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傑青”學者劉永鋒活活累死?但我想說,他的工作時長對於高校學者真不算什麼!

這兩天,朋友圈被浙大48歲博導劉永鋒教授辭世的訊息刷屏——因為他已經是今年不知第多少位“倒在科研流水線上”的中青年學者了。

劉永鋒教授,197710月出生,現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材料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兼副所長。
2025121日,劉永峰在西安某會場突發腦溢血,經43天的持續搶救後,於35日辭世。
翻開劉永鋒教授的簡歷,可謂又一位勵志的典範:本、碩、博皆就讀於浙大,35歲(2012年)便已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而且曾斬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等多頂帽子。
在劉永鋒教授18年的科研生涯裡,一共主持和完成了21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專案,發表論文230餘篇,被引用9000餘次,並獲48項授權發明專利。
因此,相比於劉永鋒教授的輝煌簡歷,我們這些沒帽子、沒成果的“科研土撥鼠”們,可謂一事無成。至少我是如此:34歲才博士畢業,雖然很幸運地成為高校教師,可至今仍是一位過了不惑之年的老講師。
或許唯一可與劉永鋒教授“相媲美”的就是工作時長!
據公開報道:劉永鋒從 2024  3 月到 2025  1 月,法定工作時間為 183 天,但他工作了 319 天,其中出差了 135 天。而且其出差及下班晚於晚上 9 點的有 277 天,其中有 105 天下班時間超過晚上十點。

更令廣大網友破防的是,劉永鋒教授的這個時間表,已經持續了整整18年!(劉永峰妻子公開透露)

然而,沒錯,我要很不厚道地說“然而”了!
劉永鋒教授的這份工作時長對於絕大多數高校的牛馬來說,簡直就是常態,至少我這8年來的工作時長是絕不遜色於劉永鋒教授的。
入職高校的8年來,我每天除了雷打不動地教學、科研、讀書、寫作外,還要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做飯,其他時間還需運營公眾號和影片號——雖然目前還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
所以,我幾乎每天都要忙到三更半夜、腰痠腿軟,尤其是工作的前三年,那時候的工作強度與生活壓力,只能用地獄級別來形容。
面對“讀書寫作+教學科研+自媒體”三類高耗能工作態的疊加,我的身體終於給了我警告,去年的體檢各項指標都已不太正常。
幸運的是,這幾年我將幾乎一半的時間用於家庭生活,並順利開啟瞭如下保命機制:真正的高校科研牛馬的一天(今年試行,權作保命手冊)
6:30-7:30  起床後諸事務 20分鐘穿衣、洗漱、如廁
 40分鐘準備早餐、吃早餐
7:30-8:30送娃上學
8:30-11:30最長的有效工作時間:備課、授課或科研
這本該是最重要的讀書寫作或高效科研的黃金時間,但是我們的多數時間要用於備課或線下教學(尤其是工作的前三年);剩下的僅有的時間則需用來完成科研任務——也就是刷論文;大多數牛馬還得擔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導師,還得指導若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
重點說明:我入職高校的8年來:1.平均每年教學時長400以上(平均每週10學時,這意味著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上課的路上);2.平均每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15篇以上。
但這相對於那些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同事而言簡直就是恩賜:他們全年教學總學時(含研究生課程)超過1000學時的大有人在,平均每年指導本碩博畢業論文超過30篇的也不乏其人。另外,很多同事還有社會職務,如審稿專家、會務理事等。
11:30-13:30算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我稱之為“感官重啟”階段。正念飲食40分鐘(專注食物味道,不檢視手機)。▷ 陽臺接受自然光照射20分鐘(用以調節生物鐘),然後午睡60分鐘。
13:30-16:30 是我的創意生產期公眾號/影片指令碼創作(利用「靈感閃寫法」:設定25分鐘極限寫作)★ 工具:訊飛語記語音轉文字+ChatGPT/deepseek輔助潤色
16:30-19:00 接娃、做飯、吃飯=體能續航接娃下學,順便50分鐘有氧運動(走路+用力做飯顛勺,同時聽聽爽文),這樣做的效果很好,可以分泌內啡肽對抗焦慮。 30分鐘吃飯,然後陪娃玩耍、輔導作業——這是被孩子治癒(偶爾會因為作業造成二次傷害)的時光。
20:00-23:30是我的系統維護期哄娃入睡,順便制定次日計劃(用「三隻青蛙」法則標出3件核心任務)▶ 讀書寫作或批次製作自媒體素材(集中拍攝3-5條影片備用)
23:30-00:30 啟動睡眠準備程式洗澡、熱敷肩頸+漸進式肌肉放鬆(YouTube搜尋PMR跟練)30分鐘紙質書閱讀(選擇非專業類書籍,推薦《倦怠社會》)20分鐘 478呼吸法(吸氣4屏息7呼氣8秒,迴圈5組)10分鐘(親測入眠很快)
不知大家看了這份日程表會作何感想呢?還覺得劉永峰教授被“活活累死”僅僅是個意外嗎?
可惜,劉永鋒教授沒能早點學會保命技能,順利撐到退休,甚至活到84歲。
如果他真活到84歲而不是48歲,那麼他的那份人生履歷肯定還會增加許多驚豔我們的成就——至少能陪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