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汶萊華人眾多,和我國有什麼淵源?

全文共1577字 | 閱讀需4分鐘

汶萊位於加里曼丹島西北部,是馬來西亞的國中國,且其兩塊領土並不相連,被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東西兩部分。汶萊面積5765平方千米,約為我國上海的九成大小,放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可排第三十三位。
汶萊人口約45萬(2023年),其中馬來人佔73.5%,華人佔9.5%,其他種族佔17%。國語為馬來語,通用英語,華人廣泛使用漢語,居民多信伊斯蘭教。
汶萊華人不少,歷史上汶萊和我們確實淵源很深。
【汶萊遣使入貢】
汶萊古稱婆利、渤泥、婆羅乃,包括英文名Brunei,都是源自當地語言的音譯。
517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婆利國遣使獻金席(地毯)。婆利國在廣州東南海中洲上,距廣州二月海程,有一百三十六個聚落。婆利國王信佛教,用鑽石做皇冠,高達一尺,用黃金打造龍椅,用銀做踏板,可見這個南海國度比較富庶。
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婆利遣使入貢。
唐宋時期,不少福建人下南洋來到渤泥。南宋時,渤泥有軍艦百艘。
【明朝的總兵】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有個福建泉州人,叫做黃元壽,曾是大明雲南永昌騰衝衛的總兵,曾帶兵到南海一處名為森屏灘的地域抗擊倭寇,立下戰功,因此朱元璋下旨,以森屏灘之名,賜黃元壽改名黃森屏,並委任其出使渤泥國。
朱元璋提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有十五個國家明朝不討,即十五個不徵之國,渤泥就是其中之一。
黃森屏便帶著一路人馬,在當時的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登陸。這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仿若世外桃源。
這支人馬並不是一支小規模的外交團隊,而是多達數千人的龐大遷徙群體,且拖家帶口。所謂的出使就是一次人口遷徙,只不過假託明朝使者的名義,用來自我保護罷了。
黃森屏經營起一個規模不小的華人區域,也可以稱為一個小國,土著人稱黃森屏為拉闍,即國王,雖然華人依舊管他叫總兵。此時北邊便是渤泥國,遭到附近強權如蘇祿蘇丹國的威脅,正處於衰退之中。
渤泥國的蘇丹馬合謨沙,為了拉攏大明,便將女兒嫁給黃森屏,又讓弟弟娶其妹,兒子娶其女黃桂姑。黃森屏曾在雲南永昌騰衝衛擔任總兵,作戰經驗豐富,他從福建召集家族鄉民數千人,與渤泥國一起守土。黃森屏的勢力從此逐漸併入渤泥國,而這其實也就是今汶萊的前身。
渤泥國有了這支大明生力軍,勢力迅速崛起,國土包括今菲律賓南部一些島嶼及馬來西亞沙巴州、砂拉越州部分地區。
黃森屏的勢力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到加里曼丹島北部沿海,今馬來西亞的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就是他建立起來的。
1402年(明惠宗建文四年),蘇丹馬合謨沙去世,新蘇丹繼位,黃森屏便當上了監國攝政。
1408年(明成祖永樂六年),黃森屏便帶著一百五十多人的團隊,回到離別多年的故土,向永樂皇帝朱棣進貢,希望將他所統轄的渤泥和斷手河流域全部劃入明朝疆土。永樂帝很高興,下旨令沿途各府縣都要好好招待,結果盛情之下,已經年近七十的黃森屏,卻因旅途勞頓逝於途中。
鄭和下西洋時期,渤泥國已是山脈磅礴,地宇橫廣,對唐人(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特別友好。鼎盛時期的渤泥國,範圍除今汶萊外,還包括撈越、沙巴,甚至是菲律賓的南部群島,面積約有20萬平方千米。
第二任國王麻那惹加,到南京拜見明成祖,行君臣之禮,歸國前在中國病逝。如今在南京市雨花臺區還有浡泥國王墓,汶萊王族常來中國祭拜。
【華人血統】
麻那惹加親死時只有28歲,他的王后黃桂姑執政,黃森屏的妹妹,幫助侄女統治這個國家。黃桂姑與國王只有一個女兒,她將女兒許配給阿拉伯來的沙里夫阿里,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的後裔。
沙里夫阿里是渤泥王國第三任國王,按照伊斯蘭的文化,稱為蘇丹。渤泥人本信佛教,從這時開始全面信伊斯蘭教。
後來的歷任蘇丹,或多或少都有中國、阿拉伯、馬來人血統,而且汶萊為保證王室權力,經常近親結婚。從明朝到現在,汶萊王室卻國祚綿長,已經600多年。
不過古渤泥國丟掉了撈越、沙巴、菲律賓的南部群島,面積萎縮到現在的5765平方千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