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當聲音響起時,會引起空氣振動。而且聲音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振動的幅度越大音量越大。
對於大人而言,這種知識已經是常識,但對小朋友而言他們可能還無法理解這種常見的、抽象的知識描述。
目前中國小學的科學教育通常從三年級開始,因此國內學生對於科學的瞭解程度可能落後於國外同齡孩子,而且在科學課的學習中有非常多的專業術語,當孩子有國際課程需要和有低齡留學計劃的時候,面對科學考試時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差距,往往總是一頭霧水。
今天,David Thomas老師帶領Year4年級的孩子一起來學習科學課中關於聲音的第一課振動(vibrating)。
在課程中,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徐徐推進課程內容,由身邊常見的聲音來了解聲音的產生;由太空空間來讓孩子理解關於聲音震動和傳播的原理。
透過圖片中展示的動物,你知道它們的叫聲是怎麼樣的嗎?你能嘗試模仿一下嗎?哪種動物的叫聲大一些?你喜歡哪種動物呢?為什麼?
動物會發出叫聲,這些叫聲被我們聽到,你知道這些聲音是被我們的耳朵聽到的嗎?聲音從哪裡來?
聲音其實是來自物體的振動(vibrates),就像吉他上的弦一樣。
老師透過video的形式,讓孩子直觀的看到“弦在振動”時產生的聲音。
現在我們花一分鐘來聽一聽身邊你能聽到的聲響,想一想,是什麼振動導致的聲音呢?
David老師依次播放這些音訊,讓孩子一邊聽一邊思考。並嘗試用短語表述的所聽所想。
或者我們還可以借用網際網路來輔助學習,老師引導孩子進行搜尋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
這會在學習的時候為你提供很多的幫助,不僅限於聲音的素材。
透過上面課程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是振動產生的。
我們再次透過教學影片的形式先觀看聲音模擬的畫面,並觀察傳播的途徑。原來,聲音的傳播像波浪(waves),透過空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中。
雖然,我們看不到這些音浪,但是可以利用一些科學儀器——示波器(oscilloscope)讓聲音“看得見”。
老師使用參考資料讓孩子瞭解聲波的一些視覺化展示,更直觀的瞭解聲音傳播的過程和形式。
瞭解了聲音是振動產生的,以聲音波浪的形式透過空氣傳播。
那想一想,假設你在太空中能聽到聲音嗎?這是不是非常酷的一件事?
其實,宇航員在太空中是聽不到聲音的,因為太空中幾乎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空氣是聲音傳播的媒介(medium)。
太空是真空(vacuum)的環境,意味著聲音不能再在真空中以音浪形式傳播。
我們還可以再實驗室中,透過實驗對這個結論進行再次驗證。
透過控制細口瓶中空氣的多少,來統計聲音的大小從而驗證聲音是透過空氣進行傳播的論點。
檢測課堂學習目標的實現不僅僅需要老師觀察孩子的參與感、表述互動,能進行有效的啟發性思考並思辨的理解問題也非常重要。
我們已經知道聲音是振動產生的,也知道以音浪的形式在空氣中傳播,最終聲音被我們的耳朵接收。
我們的耳朵是不是非常厲害!從非常微弱小貓咪的聲音到非常大的人群吵鬧聲都會被耳朵聽到。
所以瞭解我們的耳朵結構,可能會讓我們對聲音的振動和傳播有更深入的理解。你知道耳朵的這些部分都叫什麼名字嗎?這些部分在我們聽到聲音的過程中有哪些作用呢?
透過實驗使孩子知道聲音產生的有關科學道理,培養他們的操作、歸納、推理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幫助孩子能儘快認識問題並展開思考。
歡迎加入我們的公開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