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獲最佳影片|全州國際電影節觀察

本文轉自:家庭影像FamilyLens
全州國際電影節與釜山、富川並立為韓國三大核心國際影展,又因紀錄片和實驗長片在片單中的高佔比,被稱為獨立影像的影展樣板。
2025年4月30日至5月9日,第26屆全州國際電影節在全羅北道全州市舉辦,本屆共收到86個國家的662件參賽作品,亞洲以328份參賽作品領先,紀錄片連續第二年收到200份參賽作品。
©家庭影像FamilyLens 夜間的全州街頭
本屆電影節中,許多都是根據導演個人經歷創作的個人紀錄片。
日本導演UWAGAWA Hikaru 帶來的《Ulysses》分為三個篇章,以品味的方式,靜靜捕捉人物日常中最細微的流動與情感。
© Ulysses丨UWAGAWA Hikaru丨日本、西班牙丨2024丨74min
此外,真實呈現紐約布朗克斯區多明尼加裔美國人生活圖景的影片《Mad Bills to Pay》,由導演 Joel Alfonso Vargas 執導。
© Mad Bills to Pay丨Joel Alfonso VARGAS丨美國丨2024丨99min
來自印度的導演 Suhel Banerjee 則以《Cycle Mahesh》講述一名青年在疫情期間騎行2000公里返鄉的旅程,將紀實與虛構巧妙糅合。
© CycleMahesh丨Suhel BANERJEE丨印度丨2024丨61min
加拿大導演 Devin Shears 的《Cherub》是一部極其細膩的人物誌,透過一位體重超標的主角,鋭利探討身體意象與自我認同。
© Cherub丨Devin SHEARS丨加拿大丨2024丨73min
中國導演陳德明的紀錄長片《Always》呈現了山村少年的詩意長鏡與殘酷斷章。影片用縱向時間觀察所呈現的時間差作為敘事張力,跟拍湖南省北邊邊境桑植縣山村少年八年,將少年與其他同學創作的出乎意料的詩歌,手寫疊化在山景之上。透過高反差低飽和的色彩,青與赭對位,體現獨具中國景觀的色彩。利用跳剪,讓觀眾隨之感受少年成長環境的無力與圍堵。
山嶽霧氣,雨過禾坪,鏡頭層層後退,勾勒出家族三代同堂的貧困現實。少年和他的祖父母以及父親住在一棟簡樸的單層農舍裡,他對自己的母親已經幾乎沒有記憶。而體弱多病、乾癟的祖母對少年的父親非常嚴厲,不相信他能再娶一個妻子,“再結婚?他都快入不敷出了”。全家人都為少年的學業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更願意將僅有的積蓄用來購置家畜。少年的父親總是咧嘴笑,也總抽著煙。而少年,在影片裡從不和家人一起吃飯。
作為非典型兒童題材,加之影片展現的多年的時間跨度,讓影片富有情感黏性。在影片的結尾,少年的詩歌寫道,“我後悔自己這一生是人/如果我是太陽/永恆不滅/燃燒著/永不熄滅/那該有多好啊”。
這部影片在第26屆全州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榮譽,此前在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也斬獲最佳影片。
© Always | CHEN Deming丨中國大陸、法國、中國臺灣、美國丨2025丨86min
自1980 年代起,第一、二代在日韓僑導演多以揭露制度性歧視、追索歷史責任為敘事核心。影片《Shiso》的導演KIM Rihyang 則將鏡頭轉向私人感官——紫蘇的氣味。
