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初,在YouTube擁有超高人氣的「老高與小茉」在影片裡說,自己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匿名賬號,想測試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內容和演算法,在這個賬號中,老高每天上傳新影片,在發到第五天的時候就爆了,七天內播放破2.4億。
老高說這個賬號發的影片全程不露臉、無旁白、沒有實景拍攝,同時面向全世界觀眾。

網友展開推理:能日更說明製作還算簡單,面向世界觀眾說明它跨越了文化、語言和人種,第五天就能爆說明它踩中了平臺的推薦機制,高點選、高完播、高互動。
根據這些線索,結合老高說的上傳時間和影片資料,網友化身毛利小五郎,鎖定了一個吻合度非常高的YouTube賬號。
真相浮出水面——一隻AI貓貓。

網友找出的(疑似)老高秘密賬號叫做「Mr Tabby Tales」,這個賬號從5月23日到現在,一共上傳了16個影片,擁有39.4萬訂閱。
每個影片十幾秒,每條內容都差不多:一隻AI虎斑貓用各種方法抓AI老鼠。

可愛貓貓抱著一個竹籃,一臉認真地盯著正在吃乳酪的老鼠,隨時準備扣下籃筐,影片無限迴圈下去,一個十幾秒的影片,觀眾不知不覺就浪費了兩分鐘。

的確是無人露臉、沒有配音、全世界的觀眾都能看懂(而且令人著迷)。

很多人一直擔心AI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倫理問題,比如用AI技術換臉製作色情作品等,事實上性蕭條的人類對這件事的熱情,遠不如看AI小貓來得多。
Sora、Flexclip、Pictory、Synthesia等AI影片製作工具出現以後,全世界網友的影片平臺都快被AI貓咪佔領了。
在小紅書上,你可以看到一群AI貓演《甄嬛傳》,皇上是一隻真正的胖橘,第一集就有2.2萬點贊。

還有貓咪版《回家的誘惑》,胖貓被負心漢扔到海里,被白式集團董事長救下,貓咪變身,開啟復仇之路。


貓是人類共同的癖好,老外對他們也是迷得不行。YouTube上的貓短劇畫風很美式,劇情很中式,胖貓摔倒後被綠茶貓嘲笑,胖貓瘦身成功,迴歸時綠茶貓們都驚呆了。


老外還喜歡看AI貓大廚做飯,笨手笨腳煮牛肉的AI胖橘征服了世界各國的觀眾,大家用不同語言寫下“貓貓太可愛了”。

同樣是胖廚師,人類就遠遠沒有貓咪受歡迎。


大家發現人演的那些土味短劇可以完全無痛照搬到貓咪身上,“喵~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總裁喵愛上我”“白月光回國了,替身貓地位不保”,所有狗血短劇都值得用AI貓貓重做一次。
一位AI貓貓短劇賬號僅上傳了96個影片,就在YouTube上擁有了近215萬訂閱,日均播放量30萬,光廣告分成每個月就有近10萬元。

要知道人類吭哧吭哧拍個短劇,從籌備到上架再快也得兩個月,平均一部的製作成本高達50萬元,還很大機率撲街,相比之下AI貓貓短劇划算多了,它不需要攝像、演員,甚至編劇也不用。
AI貓短劇背後,是一套非常標準化的AI流水線工藝:先把需求直接丟給GPT,請它幫忙輸出故事架構,挑選滿意的劇本,讓GPT把每個分鏡的Prompt也直接給出來,標題、情緒詞、劇情鉤子一應俱全。

接著可以用Hailuo0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模型生成貓的靜幀,現在的工具生成小貓已經非常成熟了,甚至可以模擬貓咪的真實物理特性,如毛髮飄動、衣服質感。
連臺詞和旁白都不用自己寫——可以直接請 GPT 或 DeepSeek 幫忙生成完整文案。寫好後丟進剪映,一鍵就能自動配上語音和字幕。

整個流程可以一人完成,一次模板搞定多個賬號,成本極低、速度極快,生成出來的小貓又極其可愛,難怪它們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佔領大家的影片APP,連朋友圈好友都開始轉發土味貓貓復仇記。

農村的狗子成了AI貓貓影片的第一批受害者,老人家看完能歌善舞會做飯的貓咪之後,料定現在的貓狗已經進化成了擁有技能的樣子,“你看這小貓多能耐,還會騎車”“咱家小狗打狠了也能訓練成這樣”。
狗:我當時心裡非常害怕。


第一批人類受害者也出現了:“假的啊奶奶”“大城市的貓就是這樣,你學學,就知道玩。”

