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來源|Pexels
36氪獲悉,國產處理器晶片研發商超睿科技近期已完成A1輪融資,金額為億元級別。本輪融資由洪泰基金領投,龍鼎投資、三合資本等機構跟投,深藍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此次融資將主要用於高效能CPU產品的研發與商業化。
超睿科技成立於2021年,核心團隊組建於2019年,專注於基於RISC-V架構的高效能CPU開發。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高效能處理器核IP、高效能CPU以及相關SoC晶片的設計開發以及銷售。公司產品廣泛應用於邊緣計算、物聯網、工業控制、雲計算等資訊科技應用創新產業(後文稱“信創產業”)領域。
CPU(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系統的心臟,負責處理和執行系統指令。可以說,CPU是現代電子資訊系統的基礎和核心。長期以來,高階處理器市場被英特爾、AMD、高通等美國公司佔據。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規定顯示,中國公司將無法從相關美國公司購買先進的CPU和GPU。同時,CPU的主流指令集架構中,相對最廣泛應用的ARM架構所屬公司對國產CPU廠商提供高效能處理器核IP授權是有限制性的,目前還沒有國內公司官宣獲得ARM v9指令集架構授權。
基於對資訊基礎設施自主可控性的考慮,2019年工信部提出發展信創產業,帶動國產CPU廠商技術水平和市場規模顯著提升。以通訊領域為例,2020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PC伺服器採購中,國產CPU伺服器佔比僅20%左右,其中,英特爾與AMD的CPU佔中國電信當年採購份額的79.4%。中國電信2024年至2025年伺服器集採中,國產CPU佔比達67.5%。超睿科技CEO施軍也對36氪透露,團隊預估,未來幾年國產CPU的銷售額有可能實現增長至300億規模。
在CPU研發技術水平的討論中,無法繞開的一個概念是:CPU的指令集架構(ISA: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指令集架構的設計直接關係到 CPU 的效能指標、能耗效率,以及更為重要的軟體生態相容性。
當前,市場上主流的三大CPU架構分別為X86、ARM和RISC-V。《2024-2026年中國信創硬體產業發展建議報告》顯示,當前國產CPU在技術路線上主要選擇X86和ARM架構。

三種主流CPU架構對比
超睿科技CTO蔣江對36氪介紹,X86架構由於歷史包袱沉重,功耗高等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而ARM架構的授權費用高昂,後續版本的授權基本不可能。超睿科技在自研CPU中選擇使用基於開放(Open)的RISC-V指令集架構標準,能夠在保證處理器研發自主可控的同時,保持與國際主流軟體生態的一致性。“可以說,超睿科技研發的RISC-V架構處理器,給國產CPU提供了一個新的、各方面都相對理想的技術路線。”
超睿科技CEO施軍對36氪表示,從具體產品來看,超睿科技的第一代RISC-V處理器核的SPECint2006實測值超過10分/GHz,效能指標處於RISC-V行業領先水平。同時,超睿科技即將在2025年Q1釋出已經流片成功的多核高效能桌面級CPU產品。
技術儲備方面,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張江,另在長沙和無錫設有研發中心。團隊核心成員均有超過20年CPU研發經驗。CEO施軍繫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曾參與國家級超算系統專案研發。CTO蔣江系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作為核心骨幹參與多代國產高效能CPU重點專案研發工作,並擔任過行業頭部公司的首席架構師。
投資人觀點:
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王遠博表示:RISC-V架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開源標準晶片設計和嵌入式系統的重要選擇之一,超睿科技擁有優秀頂尖的且國內少有的具有高效能CPU研發能力的技術團隊,全自研的核處理器產品效能可對標國際高階產品,產品商業化已經處於行業前列;我們相信並期待超睿科技未來進一步發展。
龍鼎投資合夥人劉立哲表示:龍鼎投資早在2018年就開始關注RISC-V技術,可以說是國內最早一批關注RISC-V賽道的投資機構。目前RISC-V架構已經從“小而精”向“大而全”去邁進,從最早聚焦於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領域,拓展到目前去瞄準桌面、伺服器、雲計算、AI及智慧座艙等高算力場景。整體而言,RISC-V的投資邏輯,正從“替代選項”逐步升級為“創新基座”。在RISC-V高效能CPU領域,龍鼎投資著重關注兩點,技術領先性和場景落地速度;超睿科技具備紮實的技術能力和豐富的產品化經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完美滿足上述兩點要求的團隊。我們持續看好超睿科技未來的發展。
三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郝旭東指出:在半導體國產化程序加速的背景下,RISC-V架構為打破技術壁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超睿科技憑藉對指令集架構的深度最佳化能力,率先實現高效能多核晶片的量產落地。我們尤為認可團隊在底層技術上的長期投入,這種系統級創新能力將構築起堅實的競爭壁壘。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