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這基本不可能。這是直接向俄羅斯提供先進軍事技術了,中國不做向衝突戰場提供武器的事,俄羅斯也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要求。但這依然是個有趣的假設性問題。
首先必須解決PL-15如何掛上俄羅斯戰鬥機的問題。俄羅斯戰鬥機並無現成的與PL-15配套的能力,但並非做不到,而且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費事。
在硬體方面,需要解決掛架和介面的問題,中國和俄羅斯都有能力解決。蘇-35、蘇-30SM在本質上與殲-16是同源的。殲-16攜帶PL-15沒問題,蘇-35、蘇-30SM也可以在有限的改裝後做到。
在雷達方面,俄羅斯雷達和中國雷達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但打通資料匯流排也同樣不是做不到的事。中國已經打通蘇-30MKK到國產武器的資料匯流排,這可以成為蘇-35和蘇-30SM的改裝的基礎。更好的是:PL-15是主動雷達制導,發射時只需要概略引導,資料的豐富度和更新頻率要求沒那麼高;在中段飛行時只需要資料鏈指令更新,這也只是相對低頻率的斷續更新,與連續波照射是兩回事,適當的裝置更新也可以做到。
一旦進入末段,彈上雷達啟動,進入導彈的自主制導階段,機上裝置就無關緊要了。
這樣相對鬆散的結合正是F-16在中期升級(MLU)之後具有發射AIM-120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PL-15與蘇-35、蘇-30SM也只需要鬆散結合就能使用。蘇-35、蘇-30SM的被動相控陣雷達當然比不上殲-10C、殲-16的主動相控陣雷達,但依然有足夠的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和抗干擾能力,起點比F-16MLU高多了。
一旦蘇-35、蘇-30SM裝備了PL-15,俄羅斯空軍在烏克蘭空中戰場的態勢就完全不同了,烏克蘭的F-16、米格-29就很難生存。掌握制空權的俄羅斯空軍下一步就是用反輻射導彈、制導炸彈等執行防空壓制(SEAD)和防空摧毀(DEAD)任務。逐步瓦解烏克蘭防空後,可以做的文章就多多了。
在很長時間裡,俄羅斯空軍沒有發揮多大作用,主要是忌諱烏克蘭防空的威脅,然後才是烏克蘭戰鬥機的威脅,本身的超視距打擊武器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大給力。現在俄羅斯超視距打擊武器得到重視,俄羅斯空軍不再需要靠飛機抵近用鐵炸彈拼刺刀了,而烏克蘭空中力量只是得到了西方F-16和殘餘米格-29的增強,數量和質量都不如印巴空戰中的印度空軍。
與在地面一樣,俄羅斯並不需要一舉打垮烏克蘭空軍和防空,只要慢慢磨耗就行。因此,在超視距上吊打是最有效的,PL-15在印巴空戰中的作用充分證明了吊打的有效性。
俄羅斯空軍並不是沒有中程空空導彈,但R77的射程短了,至少對AIM-120一點優勢都沒有。R-37M的射程更大,但這在本質上是攔截轟炸機用的,打戰鬥機的話,機動性不夠。PL-15是完全不同的新概念中程空空導彈,不僅射程非常給力,還有充足的能量和機動性,主動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更是先進出幾個數量級。根據印巴空戰的經驗,烏克蘭的F-16(還是早期的)和米格-29在PL-15幾乎毫無生存力。
不過,這隻能是“暢想”,不大可能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