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自卑?”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
自卑意味著一個人對自我是敏感且有察覺的,這種特質本身是優勢。
自卑展示了消極的力量,卻也隱藏了積極的力量。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自卑感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自卑是在現實和夢想中的落差追逐,無助和自救糾結中的後退遲疑,卻也是對新生活期盼的堅守。
一定的自卑,讓我們看清改變的根源,確定堅持的方向。
透過對這本書的解讀,你就會發現:
自卑,或許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有個從童年開始就被佝僂病和肺炎折磨,在死亡邊緣掙扎求生的孩子。
高大英俊的哥哥讓他的醜陋樣貌也更為猙獰,他在眾人非議和自我對比中陷入自卑。
雖然如此,他卻不甘一生被自卑所控,逆襲成了優等生,考上了醫學院,還成了體面的醫生。
這個始於自卑,卻又成於自卑的人,就是阿德勒。
從前我們總是誇大自卑的陰暗面,又三緘其口,怕被冠上自卑名號,成為他人口中異類。
但自卑不是篩選人的標籤,它從童年就與我們如影隨形。
認知心理學曾提出,童年在溺愛,忽視和病痛中度過的人,往往會自卑。
曾看過一本書,講了一個天生殘疾,困於自卑的孩子。
他把自己裹進厚繭中,拒絕與外人交往,也放棄在學業上精進,成了世界的局外人。
在自卑的沉淪和放逐中度過了人生的三十年。

我們長大後奔赴前程,但出身和天賦的差距依然無法抹去,甚至加劇了自卑的內化。
即使是曾國藩,從農村小子搖身一變成了翰林院學士,骨子裡的土氣和眼界的狹隘也讓他囚於自卑中。
他不願開拓人脈與人交往,也不願精益求精業績平平無奇,生活得過且過。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三年。
但讓人自卑的,無法跨越的客觀鴻溝,卻能被主觀努力不斷縮小。
就像戰國時期的蘇秦,儘管拜入鬼谷子門下,但出師後他依然處處碰壁,回家還備受親人譏諷。
自卑的他沒有陷入努力無用論,而是閉門讀書了一年,重整旗鼓,最終身負六國相印,給六國帶來十五年的和平。
一如書中所寫,“人生來就受周圍環境和人的限制。”
困於自卑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痛苦的一隅之地,與社會脫節,成了遊離社會的局外人。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寫道,“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
家境,天賦,機遇帶來人與人間差距,也帶來自卑產生。
妖魔化自卑,就容易怨天尤人;接納自卑存在,才可能憑努力掙得未來期盼。
如果對自卑滿是排斥和怨懟,反而會陷入自卑陷阱,失去對未來的掌控力。

書中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想翻山越嶺,想在山的那一頭看見更美好的風景,但道阻且長,在翻越中自卑應然而生。
有的人在一次次的自卑挫敗中,束手束腳,撲滅希冀,放棄靠近夢想。
有的人越挫越勇,以自卑為前進的動力,步步靠近更好的自己。
“世界足球先生”羅納爾,早年也曾在自卑與拼搏中舉步維艱。
儘管天賦異稟,擁有爆發式的速度,但狂奔時暴露出的一口齙牙,讓他猶豫地選擇了體面閉口。
場外的教練注意到他的羞窘,他對羅納爾說,“當你勝利時,人們會因為看到你的勝利而忽視你的缺陷。”
本為缺陷自卑的他豁然開朗,從此拼命練球,激發出自身潛能,成了足球場上赫赫有名的前鋒,讓人們成功地專注於他的長處。
或許有些自卑的不足,生來就無法改變,但難免耿耿於懷,越發苛責自己。
但正如阿德勒提到,“假如有一隻手行動不便,右手不會因為你把注意力放在手上而變得靈巧。”
與其專注無法改變的自卑點,不如另闢蹊徑,放大我們的長處。

