別的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會瞬間拉開到什麼程度?簡直不敢想。
鑰匙,必須握在自己手裡。AI,是必爭之地。
比起貿易逆差帶來的“不公平”,他們更不能容忍的,是AI這條決定未來國運的賽道上,有任何被超越的風險。
理解了這個核心邏輯,你就能明白美國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了。
比如,留學阻礙。
中國學生申請美國頂尖大學AI相關學位,錄取難度比以前高了不少。
最核心的AI知識和前沿研究,他們怎麼會希望中國人輕易接觸到呢?
再比如,高階晶片的出口管制。
英偉達的A100、H100等高階人工智慧晶片,是訓練大模型的利器。但2022年開始,美國政府明確規定,這些好東西,不能隨便賣給中國。
可他們又想掙你錢,怎麼辦?
那就把效能打了折扣的“特供版”賣給你。之前是A800、H800,後來對高階人工智慧晶片的定義又擴大了,於是推出符合新規的“特供版”H20。還是覺得自己虧,又開始限制H20晶片出口。
總之,你的顯示卡,必須要比我至少低一代。你的晶片,一定不能更聰明。這樣,你的研究速度,就比我慢。
為什麼會這麼緊張?盤一盤近兩年的關鍵事件,你或許就能理解他們的恐懼了:
往年,幾乎都是蘋果和微軟,輪坐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然而今年年初,卻是英偉達(NVIDIA)登頂。
英偉達,一家在AI淘金熱裡賣“鏟子”的公司。它的登頂背後,是全球對AI算力近乎瘋狂的需求,是“算力即權力”的隱憂和共識。
而在同時,一些傳統的科技巨頭,比如微軟,雖然也在擁抱AI,但它們的股價卻不斷因為AI的新進展出現波動。因為AI的顛覆性,實在太強了。更新,也實在太快了。
連帶著,那些曾斥巨資購買了大量“上一代”算力的初創公司,估值也跟著被打上了問號。
然而,就在全球科技圈一邊在為OpenAI的GPT系列模型鼓掌,一邊為算力成本高昂而頭疼的時候,中國的DeepSeek橫空出世。
斷崖式下降的訓練成本,創新的技術模式。數學好。邏輯強。懂中國人。價效比高。
使用者破億,DeepSeek僅用了7天。而同樣體量,微信用了1年,ChatGPT用了61天。
關於DeepSeek,我也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放在參考資料裡了,感興趣的朋友歡迎去點選檢視。
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去訪問美國的前沿AI模型,總要遇到重重阻礙。就連你想付費,信用卡還不能用,還得各種想辦法繞路。
那,怎麼辦呢?
你不讓我用,那我也不讓我用。
什麼意思?
這就要說到同時進行的第三個戰爭:資料戰。

資料戰:世界是個華夫餅
之前和你聊過,DeepSeek如果在美國運營,最大的隱患,就是資料監管權。
如果一個美國使用者,天天用中國的AI問各種問題,這些資料大機率,是存在中國的伺服器上的。
那如果,我是說如果,這位使用者是個馬大哈,他把一些涉及美國國家機密、商業核心、甚至個人隱私的敏感資訊,一股腦兒地餵給了AI,那會怎麼樣?
這些資料,就流向了他不可控的地方。
多慮了吧,誰會那麼傻?
可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種潛在的風險,哪怕機率只有萬分之一,也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你會看到一個全球性的趨勢:資料不出境
俄羅斯、歐盟、印度、越南……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要求公民個人資料,存在本國境內。
那跨國公司怎麼辦?得讓資料分割槽。
比如,你在中國用印象筆記,資料就在中國。你在美國用印象筆記的國際版Evernote,資料就在美國。兩邊不互通。
聽上去是個解決方案。但對於AI,尤其是中美之間的AI,這可能還不夠。
畢竟,這是一件上升到國家安全的事情了。
當AI強大到可以影響國家戰略,當資料被視為核心戰略資源,信任,就成了一種極度稀缺品。
你還記得TikTok在美國的遭遇嗎?TikTok一再強調資料儲存在美國,CEO是新加坡人,和中國沒關係。但美國人怎麼說?要麼股份全賣給我們,要麼禁。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動不動築高牆,動不動搞攻防。
但是,但是。深吸一口氣。生意,總歸還是要做的。
就要看到哪些維度能決定一家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場中可能遇到的天花板了。
至少有這麼三個維度,必須思考清楚:
1)客戶在哪?