紫蘇,是韓國生活與餐桌常見的植物與食材。導演作為第三代在日韓僑,是家庭中第一個回到韓國生活的人,在韓國租房的天台上,她種植了紫蘇。紫蘇味道濃郁、獨特,導演透過這一特徵,將族裔議題帶離政治舞臺,避開視覺疲勞,落回日常呼吸,透過嗅覺排程,用區域性感官建構主體性。紫蘇的成長作為身份譬喻,引發了個體對政治身份的內省,以及觀念在家族中世代的遞變。
影片沒有高分貝控訴,也沒有外顯的歷史課,而是在一次次嗅覺試驗、家庭對話中靜靜呈現三代在日韓僑女性對日本韓國的不同情感,歷史的戰爭,母女的爭吵,當鏡頭停在那一片被陽光照透的紫蘇葉脈時,當全家人從日本來到韓國,一起品味導演最初種植的那顆紫蘇時,家庭紀錄片書寫留下一道更新、更柔軟的可能。本片似乎用一種去意識形態的私影姿態開啟了“後在日政治影像”(post‑zainichi politics)的述說。
© Shiso | KIM Rihyang丨韓國、日本丨2025丨80min
紀錄片《Memories Showers Seas》在本次全州電影節中世界首映,團隊最初在 2003 年策劃同名展覽,核心為已故在日韓第一代難民金東日(1936‑2017)的2000 件鉤針編織遺物。20 年後,導演把展覽互動文字、口述訪談與現場重返拍攝拼合成長片,形成“展覽—影像”的雙重記憶裝置。
本片以“遺物—分配—公共參與”為結構核心。遺物成為身體與國族精神流浪的延伸,承載著時代記憶,跨海移動,重演歷史的航線。在社群的交往中,個人與群體創傷被口述化。遺物中的衣物被拆線再編,編織的新生隱喻這歷史的修補與縫合。導演用物件流轉而非事件衝突推進敘事,讓觀眾在“拆線→分配→再縫合”的迴圈中體驗治癒與未愈。
© Memories Showers Seas | IM Heung-soon丨韓國丨2025丨82min
鉤針衣物作為可觸及的歷史檔案,隨時間殘損而更具訴求力。金東日的鉤針行為映射出其逃亡創傷的“自我照護”,導演讓觀眾透過衣物感知女性生存史。
《Memories Showers Seas》像一次輕柔卻持久的海潮,不以言詞呼號,而以布料的纖維、手掌的觸感、倒行的腳步,把遺留的創傷用鉤織的方式面對;在潮聲與鉤針的沙沙響動中,觀眾感受到歷史尚未痊癒的滲血傷口,也聞到縫合後釋出的微鹹海味。
© Memories Showers Seas | IM Heung-soon丨韓國丨2025丨82min
本屆全州電影節的閉幕影片《In the Land of Machine》,導演Kim Okyoung 從新聞紀錄片界耕耘四十載,此部紀錄片聚焦韓國的三位尼泊爾移工,他們在2020年合著詩集《This Is the City of Machines》,用母語書寫工廠噪音中的尊嚴。影片跟拍他們的夜班、宿舍與朗誦活動,藉詩句把城市機械內化為個人體感。
每年數萬名亞洲移工飛抵仁川,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地帶被壓榨成不可見的勞動零件。導演拒絕單線苦難敘事,而是以詩的想像力讓工人重新命名自身處境。朗誦會不在舞臺,而在灰塵四起的庫房進行,公共空間被置換至生產現場,召喚觀者思考“誰為城市發聲”這一問題。又選擇透過插播移工去世的新聞與死亡名單字幕,指向高工傷與高自殺率的外籍勞工制度根源,而非情緒獵奇。
© In the Land of Machine | KIM Okyoung丨韓國丨2025丨92min
影片直面了這些工人在原本的家庭中缺席的狀態,一次次用尼泊爾語的視訊通話,聽遠方的妻子哼唱家鄉的歌。在手機螢幕裡看著女兒從一點點長大成為女孩。詩則像一通永遠有延遲的影片電話,傳遞父愛的同時,也暴露了無法擁抱的現實距離。
© In the Land of Machine | KIM Okyoung丨韓國丨2025丨92min
這些都讓觀眾意識到,家庭缺席並非悲情裝飾,而是勞工制度造成的次生結果,工業繁榮的背影裡,誰在為孩子的第一步、第一顆牙留下空位? 
