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瘋狂押注「新工科」

大洗牌。
作者 | 嵐煙  編輯 | 劍書
來源 | 智谷趨勢Trend
(ID: yuanfangguanchaju)
過去十年,中國哪些高校進步最大?哪些高校不進反退?
答案可能讓你意外。有高校飛速躍進172名,也有高校退步了78名,上演一場“大洗牌”。
又到高考志願填報季,各大高校的“硬實力”值得關注。選對了,這些瘋狂進步的學校,可能讓學生徹底躺贏。
01
中國最牛的高校,大家都很熟悉。但進步最快的,很多人沒有想到是這一所:天津大學。
以歷史比較久的QS世界大學排名為依據,這是參與機構最多、世界影響範圍較廣的排名之一。2015至2025這十年間,除穩居前排的傳統強校外,持續留在QS前500陣營的高校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位次洗牌:
一批工科特色高校,正以驚人速度重塑格局。
勢頭最猛的天津大學,排名狂飆突進172位,強勢攀升至全國第12名,其餘三大榜單排名也都全線攻入前250強。
天大的崛起絕非偶然,核心關鍵詞就是“新工科”。
當前,中國正在全力押注新工科。而作為全國新工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單位,天津大學包攬全部6大國家級示範學院(全國僅3所高校達成此成就),更是有100%專業上榜軟科排名的絕 對優勢。
此外,天大依託天津“北方第二城”的產業基座,有新能源汽車等5個千億級產業叢集,為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無縫通道,距離北京也非常近,資源充足。
事實上,你會發現排名狂飆的院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強校:
天津大學,飆升172名
同濟大學,飆升168名
四川大學,飆升167名
北京理工大學,飆升149名
華中科技大學,飆升122名
此外,武漢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哈工大等高校進步也超過30名。
其中雖然有兩個特例,是作為理工科強校的中科大和北航則在十年內出現了QS排名退步情況,這主要是因為2024年起QS大幅降低學術聲譽(-10%)和師生比(-10%)權重,新增就業成果(5%)與國際研究網路(5%)指標,並提升僱主聲譽權重(+5%),整體更青睞市場化就業和公開學術成果的體系,使專注國防科研與基礎研究的中科大、北航處於劣勢。
但中科大、北航等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的院校,其“隱形價值”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同樣至關重要。
02
事實上,近十年新躋身QS“500強”的高校,同樣有賴於理工科的驅動。
包括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均依託紮實深厚的工科底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驅動下,實現了國際能見度的顯著躍升。
可見,瞄準產業風口的工科強校,是未來長期的價值之選,排名可能還會繼續提升。
與此同時,還有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在綜合類高校中,重視國際化戰略與全球合作的高校則同樣表現亮眼。如入圍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國際化大學榜單的四川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均在10年內實現了排名的躍升。這幾所學校位於大灣區、長三角等,就業情況有所加成。
在地方高校中,經費則扮演了更為關鍵的角色。比如深圳大學,堪稱“特區力量”的異軍突起,而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怕燃燒經費,壕出天際:
2025 年中國地方高校預算經費 Top50 榜單,深圳大學以75.07億元的預算總收入位列榜首。教育科研方面支出的14.2億元中,55%投向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高峰學科的建設,25%用於科研專案。
對學生也是好得沒話說,教育教學方面,8.3億元中,42%用於學生獎助(如國家助學金、荔研優學獎學金)。
03
同樣值得關注的一個重大趨勢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越來越火。
南方科技大學作為中國內地高校中排名最高的年輕大學,師均論文引用方面進入全球前15。這背後是其強大的引才力度:為海外優青提供的科研經費可達400萬-900萬元(含國家配套)。
這幾年,南方科技大學的報錄比不斷下探2%,競爭之慘烈可用“廝殺”形容:
