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三(11月20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正式宣告,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對於家庭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學生,將實行免學費入學政策。
更進一步,家庭年收入不足10萬美元的學生,在MIT學習期間的全部開支,包括學費、住宿費、餐飲費、雜費以及書籍和個人開銷津貼等,均由校方全額資助,家長無需承擔任何費用。

01 MIT新規:惠及全美80%家庭
昨日,MIT的這一決策迅速成為全美關注的熱點。新規定於2025年秋季學期起生效,具體規定為:家庭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學生,學費全免;家庭年收入低於10萬美元的學生,所有費用均由學校承擔。
據悉,對於年收入在10萬至20萬美元之間的家庭,學生所需支付的費用將按遞增比例計算,最高不超過23,970美元(該金額涵蓋MIT學生住宿、餐飲、雜費及書本和個人開支津貼的總和)。

根據MITNews.com的資料,明年所有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MIT學生家庭,其教育支出將遠低於27,146美元,這一數字遠低於美國州立大學本州學生的平均年在校費用(據教育資料倡議統計)。
即便家庭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許多學生仍可根據家庭財務狀況獲得MIT提供的基於需求的財政援助。家庭可透過MIT的線上工具估算具體費用。
此次政策調整,預計將直接惠及全美80%的家庭,其力度在全美頂尖大學中實屬罕見。MIT校長莎莉·康布魯斯(Sally Kornbluth)強調:“MIT致力於確保每位優秀學生都能無礙地接受世界一流教育,學費不應成為他們追夢的絆腳石。”

02 “才華至上,不問家境”
MIT是全美九所“盲審”大學之一,錄取時不考慮申請者的經濟背景,並承諾滿足所有學生的財務需求。學校不要求受資助學生貸款,且不為校友或捐贈者子女提供錄取優待。
目前,MIT本科生中,有18%來自家中第一代上大學者。MIT招生與學生財政服務主任Stu Schmill表示:“我們希望MIT成為那些才華橫溢、對科學技術充滿熱情的學生的首選之地,無論他們的家庭收入如何。”他補充道:“如今的財政援助政策使得MIT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經濟實惠。儘管學費標價上漲,但實際成本卻大幅降低。”

以去年為例,MIT本科生接受財政援助後的年中位成本為12,938美元,且87%的2024屆畢業生實現了無債務畢業。即便有學生需要借款,其畢業中位債務也僅為14,844美元。
MIT學位的畢業生通常能獲得長遠的經濟回報。根據學校最新調查,應屆生平均起薪高達126,438美元,充分體現了MIT學位的長期價值。據《華爾街日報》報道,MIT在提升畢業生經濟前景方面表現優於全美其他大學,並在全球就業能力排名中位居榜首。

MIT的這一舉措或許將對全美高校產生深遠影響,為其他頂尖大學樹立了標杆。目前,僅有包括哈佛、耶魯等在內的九所大學採用“完全需求覆蓋”政策,不考慮經濟因素進行錄取。MIT的調整可能引發更廣泛的改革討論。
03 20萬美元與華人家庭的關聯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截至2022年,美國約有470萬華裔居民,佔全美亞裔人口的19%。其中,60%的華裔為移民,40%在美國出生。地理分佈上,一半華裔集中在加州和紐約州。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2年的報告顯示,美籍華人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98,400美元,與亞裔美國家庭整體中位數(100,000美元)相近,這一數字明顯高於2023年美國全國家庭收入中位數(80,610美元)。然而,美籍華人社群內部收入水平差異顯著。

2024年的一項分析指出,在美亞裔族群中,美籍華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其90/10收入比例為19.2,即收入排在前10%的家庭,其收入是排在後10%家庭的19.2倍。
部分華人網友表示,關於華人貧困線的定義存在變化,從最初的“灣區華人貧困線”逐漸演變為通用華人貧困線,家庭收入貧困線也由30萬、50萬上調至最近的70萬。這些變化反映了華人社群內部經濟狀況的複雜性。

MIT推出的這項政策,不僅彰顯了頂尖學府對傑出人才的深切重視,更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開闢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公平發展之路。
—End—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