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個徽章,我被蘋果手錶PUA了

你知道今天啥日子嗎?

別翻日曆,那上面也沒有。今天,是蘋果發起的“全球閉環日(Global Close Your Rings Day)”。好笑吧……
更好笑的是,前兩天(4月22日),Apple Watch 提醒我,為了慶祝地球日去訓練半個小時。
看得我熱血沸騰,立刻!馬上!騎上我自發電的動感單車給手機充電,生怕地球沒了我不轉了。
那不是一般的 Rings,那是運動人的“魔戒”。
“沒節硬過”已經成為 Apple Watch 的常規操作。除此之外的“討好”,還有比情人還勤快的關心。
“該睡了”;
“起了嗎?”;
“起來站會兒;
“冥想片刻”;
“今天你的活動量還未達標”
……
挺及時的,我剛躺下。
比婚戒更可怕的 Ring
蘋果試圖讓“運動健康”這件事兒的重要程度等同於“屎尿屁”,讓人類一談起來,就滔滔不絕。
首先是一月的“新年挑戰”。段子是沒錯的,當成年人突然決定改變時,會不約而同做兩件事,健身和(再次)學外語。
如果連續七天合上健身圓環,即可獲得新年獎勵。蘋果太懂營銷心理學了,所謂新年新氣象,我堅持不了一年,還堅持不了七天嗎?
到了二月,“心臟月挑戰”,如果在情人節當天閉環,也可以獲得專屬獎勵。別人約會我跑步,都是心動,沒毛病。
還有二月要紀念“黑人歷史月”,所以團結挑戰走起來;三月國際婦女節,放半天假正好來運動。
四月不管是誰的謊言,蘋果不會騙你。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要挑戰,4月24日為了慶祝Apple Watch發售十週年硬造了個“閉環日”,也要挑戰。不過“閉環日”相比其他節多了些儀式感。不僅線上領徽章、貼紙在 iMessage 裡當表情包發,還能到線下的 Apple Store 領取一枚特別版胸針。(你們有人領到嗎?在評論區曬一曬)
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
4月29日“國際舞蹈節”,蘋果鼓勵在一個月9.99美元的 Apple Fitness+裡跳 20 分鐘舞蹈。
同時, 5 月 21 日世界冥想日、6 月 5 日的全球跑步日、6 月 21 日的國際瑜伽節、8 月 8 日全民健身日……都能成為營銷熱點,沒完沒了。
上面這些,起碼還能和運動扯上關係。
但你說,“母親節”、“退伍軍人日”、“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紀念日”、“感恩節”……是怎麼說呢?
反正每個獎章不同,如果集齊了,只能證明,你這人完全不用約會的
就算什麼節都沒有,Apple Watch 也有一堆預設的“常規挑戰”,比如“完美健身周”和“每月挑戰”。
蘋果也是很怕 Apple Watch 吃灰了。在2015年推出時,Apple Watch 一定程度上被標榜成一種時尚單品和配飾。後來才逐漸找到功能性定位,記錄身體和運動資料,喚醒使用者對健康的重視,鼓勵加好友比拼。
這下好了,從“美麗廢物”成為“卷王必備”。

好“圈套”,一輩子
Rings 就是個“圈套”,裡外三環:紅環看卡路里,綠環看運動時長,藍環看站立時間。
有網友真誠求問,“如果想24號去線下店裡拿到限量的特別版胸針,要從幾點開始閉環,才能站6個小時。”
答:“凌晨(bushi)。”
太可怕了!那是什麼圓環,那叫磨盤。醒著時沒把環閉上,睡前我都沒法把眼閉上。一旦你擁有了一塊 Apple Watch,你這輩子就定型了,就被“套牢”了。
我曾經因為沒充夠電,在即將完成“套圈”成就(達成 200% 的預定活動量)時,發現手錶沒電了,我頓時破防,那種打擊簡直太沉重了。
至此我一蹶不振,心態有點擺爛了。
破功前 VS 破功後
我有一個朋友,他給我看了眼他的成就,從2018年到2023年堅持要每日閉環,偶爾一兩天的中斷,在疫情期間曾做到 515 天的連續閉環。
“炫耀”完了,他問我,“加好友嗎?”
只能說,蘋果將“遊戲化成癮設計”加入到健身活動中,並且做得剛剛好。
圓環本身就是遊戲進度條,一天裡,我的活動會逐漸動態填充進去。當閉環的瞬間,伴隨全屏煙花動效加特殊音效,成就感和分享欲一下子就上來了,有種“哇,今天終於沒白過”的感覺
如果一開始使用者把目標定太高,蘋果設計的浮動基準演算法會根據使用者的歷史資料自動調整難度曲線。比如我一開始設定 600 千卡的活動量,一週都沒完成,手錶就會提醒我把活動目標調整至 400 千卡,反正就是,推,也得給我推“閉環”了
這種動態難度調整也是常見的遊戲設計方法,防止玩家被高難度勸退,但又不能太簡單。基於目標設定理論,目標難度超出當前能力 5-15% 時,個體表現最優。
同時,又利用了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記憶效應叫蔡格尼克效應,即人類大腦對未完成事項的天然關注傾向,未完成任務會在大腦中形成持續的“心理張力”,驅動人去尋求閉合性。
就這麼說吧,如果是差了 2 千卡沒有閉環,就是半夜我也得從床上坐起來,甩一分鐘手把這個環給閉上。
當你已經連續六天閉環,只差一天就能拿到“完美一週”時,就更難擺脫前六天的沉沒成本。而當這個數字擴大到 100 天、甚至更久呢……行為經濟學中有個詞叫“損失規避”,人們總是強烈傾向於規避損失,由中斷造成損失的心理感受,強烈程度程度相當於收益感受的兩三倍。
Apple Watch的“成就係統”裡有超過 400 枚虛擬徽章,如果解鎖了某些特定獎勵,就像遊戲中解鎖了稀有裝備。這又觸發了一個常見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擁有了某個資產時,他對該資產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它的時候。
總之就是說,沒有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可能沒那麼想要得到它,可一旦得到又失去,就會加倍不捨。
每每開啟手錶的“獎狀陳列室”裡獨自欣賞時,我都有種“阿甘”轉世的代入感。
這遊戲你就玩吧,能玩一輩子。這不妥妥的“電子鐐銬”?
而社交功能又給這個“單機遊戲”添加了“多人線上模式”。只不過,手錶“ding”得更頻了,一會提醒我“看看朋友今日戰績”,一會兒告訴我“你已經落後了”。
蘋果一貫的做法是,用硬體採集資料,用資料打磨服務,讓你養成使用習慣,實現不同硬體和軟體、服務之間的協同,再將你牢牢鎖緊生態裡。
我爸媽在微信上卷步數,我在手錶上卷環數,我們都有健康的未來。
其實可以理解人們為什麼會“閉環成癮”。在工作、生活、考學的種種壓力下,運動是人們生活中唯一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事情,也是努力就能看到回報的事情。
但也提醒大家,我們原本去運動的目的別被扭曲了,“沒戴錶就彷彿沒運動”,“沒量化的消耗就不算數”,這不就變成了數字的奴隸?去運動就感受運動本身,一排排數字記錄應該放大運動帶來的喜悅。
今天光顧著寫稿了,忘記看手錶上的圓環了,不行,我必須先去跑一會兒了。
作者:糕級凍霧
編輯:沈知涵
頭圖來源:蘋果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