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特,美國現代建築大師,以其獨特的有機理念和草原學派,在建築才人輩出的二十世紀美國,奠定了自己大師地位。他的理念完全有別於同一時期盛行的“國際主義風格”,而是以一種更為美國,更為鄉土的情懷,寫下了有關自己的詩篇。
作者 | 藝夢
編輯 |藝夢
以下為正文
在美國讀書工作六年,假期走過不少地方。作為建築學生,賴特的作品,更是專門拜訪過好幾次。我看的第一件作品是流水別墅,而隨後幾年,又因不同的機會參觀了莊臣公司總部和古根海姆博物館。像這樣行走在一位建築大師不同年份的作品裡,也因自己建築閱歷的增長,而常常會有新的體驗。
去看流水別墅的那次,是趁著學期裡的春假。開車北上,也順便去了匹茨堡。還是春寒料峭的時候,因此導遊帶我們穿過林子走近別墅時,能看到正在融化的冰雪。好在已經足夠暖和,瀑布已經活了,遠遠就能聽到水聲。那時候我對賴特瞭解的並不多,只知道足夠有名,教科書上是有的。也聽說過“草原建築”和“有機建築”,搭配著書上他的那些平坦又延展的屋頂,以為他的設計就是平坦而舒展的美式家居,搭配一些自然的鄉村景觀。

彷彿從山中生長出來的建築
帶著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來看流水別墅,心裡更多的是獵奇心態。想知道那個年代的美國別墅裡,室內是什麼樣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也想知道,流水別墅為什麼會這麼有名,連樂高都出了它的玩具。參觀是從一個小門通入廚房。導遊說,這是賴特一個經常使用的手法,起始於一個低低矮矮的入口,隨後再進入一個開敞的空間。欲揚先抑,這不就是以前語文老師教我們寫作文的手法嗎?

不起眼的入口

低矮的廚房
廚房小而簡潔,功能齊全。作為從外跨入的第一個空間,很好的延續了外部的肌理,卻又不喧賓奪主。我個人也很喜歡以廚房作為家的入口或中心,因為正是這樣一種煙火氣,讓人感受到家的溫馨。快快地穿過廚房後,便是主要的家庭空間。之後想來,其實這個廳的層高並不驚人,但卻以其橫向的開闊,以及與外景的呼應而讓參觀者心胸大開。我踏在石砌的地上,目光環繞過室內充滿自然意趣的裝飾和家居後,自然地延伸向窗外。這是建築師在用光和景的魔法。想象當年的主人,靠在被天光洗禮的臥榻上,聽著瀑布聲,是怎樣的愜意!我想,這就是“有機建築”精髓:明明在室內,視覺、聽覺、觸覺又都可以與室外連線,與當下的“Biophilia Design"有異曲同工之妙。



開闊而有濃濃自然風光的客廳
賴特設計了所有的傢俱,包括檯燈和茶几上的裝飾品。能看出他想在大小尺度裡,都營造出家庭別墅的溫馨感。流水別墅的主人考夫曼,是匹茨堡一個大百貨公司的老闆。那個年代的匹茨堡,鋼鐵工業熱火朝天,大樓拔地而起,從轟隆隆的都市退居山林,這不正是我們中國人熟知的“世外桃源”嘛。同樣的年代裡,密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包豪斯的國際主義風潮席捲美國,但年過六旬的賴特並沒有妥協,而是繼續用自己的建築理念,來打一場風格的硬仗。
細微之處見精神。別墅裡隨處可以看到賴特在細節之處的堅持。比如設計的書桌有個弧形的開口,是為了開窗; 臥室的牆上生長出書立,彷彿主人剛剛離開房間下樓吃飯;沒有窗稜的轉角窗,像是一個量身定製的望遠鏡……這樣的生活痕跡有許許多多,看到之後,總能體會到一種溫暖的心意。



設計能夠賦予你一種生活
如果說那一次的流水別墅之旅,看到的是賴特在民宅上的造詣,那去年參觀的位於威斯康辛州的莊臣公司總部,就展現了他處理大型辦公建築的豪氣。從芝加哥出發,兩個小時可以到達拉辛市,也就是莊臣公司工業園區的所在地。公司始創於地板蠟,後來逐漸發展成美國的日化用品巨頭,連平時經常使用的雷達、碧麗珠和威猛先生都是他家的呢!開放參觀的有兩所建築,一是行政辦公樓,一是研究院(高層)。建築已不再使用,而是由公司的基金會來定期維護,作為建築文化遺產來保護和開放參觀。

