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審美”,終究還是翻車了

▣公號: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作者:疏風
郭敬明新劇《大夢歸離》開播,網友的評價是兩個字“難看”。
但這個“難看”指的不只是劇情難看,還有妝造的“醜”。
打光醜、造型醜、把演員拍得醜……
不是“永遠可以相信郭敬明的審美”嗎?
怎麼這就翻車了?
1
“郭式審美”翻車?
提起“郭式審美”,常用的一個描述是“郭敬明很會搞故事感和氛圍感”。
但這次《大夢歸離》,妝造、服飾、鏡頭,哪哪都有問題。
每個人的臉上彷彿上了三斤粉底液,隔著螢幕都能看清演員的卡粉。
妝容更是網紅流水線作業。
誇張的假睫毛,紅色的下眼影,從面頰蔓延到鼻尖的腮紅,捲翹的八字劉海,毛茸茸的可愛配飾……
這些元素加起來,就是標準得不能再標準的網紅旅拍流水線出品,在全國任意景區閉著眼都能找到。
就連服裝的重複率都很高。
男演員的衣服基本都是統一的黑金系,打造所謂的華麗感。
女演員的衣服則是在少女夢幻感配色裡打轉,裡外上下同色系,薄紗外搭加釘珠。
陰溼感的濾鏡,慘白的打光,對視力不佳的人極不友好。
“郭敬明審美好”,從《小時代》復興起已經被吹了好幾年了。
雖然被大肆營銷的那條楊冪搖曳在雪地裡的全球絕版高定紅裙,大機率不是他本人的功勞。
但這麼多年過去,內娛也沒出現新的都市題材作品,能夠蓋過它精緻奢華的排場。
讓大家至今還在感嘆“只有郭敬明拍出了真的紙醉金迷”。
去年的《雲之羽》更是捧出了“郭氏美學”的概念。
郭敬明的爆改,讓虞書欣從“內娛四大普女”直接晉升為“內娛清冷小花”。
紀凌塵在《無限超越班》中,因為二傻子氣質被全網嘲笑。但在郭敬明的劇集中,一襲黑衣,高大俊朗,被網友調侃為“郭敬明是紀凌塵最好的醫美”。
這些都成為了“郭敬明鏡頭裡沒有醜人”的鐵證。
當初,從明星網紅到普通人,都想鑽進“郭式審美”的殼子,體驗一把“大變美人”。
曾經的“美學巨匠”怎麼翻車了?
2
“美學巨匠”怎麼被反噬了?
一來是短劇營銷式的拍劇思路已不再適用。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郭敬明一直是以營銷思路來拍劇的。
當你覺得情節鬆散的時候,馬上就會給你來一段情緒高漲的片段。
它可以是燃,也可以是煽情,總之都是能直接刺激情緒的東西,這就是在劇本孵化階段的營銷預埋。
劇情如此,妝造也是如此。
《大夢歸離》的“訛獸妝造”,就不像是會出現在古裝長劇中的妝造,更像是《逃出大英博物館》這樣的微短劇,或者說是網紅小短片裡會用到的妝造。
還有它用到的一些大頭特效,也都是網紅短片或綜藝後期會用到的手段。
這些片段單拎出來,作為一個微短劇是很適合播放的,抖音上《大夢歸離》切片的高播放量就是證明。
但作為長劇,網紅妝造組合在一起難免會讓人覺得違和。
而且,郭敬明的審美也跟不上時代了。
雖然郭敬明會根據觀眾喜好調整造型,但他自己愛看的那套東西他卻不想變。
那就是華麗空洞的影樓風。
應用到人身上就是紙片審美。
就像他簽約的演員,統一是刀削斧鑿的立體輪廓,有的還帶點混血,濃顏五官配以郭式濾鏡下的蒼白皮膚,都挺像他早年小說裡的花美男。
這套公式在前幾年是適用的,那會趕上內娛審美降級、服化道集中撲街,“郭式審美”才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而且那會消費主義大行其道,流量明星備受追捧,他的作品審美也符合時代特點。
但這幾年,國劇的妝造實力漸漸上來了,再加上名導的“下凡”,國劇的鏡頭美學也飛昇到了next
level。
郭敬明的十年如一日的“美學”,再營銷、再包裝也還是空洞,觀眾總會有膩的一天。
更何況,“郭氏美學”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妝造團隊。
郭敬明被誇時尚高階的服裝,源於造型指導是前《Vogue》創意總監,手裡有大把的品牌資源。
固定合作的妝髮指導也是著名的明星化妝師。
《晴雅集》的唯美畫面也是因為有國內首屈一指的美術指導坐鎮。
金雞、金馬、白玉蘭的最佳美術獎,人家拿了個遍。
所以,並不是郭敬明是“審美巨匠”,而是他能請到審美巨匠。
3
為何如此執著營銷自己的審美?
談及“郭式審美”,繞不開那段著名採訪,郭敬明說:
“我有一個優點,就是我的審美很準……我非常清楚大眾的審美是什麼,然後我會給他比這個審美再高半格的東西。”
細數郭敬明從作家走到導演,他一直執著於營銷自己的“高半格”審美能力。
這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好賺錢。
早在郭敬明創辦《最小說》的時候,他就已經深諳“顏值即是鈔票”的道理——
不光請來偶像組合當書模,還簽了一眾年輕好看的新人作家。
按理說一般作家長什麼樣讀者是不大清楚的,但郭敬明很會給簽約作家“露出”。
不僅在封皮上印作家的文藝照,還專門發行作家旅行照的系列書籍。
這些作家的文筆水平暫且不論,顏值水平倒確實能看出“郭式審美”的早期樣態。
郭敬明像是打造了一個會寫書的偶像團體,通過出版暢銷書的方式讓審美變現。
這個策略相當成功,《最小說》每個月四五十萬的發行量一度成為當時出版印刷界的神話,獨佔2008-2009年度中國文學刊物四成以上份額。
簽上一幫好看的人,再扯上一堆奢華的牌子,靠營銷審美賺錢的公式,郭敬明十幾年前就掌握了。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這套公式通用了好多年。
而且,這種審美營銷也與當時的市場和受眾達成了共識。
對於一些流量演員來說,“人生角色”不如“出圈造型”。
畢竟演技需要打磨,而造型只需要改變風格和郭導“高半格”審美的加持,再加上精修和路透,小小轉型輕鬆拿捏。
於粉絲而言,自家愛豆的演技心知肚明,拍了郭敬明的戲至少還有顏值兜底。
所以,他們也樂於營銷郭敬明審美。
另一方面,郭敬明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執著於美的營銷。
從小因為身高和家中不寬裕受盡冷眼,考到上海大學之後,周圍都是有錢人的環境,讓他多年後回憶仍然耿耿於懷。
可以說,金錢的自卑感和想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驅動力,組成了他的性格底色。
而當時恰好是青春疼痛文學大行其道,郭敬明以一種極度炫技,華麗縹緲的文字風格精準踩中時代審美風口。
所以自此之後,他一直以美,作為自己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
無論是文字還是畫面,還是演員妝造,一定要美的極致,美出風格,但是又易於流行、傳播和複製。
更何況,迄今為止,郭敬明從未創作過從內容層面、口碑層面得到大眾認可的作品,在這種狀態下,他更是要把“郭氏審美”營銷到極致,告訴全世界自己的監視器就是“顏值狂潮、顏狗盛宴”。
郭敬明審美說到底就是造夢。
雖然這次被嘲,但只要他一直擁有造夢的能力,或許就不會被市場拋棄。
作者:疏風 , 責編:回星 本文授權自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一個美學和藝術的科普地,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審美,歡迎關注這個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