還有很壞的網友評論區cosplay,讓AI貓咪變得更加真假難辨。

AI貓太像真貓了,貓舍老闆靈機一動:不如我用AI生成的完美小貓當廣告圖?如何呢?又能怎?
其中,德文是重災區,AI生成的德文捲毛貓可太可愛了,眼睛大、耳朵立、毛髮捲曲、神態乖巧,人間精靈一般,幾乎戳中所有萌點。
收到一看,人傻了。
一位網友花20000元重金購入一隻德文,左邊是賣家秀,右邊是買家秀,賣家原本開價22000,好心抹掉的2000零頭,應該就是這隻貓的真實身價。


AI貓常常配合真實場景生成影像,讓人難以辨別。貓一到手,賣家已聯絡不上,退無可退,扔又不忍,只能湊合著養下來。

AI德文氾濫,已經積壓了真實德文的銷售空間,德文貓舍老闆不得不化身科普博主,為了賣貓線上科普:真正的德文鬍子沒那麼長,眼睛沒那麼黑,長相更是沒那麼甜。


但買家是壓根不看字,科普了半天,“你好,貓貓還有嗎”“這是AI!”。
另一位網友:多少錢?

這也正常,畢竟比起真實的貓咪,AI貓確實可愛很多,AI幣驅逐真幣。
AI生成的貓咪懟臉拍影片,也比真正的小貓更讓人著迷,在抖音上輕輕鬆鬆就能拿下十幾二十萬點贊。


對於普通的寵物博主來說,拍出一條“能看的貓影片”,靠的幾乎是玄學。
一隻貓能不能紅,取決於臉型、眼距、毛色、情緒狀態,甚至當天的陽光角度;寵物主往往要守在一邊拍上幾百條素材,再花好幾個小時剪輯,才可能抓住一瞬間“貓咪翻肚子+盯鏡頭+軟萌哼唧”的黃金組合。
但AI貓沒有這些不可控的變數,它永遠有最對稱的五官、最光滑的毛、最完美的表情管理,它們並不存在,卻恰好滿足了人類對夢中情貓的全部幻想,像二次元男友們一樣。

貓:沒想到本喵也有被捲到的一天。

幾乎在每一輪技術革新中,貓貓都是最早登上舞臺的演員。
古埃及人把貓製作成木乃伊,安葬在人的身邊,因為太愛了。

在人們還不知道啥是AIGC的2019年,市面上就誕生了一個神奇的AI貓貓網站——這貓不存在(This Cat Does Not Exist)。
這個網站只有一個功能:生成假貓。人每點一次重新整理,網站就會創造一張假貓照片。
那時候的AI技術還遠沒有現在這麼成熟。為了打造這樣一個網站,開發者採用了一種叫做“生成對抗網路”(GAN)的方法,讓神經網路深度學習了9000多隻貓的面部特徵,才終於生成出了這些看起來很逼真的AI貓貓。

在文生圖成熟之後,人們開始使用AI生成各種各樣的貓咪,正在做飯的貓,會開生蠔的貓,當然也出現了專門生成AI貓咪照片的博主。

到AI影片生成工具(如Pika、Runway、Sora)開放測試後,第一波作品裡幾乎都有貓:打毛線球的貓、開咖啡店的貓、在星球上跳舞的貓……
仔細一看你會發現,貓,總是AI進化過程裡,第一個被認真建模、反覆調整、最後拿出來展示成果的物件。
——因為貓太可愛了。
貓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跨年齡的情緒符號。不需要任何語音、字幕,哪怕只是懟臉拍,就能讓人類長時間停留在螢幕前。這放在以推薦機制為王的內容平臺,就是一種天然優勢:高完播、高點贊、高轉發,演算法直接開綠燈。

而貓本身的生理結構也完美適配AI內容生態:
毛茸茸的質感,毛髮是最容易表現AI真實感的材質之一,遠比人類皮膚更討喜;圓臉、大眼、小鼻頭,這些特徵會直接啟用人類的大腦親和系統。
再加上貓咪高冷、優雅、神秘的性格,完美戳中人的G點。
一隻“氣質掛”貓貓立刻就能變身總裁、一身白毛的貓可以演白月光,小黑貓直接套入復仇劇本。貓的臉,從來不需要太多表情管理,一張截圖就能自帶情緒。而情緒,就是AI時代最值錢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AI貓短劇的爆火,遠不只是一次“喵喵梗文化”的勝利,這背後藏著一整套內容工業的轉向:內容門檻越來越低,製作工具越來越豐富,流量打法越來越清晰——找一個高情緒觸發、低文化門檻、具備視覺沉浸感的載體,貓剛好是最完美的實驗品。
所以,當人類終於擁有了可以一鍵生成內容的能力時,最先出現的,總是各種各樣的貓咪。
畢竟,人們也許會質疑AI內容的質量,但面對一隻端坐在沙發上、眼神哀怨的AI貓貓時,

設計/視覺:Lvv

↓閒魚青年圖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