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範志輝
最近,一位程式設計師用DeepSeek寫歌的影片火了。
這首歌不但登上了微博熱搜,還真的進了網易雲音樂的飆升榜,甚至每天能賺到150元的版稅。想到身邊還算有才華的音樂人的歌,一天都未必有這麼多版稅,心情還是挺複雜的。
隨後,他還出了所謂成為歌手的保姆級教程,教網友怎麼用AI寫歌;我也注意到,QQ音樂也跟進推出了用DeepSeek寫歌的AI音樂創作大賽。
所以呢,我覺得可以好好聊聊AI寫歌這事兒。
這首《七天愛人》我認真聽了幾遍,不得不說DeepSeek寫詞的水平確實不錯,能看出方文山的影子,可以打7分;但是作曲、演唱就比較一般了,也就4/5分的水平。這大概也代表了普通人用AI做歌的水準。
當然,這也引發了一個思考,人人都能用AI寫歌了,但門檻真的消失了嗎?
就拿這位程式設計師寫的歌來說,其實在我看來本質上不算寫歌,輸入幾組關鍵詞,就可以一鍵生成,這算作品嗎?
美國版權局最近釋出了對於AI作品的新規,明確了人工智慧生成作品的立場:僅憑指令輸入、純由AI生成的作品無法獲得版權保護,會自動進入公共領域,可作為取樣素材自由使用。只有AI作為工具,人類主導作品表達元素時,產出的作品可能獲得全部或部分版權保護。
因此,這首《七天愛人》明顯不具有版權。

而且,你的耳朵和過往聽歌經驗會告訴你: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音樂嗎?
早在AI音樂大火之前,其實市面上的2億首歌,對於我們來說,早就極度過剩了。什麼概念呢?就是你24小時不眠不休,要聽完這兩億首歌,需要1141年。
在如今每天10萬首新歌的時代,這些由AI流水線生產的及格線作品,到底意義在哪?人類真的需要被迫聽這些音樂垃圾嗎?
我想說,AI音樂時代的真正門檻,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是那些藏在音符裡的掙扎、狂喜、孤獨,是創作者用生命體驗熬出的靈光一閃。
它是李宗盛“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的中年史詩,是陳昇“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的戲謔浪漫,是坂本龍一用琴鍵叩擊出超越時空的宿命感,也是披頭士時隔多年後依然打動人心的最後一曲。
沒錯,AI能批次生產‘不會出錯’的旋律,能縫合方文山的歌詞,模仿周杰倫的腔調、王菲的空靈……但這些頂級創作者的才華和感動,AI給不了。
更何況,除了歌裡聽到自己的故事,我們更需要跟音樂背後的真實的人建立連線,而不是一段程式碼。
最後,我想說,當所有人都能寫歌,堅持‘寫好歌’才是最大的叛逆。AI能替代“音樂工人”,但我們永遠需要“音樂詩人”。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你認為,AI寫歌的意義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