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IT Technology Review
編輯:吳海波
Introduction
MIT的2025年Tech Reunions將於5月30日(星期五)至6月1日(星期日)在MIT校園舉行,但今年的MIT校友返校日註定不凡。2025年,MIT校友會迎來成立150週年紀念日。從1875年首任主席的誕生,到2022年“校友休息室”落成,一代代校友書寫出一段段科技與人文交融的歷史篇章。
150年來,MIT校友會始終是連線校友與母校的橋樑。從早年的跨洲電報到如今的虛擬返校日,從“黃銅海狸”戒指到“紅灰社”傳統,每一代MIT人都在延續著屬於自己的榮譽與精神。本文將帶你穿越一個半世紀的校友會歷史,看見MIT校友文化的厚度與溫度。

今年,麻省理工學院校友會(MIT Alumni Association,簡稱MITAA)迎來了成立150週年。

自1875年起,校友會一直致力於“促進學院及其畢業生的共同福祉,加強校友之間及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絡”。以下是MITAA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重要時刻。
1875年
羅伯特·哈羅威爾·理查茲(Robert Hallowell Richards),1868屆校友,成為MIT校友會首任主席。同年,他還迎娶了麻省理工第一位女校友——1873屆畢業生埃倫·亨麗埃塔·斯沃洛(Ellen Henrietta Swallow)。在接下來的150年中,共有129位主席繼任。
羅伯特·哈羅威爾·理查茲(Robert Hallowell Richards,1844–1945)是麻省理工學院(MIT)1868屆的首批畢業生之一,後成為該校採礦工程與冶金學教授,並於1876年擔任MIT校友會的首任主席。他在礦物加工領域具有開創性貢獻,發明了多種礦石分選裝置,並撰寫了四卷本的《礦石選礦》(1903–1909),被譽為該領域的奠基之作。
埃倫·亨麗埃塔·斯沃洛·理查茲(Ellen Henrietta Swallow Richards,1842–1911)是MIT的第一位女性學生和畢業生,1873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她是美國家政學的創始人之一,致力於推動女性科學教育,並於1876年創辦了MIT女子實驗室,教授化學分析、工業化學、礦物學和生物學等課程。
兩人於1875年6月4日結婚,婚後共同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成為19世紀末美國科學界的傑出伴侶。

1904年
MIT首次舉辦“科技校友返校日”(Tech Reunions),活動在波士頓老校區舉行,包括前往南塔斯基特海灘(Nantasket)的郊遊和集體海灘遊行。當時的校友還透過一系列“班級表演”,公開反對併成功阻止了原計劃中的哈佛-麻省理工

1916年
MIT正式遷址至劍橋。為此,1500名校友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參加盛大慶典,並透過跨洲電話線路與全美34個城市的校友會實現遠端連線。臺灣、智利等國家的校友也傳送電報表達祝賀。如今,MIT在全球已有超過200個校友組織和俱樂部。

1940年
在早期籌款基礎上,現代版的“MIT校友基金”正式設立,目標是為學校發展提供資本支援。1971年,時任校長傑羅姆·韋斯納(Jerome Wiesner)與教務長保羅·格雷(Paul Gray)共同錄製宣傳音訊,號召校友捐贈。時至今日,透過“MIT年度捐贈”(MIT Annual Giving),校友和朋友們繼續為學院提供關鍵支援。
MIT校友基金(MIT Alumni Fund)是由校友自願捐贈組成的一項年度募款計劃,其宗旨是透過持續性的財政支援,幫助麻省理工學院維持其教育質量、研究水平和全球影響力。它是MIT運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955年
“青銅海狸獎”(Bronze Beaver Award)設立,用以表彰校友對MIT和校友會的卓越貢獻。這一獎項現由每年秋季舉辦的“校友領袖大會”頒發,也是MIT眾多校友榮譽之一。
青銅海狸獎是MIT頒給其最傑出志願者的最高榮譽,它不僅表彰過去的奉獻,更激勵未來更多校友共同建設MIT的全球影響力。

1966年
1916屆校友返校參加畢業50週年紀念活動時,發起募資為全班統一定製紀念裝束:灰色褲裝或裙裝搭配深紅色西裝外套,外套上縫有可拆卸、繡有精緻MIT徽章的口袋飾章,由此誕生了“紅灰社”(Cardinal & Gray Society)。自此起,每年50週年返校班級會在畢業典禮上引領當屆畢業生走入基裡安廣場(Killian Court)。
紅灰社是MIT專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和新校友建立的過渡性社群,旨在傳承MIT精神、增強歸屬感,並培養新一代積極參與的全球校友。

1988年
1990屆“戒指委員會”(Ringcomm)為MIT著名的“黃銅海狸戒指”(Brass Rat)加入波士頓與劍橋城市天際線的圖案,使畢業生在典禮上轉動戒指時可以象徵性地“回望校園”。2003年,研究生戒指(Grad Rat)也首次實現定製設計。自1929年首屆戒指委員會選擇以海狸(而非學院穹頂)作為戒面圖案以來,這枚戒指一直是校友的榮譽象徵。
戒指委員會(RingComm)是 MIT 大三學生設計與組織“Brass Rat”戒指和釋出活動的核心團隊,它不僅守護著校園最悠久的傳統,更凝聚了一屆 MIT 學子的精神與記憶。

2001年
除了每五年和十年一度的科技返校日,1997屆校友開創了MIT獨有的新傳統——“π週年聚會”(Pi Reunion),即畢業3.14年後舉行的聚會。如今,“π聚會”已成為幫助新晉校友(簡稱“MIT10”,指畢業十年內的校友)維繫聯絡的重要活動之一。
“π週年聚會”(Pi Reunion) 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友會創意推出的一項特別傳統,專為畢業滿 3.14 年的校友舉辦的非正式返校聚會活動。它體現了 MIT 校園中對數學的幽默感、創造力和獨特文化。

2020年
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下活動暫停,MITAA改為舉辦線上科技返校日,共吸引約4800名校友及朋友線上參與。MIT社群成員還提交了7000多張照片,拼接成一幅互動式“大穹頂馬賽克”影像。

2022年
MIT在10號樓設立全新的“校友休息室”(MIT Alumni Lounge),為校友提供一個“永久的家”。該空間位於MIT最具標誌性且人流量最大的“無限長廊”(Infinite Corridor)內,象徵著校友在校園社群中的重要地位。休息室不僅為校友提供交流和工作的場所,還展示自1875年以來的歷任校友會主席名單,併為未來的繼任者預留空間。
“校友休息室”(MIT Alumni Lounge) 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專為返校校友和訪客提供的一個專屬空間,通常位於校園內的主要建築內(如 MIT 校友會辦公室所在的 Building 10)。這個空間不僅是一個物理地點,更是象徵 MIT 校友歸屬感與身份的“家”。

Conclusion
一所大學的偉大,不僅源於它的科研與教學,更體現在它的校友如何回望母校、反哺未來。MIT校友會150年,是一段跨越時間的傳承,也是全球MIT人共同的精神歸屬。願這份聯結,歷久彌新。
本故事亦刊登於《MIT校友新聞》雜誌2024年5/6月期,由《MIT科技評論》出版。
頂部照片說明:1916年MIT從波士頓遷至劍橋時,製作了一個巨大的紙雕海狸。
照片來源:MIT博物館(1875年、1916年);《科技評論》(1904年);Utile/Randy Crandon(2022年);MIT校友會。
原文出處:https://alum.mit.edu/slice/mit-alumni-association-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