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廣州花地灣地鐵站火了。
據說原本是為了迎接春節,特意重新裝修設計的:
進出站口被粉刷上深紅色,上圓下方的設計、突出的邊緣……
等等,怎麼越看越像棺材?
這一造型迅速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爭議,評論區裡都是鋪天蓋地的吐槽:

“我:到哪了?朋友:剛進棺材。”

“廣州花地灣地鐵站,設計有陵感,外棺大氣,內逝豪華,壽後有保葬,盡顯亡者風範。”

“進站:入土為安;出站:死過翻生;橫批:升棺發財。”
不得不佩服設計師和稽核官都是人才,一個敢設計,一個敢審批,還有一個敢驗收。
地鐵方面出來回應稱,設計靈感其實是來自於木棉花,兩個側板就是花瓣的組成部分。
好傢伙,你自己看看像嗎?
輿論發酵後,官方的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
地面上的設計被連夜拆除,涉事單位也對4位設計師進行了通報批評、降級處罰。

世人苦醜設計久矣,評論區裡被提名最多的,當屬湖北宜昌的地鐵站,外形像極了3口棺材。

還有南京北站的新造型,這跟護舒寶究竟有什麼區別?

滄州火車站更是看得人心裡發怵,兩旁的牌匾全部被改造成齊刷刷的黑底白字。

不看名字還以為是殯葬一條街,連拍攝者都吐槽:“這條街是活人的街嗎?”
02
你會發現,在一些不懂審美的甲方和設計師的荼毒下,全國各地各種醜建築、醜logo、醜吉祥物層出不窮。
比如蘇州虹錦灣花園小區,20套18層的居民樓,一座座都像極了巨型墓碑,住在裡面的人真的不會瘮得慌嗎?

比如廣西的新媒體中心大樓,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廣西之根”,滿滿的陽剛氣息都快衝破了螢幕;

比如江蘇常州一家大型商場門口的半空中,掛著兩個巨型一男一女的塑像。

看半天也沒整明白設計師怎麼想的,牆上掛倆人到底寓意是什麼。
更別提因為蛇年將至,全國各地出現的各種蛇年吉祥物,真是醜得五花八門、醜得讓人幾乎沒眼看。

最出圈的首先是雲南的鬼迷日眼蛇,側面、正面、反面都醜得可謂是360度全死角。

不知道設計師究竟是吃了多少菌子,才畫得出如此抽象的“吉祥物”,網友們被醜得連夜製作了800張表情包。

接著出場的是廣州的媚眼如絲蛇,眼睛是愛心,連舌頭都是愛你的形狀。

有拍攝者吐槽得十分到位:“好醜!醜到沒有人願意拍合照!”
還有廣西的鬼蛇;

貴州的豹紋蛇;

四川的比基尼蛇;

還有杭州和贛州的蠢蛇,看上去就有種腦幹缺失的美……

這些醜東西看得人是眼前一黑又一黑,沒看出有什麼設計巧思,光看到素材的堆砌和生搬硬套。
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形式,對設計斷章取義,就會催生出很多洋不洋土不土、毫無美感的東西。
03
當代社會的美盲現象,背後其實暴露出的,正是審美教育的缺失。
吳冠中先生說過:“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我們的長輩、父母輩,大多數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才是喜慶”、“金燦燦的就是好”階段。
最近,有個媽媽說自己給孩子買了十幾件衣服,被網暴說沒有一件好看的,問網友是真的嗎。

說實在的,點開之前,我人生裡就沒見過這麼多的醜衣服。

顏色飽和度極高的各種網紗式裙子、外套,醜到令人難繃的褲襪、靴子。

可惜了孩子的臉,明明長得那麼清秀可愛,偏偏媽媽把她打扮得土裡土氣、老氣橫秋。

網友們已經儘量委婉地告訴這位媽媽這些衣服有多醜:

“這個行,以後接孫子放學穿。”

“這件可以的,買大一點,孩子結婚穿。”

“這件我熟,秀芹站城樓上的時候就是穿的這件。”
想起之前熱搜上有個很火的話題:“千萬不要讓父母參與房子的裝修”。

很多人新房裝修的時候,光顧著盯工人,忘記盯父母了,結果迎來的就是災難性的視覺體驗:
五彩斑斕的吊燈;

氣氛詭異的客廳;

家和萬事興的背景牆;

馬桶上的裝飾畫;

格格不入的餐桌;

花開富貴的床單……

而這種審美力的匱乏,根源大概在於長久以來對“過度實用主義”的推崇。
季羨林先生曾在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體育老師最經常“被代課”;
因為注重實際,很多“衡水式”中學的學生,不論男女只允許留難看至極的短髮,不能花任何時間在自己的外貌打扮上;
因為注重實際,很多家長仍覺得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純屬浪費錢,孩子長大後想去看演唱會、去旅遊,家長都會覺得是翅膀硬了。
04
但他們卻不知道:沒有恰當的審美能力,一個人的生活只會越來越無趣枯燥。
沒有恰當的審美能力,即使擁有再富足的物質,內心世界也只會是一片空虛荒蕪。
就像最近看到的一個影片,有寶媽曬出自己在家帶娃的場景。

滿地的瓜子殼髒亂不堪,沙發上雜亂地堆著大人的衣物,桌子、櫃子上也都是亂七八糟。
一個看起來只有1歲多的孩子,穿得也是髒兮兮的,在地上爬來爬去,媽媽則在追著餵飯。

明明是一套還挺大的房子,硬是被糟蹋成了垃圾站。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可以說是天崩開局了。

沒有審美能力的人,窮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就像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因為有了審美力,人們才能對整個世界抱有好奇心,才能去感知天地萬物:
建築之美、文字之美、藝術之美、哲學之美、物理之美……
才能到達朱光潛所說的“人本能衝動和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自然限制的解放。”
希望能有越來越多家長明白,審美也是一種教育,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啟蒙教育。
它需要來自父母、學校的影響和薰陶,需要整個社會創造環境和機會,讓孩子的審美素養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有句話說得好:“美感,不是有閒階級的奢侈,而是普通人在苦短人生中,得以活出最大尊嚴與趣味的支撐。”
重視審美教育,刻不容緩,希望我們都能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並讓下一代從小接觸美。
這樣才能從一花一葉、一粥一飯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共勉。
– END –
*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網粉絲量破2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