2)錢在哪?
3)團隊在哪?
一個個來說。
先說客戶。也就是市場,選中國,還是美國?
美國。
很多中國AI創業者,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美國。不是因為中國市場不夠大,而是因為,付費意願差距大。
全球軟體市場,據說有將近一半的營收來自美國。美國使用者更願意為好的軟體付費,客戶付費習慣好,才有錢繼續支撐軟體的研發和迭代。
反觀國內,“能免費就絕不付費”的心態,讓很多優秀的國產軟體,在商業化上步履維艱。
所以,你不准我用,那我也不准我用了。我給你們用。
但是公司要做大,得融資。錢的事情,又該選美國還是中國呢?
還是美國。
現在,你的主要客戶在美國,你又想把公司做大,甚至未來在美國上市。那麼,你就不能在初期大量拿中國投資人的錢。
如果早期股東里有比較明顯的中國背景資本,那麼後續的美國本土融資,可能會非常困難。
美國投資人會擔心,你這家公司有中國資本背景,會不會有一天,當它積累了大量美國使用者資料後,面臨和TikTok一樣的命運。
和這種潛在風險為伴,誰敢輕易下注。
好。客戶。錢。都在美國。那團隊呢?
按理說,既然市場和錢都在美國,團隊也應該在美國吧?
不一定。
很多這樣的AI公司,他們的核心研發團隊,其實依然在中國。
為什麼?因為,中國有龐大且相對成本更低的工程師紅利。
那些你看到的,介面全英文,功能很驚豔的AI應用,背後可能就是一群中國的年輕人,在通宵達旦地寫程式碼。
但即便如此,為了進一步打消美國投資人的顧慮,有些兩頭在外的公司,甚至會要求在中國的公司高管,也擁有外國國籍。
這就引出了一個更宏大的圖景:
曾經,我們以為全球化會把世界抹平,就像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裡暢想的那樣。大家你好我好,技術共享,市場互通。
但現在,至少在資料和關鍵科技領域,世界正在被重新分割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格子”。
AI生態和資料閉環,中國有中國,美國有美國的,歐洲可能也會努力構建自己的。
每個“格子”內部,資料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和應用。但“格子”與“格子”之間,資料的壁壘會越來越高。
這是一種,由資料主權、國家安全、技術競爭,共同塑造的,新的全球格局。
世界,正在變成一個華夫餅。
世界,果然屬於吃貨。

貿易戰的反覆無常,科技戰的“小院高牆”,資料戰的“華夫餅世界”。這些,單拎出來都是巨大的挑戰,更何況同時發生,彼此糾纏。
舊的規則正在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用科幻小說《三體》裡的詞來說,這有點像一個“亂紀元”:外部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亂紀元,是“熬”不過去的。把頭塞進雪地裡,繼續瘋狂求增長,只會被路過的人拔蘿蔔似的拔起宰殺。
所以,理解這些變化的邏輯,看懂這三場戰爭,看懂AI在其中起到的新時代的戰略威懾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不是為了增加焦慮,而是為了獲得從容應對的智慧。
比如稍微緩和的貿易戰,是不是可以在視窗期,去“美國背刺國”建立品牌?比如面對複雜的局勢,是不是拆分成更小的細節,只聚焦在一處發力?又比如你所面臨的困難,是否可以用AI幫你解決?
AI用好了,會成為你在亂紀元裡,那層透明的保護殼。它創造出來的新空間,完全可以讓客戶花更少的錢,讓自己賺得更多。
原本30萬30天才能製作出來的產品影片,有團隊告訴我,他們用上AI,只需要3-5萬5天就能出來。
同比降本90%。
AI,一定會淘汰一批人,但也一定會成就一批人。而真正驅動世界改變的,永遠是那些看清趨勢,並勇於行動的人。
你能看到外面大雪紛飛,但你感受不到冷。
現在,我也想誠摯地邀請你,來到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的現場,一起觀看這部商業大片。因為,真實的商業世界,就像電影一樣精彩。不。真實的商業世界,比電影更加精彩。
現在,現場還剩最後50張門票。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6月7日,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木言聲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603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