導演讓詩句穿越齒輪與移工的汗水,把宏大的勞工剝削問題縮至一行行手寫文字。觀眾在閱讀那些字句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直面機器轉動與心臟的低鳴。這部片不僅是紀錄,更是一次關於語言、尊嚴與生存的曝光。
© 家庭影像FamilyLens的全州國際電影節證件
第 26 屆全州國際電影節結束時,街巷又回到往日的素色,但十日之內形成的影像氣候仍在城中流動。
電影節的意義不止於電影,更有電影節與開辦地展開的連結,以細密的在地織網支撐觀眾、作品、城市的三角關係。
影片之外,可貴的是這種把影像還給日常、又把日常轉為影像的迴圈。韓屋屋脊在午後映出膠片鋸齒狀光影,觀眾的行走軌跡、手寫字跡與呼吸頻率,都被悄悄剪入了全州這卷看不見的膠片。
「100 Films 100 Posters」是全州國際電影節自2015年期推出的策展專案,在當屆影展參展影片中選擇100部,邀請100位設計師為每部定做一款海報。2025年,100張電影海報,在街區一條路的整面牆展示。
© 家庭影像FamilyLens
家庭影像FamilyLens 整理了2025年第26屆全州國際電影節上關於家庭的電影片單,歡迎瞭解。
《Always》 從來
陳德明丨86 min丨2025丨中國大陸、法國、中國臺灣、美國丨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單元
少年與父親、祖父母的八年記錄。
《Heart to Heart》 하트 투 하트
SEO Hansol丨79 min丨2025丨韓國丨Korean Cinema單元
一個由發展障礙子女+父母組成的樂團,共同創作意味著這些家庭的療愈,雙親陪伴。
《In the Land of Machines》
KIM Okyoung丨95 min|2025丨韓國丨Closing Film單元
尼泊爾移工因簽證無法攜帶家屬入韓,而與家人相隔;離鄉移工寫詩形成社群。
《Memories Showers Seas》 記憶 陣雨 海
IM Heung-soon丨82 min|2025丨韓國丨Korean Cinema單元
導演對祖母——已故的日本濟州島「四三」難民金東日留下 2000 多件鉤針編織品和衣物的探索,揭示了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各位在日韓僑的生活,物件考古不僅是家族史,還是時代史,國族史。
《Mistress Dispeller》以愛之名
Elizabeth LO丨95 min|2024丨中國、美國丨World Cinema單元
聚焦婚姻偵探,如何介入婚外情,講述三個破裂家庭試圖重組,婚姻修復。
《Park》
SO Yo-Hen丨101 min丨2024|中國臺灣丨World Cinema單元
臺北公園呈現的外籍勞工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在國外和家人、家鄉、祖國產生連結。
《Shiso》이방인의 텃밭
KIM Rihyang丨80 min|2025丨韓國丨Korean Cinema單元
在日韓籍導演,返韓追索日韓跨國的家族認同。
《Writing Hawa》
Najiba NOORI丨85 min|2024丨法國、荷蘭、卡達、阿富汗丨Frontline
導演對母親抗爭的講述,母親忍受阿富汗傳統包辦婚姻壓迫三十年,52 歲有六個孩子,丈夫失智,但哈瓦開始學字並創立了公司,但隨著美軍撤離以及塔利班重新掌權,哈瓦的生意和夢想崩潰了。
《Evidence》 證據
Lee Anne SCHMITT丨76 min|2025丨美丨Expanded Cinema單元
童年家族錄影對照現代社會生活,反應美國政商交往。
《D is for Distance》
Christopher PETIT/Emma MATTHEWS丨90 min丨2025|芬蘭丨Masters單元
透過癲癇症兒子對一個小家庭的影響,折射醫療體系和官僚主義。
特邀撰稿:朱銳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