知乎裡有個高贊帖子,問:一個人自卑一定不好麼?
樓主從小因臃腫的身材和普通的樣貌困擾自卑,但某一天,她意識到自卑點,正是可以變好的方向。
她開始注重飲食,堅持鍛鍊,讓自己擁有一副健康的體魄。
兩年過去,她瘦了40斤,步伐日漸輕盈,人也越發精神。
長大後,她自卑於暗戀物件的優秀,決心讓自己也成為優秀的人,率先提升學習成績,又繼續提高綜合素質。
她與人為善,親切不失禮貌,雖沒有戀情卻擁有了友情。
她一邊走,一邊變得堅強和謙遜,雖然仍自卑,人生卻有了積極的開始和更多的可能。
樓主在自卑感的驅使下,擺正了自己在社會的位置,學會正確處理兩性關係,也擁有了共進退的夥伴。
這正是契合了自卑與超越理論的三大基石:職業,社會,兩性。
尼采曾說過,“自卑也有其正面的價值,自信也有其負面的作用。”
一定程度的自卑,能讓我們找好社會位置,擺正處事心態,確定進步著力點。
而過度的自卑,習慣徵用他人標準要求,只會讓自己背上枷鎖,面目全非。
與其活在他人的衡量評價中,時刻自卑拘謹,不如和自己比較,讓自卑成為動力。

海倫·凱勒還在牙牙學語時,就失去了看見和聽見世界的能力。
本該陷入自卑絕望深海的她,卻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在寫作上煥發出新光芒,點亮了人生的方向。
心理學家史蒂芬妮·斯塔爾曾說,“一切弱點都與低自尊有關。”
不侷限在自卑的陰暗裡,才能勇敢走到它的陽光下。
不妨試試從這三點入手:
1、用興趣,轉移自卑的關注點
我們總是過分關注不足,但它除了天賦限制,還可能與興趣相關。
沒有興趣的事,勉力而為和結果的慘淡,又加劇我們的排斥心理和精神內耗。
與其羨慕地看著他人發光發熱,而自己黯淡無光,不如發掘自身興趣和潛能,放大閃光點。

2、把自卑點轉為優勢
心理學有種治療方法,叫“悖論干預”,即把問題轉為優勢。
就像《做自己人生的CEO》中講了一個患有社交恐懼症,但卻憑此提高了教學效果的老師。
每當新課開始,他就會對大家說,他有社交恐懼症,只要看見人玩手機和睡覺,就得緩緩才能講課。
隨即,他對著玩手機同學開始發呆,其他人鬨堂大笑,上課變得專注,老師的教學效果也得到提升。
當自卑時,我們總是害怕他人眼光,無法直視內心的本質問題。
可越是害怕越是自卑,只有當你不再囚禁自卑的內心,才能真正成長。
3、用愛弱化自卑的負面感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滿身疲憊回家,一句問候就倍感欣慰;當失敗無助時,一句鼓勵就能重新振作……
心理學有種解釋:一個人習慣產生某種情緒後,身體產生的“胜肽”又會促進該情緒產生。
同理,當自卑無助時,陪伴帶來的積極情緒,讓我們內心滿載正能量。
有時,陪伴會弱化自卑的負面情緒,增加內心的柔韌性,讓我們變強大。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每個人的自我都像一個能量球,每一個能量球都想要伸展自己。
不抱怨不足,而是發掘興趣和優勢,從自身啟用面對自卑的堅韌;讓陪伴的力量削弱負面情緒,從外在啟用面對自卑的勇氣。

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之所以會產生自卑的感覺,是因為不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
人生來喜歡攀比,和自己比,和他人比,和世界比,最後換來精神內耗和無止境的自卑。
不要妖魔化自卑的負面影響,相信自卑也能有正向反饋,才能超越自卑,正確認識和發揮自身價值。
用平常心看待自卑,接納自卑;把自卑點當成人生的查缺補漏,讓人生在一邊自卑中,一邊成長。
點個“在看”,願每個人都能做到不與他人攀比,而是用內心的標尺衡量自身,不卑不亢走完一生。
作者 | 京墨,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目主持人,影片號:韓丹下午茶。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鍵詞
社會
一個人
人生
世界
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