賴特園區
行政樓裡的蘑菇狀的柱子和天光赫赫有名,雖然在書裡看過無數次,但當真的站在那紅地毯上時,還是會被這經典的力量震撼。同賴特設計的住宅一樣,這辦公大樓沒有半點大企業的冰冷,反而處處流露著溫情。紅色的磚和紅色的地毯、傢俱呼應,白色的柱子彷彿從天光中傾瀉而下。站在這個“大工作室”(big work room)的正中,心中舒朗又溫暖。建築師設計的桌椅,不同的細節呼應了不同工種的需求。一切保持原樣,恍惚中能看到那個年代裡行政人員在這工作的場景。


上世紀的迷人風情
不同於普通的天窗,園區裡的一切玻璃,都是玻璃管相疊製成的。而這些玻璃管,就是莊臣實驗室裡常用的耐熱玻璃管的大號版本。我本以為這是賴特專門為了公司形象而進行的定製化設計,後來才知道,只是因為賴特不滿園區選址在了無生趣的城市裡,又無力改變,才想到要用只透光不透明的設計。而用層疊玻璃管來實現,說不定只是看到了研究員們裝置之後的靈機一動。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任性,才得來了照片中這樣獨特又不失溫柔的光。

研發大樓的磚和玻璃管
研發大樓在建成後,得到了當時媒體的爭相報道。賴特的“草原風格”不僅沒有在與國際風格的陣仗中拜下勢來,反而在大型建築的實踐中產生了新的語彙。在回程的大巴上,導遊望著窗外,說:“我們這裡平坦一片,好多人覺得景色無趣。但我去到有山川的州,反而覺著不如這裡舒暢”。我一驚,原來這就是草原風格的源頭啊!建築師的生活背景和童年印象,早已深入骨髓,因此未來的那些設計,才都會徐徐道來那些有關故鄉的情節。
我看過的第三個賴特設計,是古根海姆博物館,它也是我在美國最喜歡的建築。每次去到紐約,無論展覽什麼,總要留一天時間到那裡去。在工工整整的紐約上東區,古根海姆簡直美的像一個珍貴的珠寶盒,或者說,它自己就是鑲嵌在曼哈頓島上的一顆白珍珠。只做特展的博物館性質,決定了內容上的常去常新,每次去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印象中的三次展覽,分別是畢加索年輕時代作品、五六十年代先鋒建築草圖以及最近的一次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古根海姆裡,觀賞者時時刻刻也構成著別人眼中的景,所有人都在與這座建築本身構成一場流動的盛宴。優雅、迷人的身姿,讓人們在其中的腳步也輕盈了起來,靈魂亦隨著盤旋而上的坡道高歌。

在這個館裡,每一處視角都是行雲流水,建築的流線達到了極致的優美。賴特用最簡單的室內和顏色,來襯托出建築有如貝殼般的精妙。而這一點,似乎又呼應了“有機”的概念。就如自然界中的一切,你知道它有許多奧妙,但外表卻又如此理所應當。古根海姆也是這樣,多一份則繁,少一分則寡,它一定只能是這個樣子。

頭幾次去古根海姆,並不能把它和賴特其他的住宅建築聯絡起來。尤其是參觀過流水別墅後,很難想象那位在流水別墅裡給書桌挖洞的建築師,能夠同樣設計出這般永恆(timeless)的作品。我猜,賴特一定是一位非常自負的天才設計師,他對不同功能的建築,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絕不會被世俗和業主所左右。

建古根海姆之前,賴特在給兒子的住宅裡試驗過圓的手法
回憶一番近年來對賴特建築的參觀,可以說,我對這位美國本土建築師增加了許多瞭解。當書本上讀到的,和幾次三番在旅途中看到的重合起來的時候,我發現,建築大師就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老師,幻化在自己的作品裡,時時刻刻對參觀的人說“瞧,就該這樣!”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ArchiDogs重磅推薦
如果你不知道建築留學究竟學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留學如何選校、選課?
這就是你最應該讀的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