2021年,4.45萬人報名,錄取1160人,報錄比2.6%
2022年,5.3萬人報名,錄取1290人,報錄比2.43%
2023年,5.8萬人報名,錄取1330人,報錄比2.29%
2024年,約6萬人報名,錄取1360人,報錄比2.25%
事實上,與南方科技大學一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說是這幾年高考錄取的“黑馬”。
去年高考,剛剛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學,首次招生居然就追平了華南第 一名校中山大學,力壓“華南小清華”、985高校華南理工大學14分之多。
從全國來看,所有的新型研究大學,基本分佈在中國最富庶的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深圳、廣州、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均是熱門城市。
經濟第 一大省廣東就有10所,佔全國近一半,有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中文大學(廣州)等,還有正在籌辦的深圳海洋大學等。
最新訊息是,大灣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也都已經獲批。
此類高校非常重視“投資回報比”,不光有錢,還把錢花在刀刃上,師資力量強大到超出想象。如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前者現有國內外院士61名,90%以上的教師都有海外工作經驗,後者擁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0位兩院院士,還有9位美國兩院院士,1位英國皇 家學會院士。
同時,同樣的住宿費下,學生的住宿環境可以說是和一些老牌學校天差地別。在西湖大學,2200元/學年/人就可以享受單人間,飄窗,空調,雙層書櫃,淋浴隔間。
不管是學習資源,抑或是生活環境,再到學校發展潛力,新型研究大學可以說是值得考生投資的“潛力股”。
04
相比之下,以文理見長的一些傳統名校則卻在排名戰中節節失守。
同在天津的南開大學排名呈現退後趨勢,不僅與清北差距拉大,也被“華東五校”甩在身後。原因在於,南開大學最強勢的A類學科(理論經濟學、數學、化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均屬文理基礎領域,在當前大熱的工科和醫科應用學科上則缺乏亮眼表現。
頂 級文科強校中國人民大學同樣身處排名困局:僅在兩大榜單躋身500強,與其在國內的頂 尖地位明顯不符。
所以,人大早就宣佈不和這些世界排名榜單玩了:2022年,人大與蘭州大學等校曾宣佈不再主動向國際排名機構提供資料。不過,除了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其他榜單不存在退出機制即使高校不主動提供相關資料,機構仍未透過公開資料交叉驗證,對學校進行排名。
雖然退出排名,但面對大勢所驅,人大也有了相應的戰略動向:今年2月,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專程帶隊拜訪清華大學,就推進新工科建設、開放辦學等領域深入合作進行交流。
可見,紮根人文學科或深耕本土特色領域的院校,在這種遊戲規則下,天然就戴著“系統性劣勢”的鐐銬跳舞。
不可否認,國際排名榜單在國內外升學及職業發展(尤其海外)中,仍扮演著一定“敲門磚”角色:
比如在新加坡的互補專才評估框架(COMPASS)中,在QS前100的申請者,可以獲得20分的加分;
對於香港的高才通計劃,QS前100可以滿足B, C類的申請要求。
對於英國的高潛力人才簽證(HPI),QS前50也是准入條件之一;
類似北京、上海等地的落戶政策,QS排名是准入條件之一;QS排名越高,則落戶越方便。
因此,順應發展趨勢、選擇在主流評價體系中佔據有利位置的高校,整體上不失為一種理性的策略:
一方面,選擇對接戰略新興領域的工科強校。如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其新能源、人工智慧等前沿工科專業與產業升級方向深度嵌合。
另一方面,挑選依託城市引擎的“地域賦能型大學”或“新型研究大學”。
深圳案例表明,超級城市的綜合資源稟賦(產業、資本、國際化)對於高校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力。同時,這類紮根於經濟活力極的地方強校,可憑藉地域產業生態與全球化介面,獲得超常規的成長動能。
中國全力押注理工科,是一場國運級的大洗牌,無論高校還是個人,都需要積極把握其中機遇。

參考資料

1.國民經略,揭榜!最新世界500強大學排名
2.智谷趨勢,本科擴招潮來了,清北復交帶頭,中國瘋狂押注新工科
3.智谷趨勢,在中國,這類大學越來越火!什麼訊號?
4.星球資料派,2025深圳大學預算經費破75億,全 國 第 一!地方高校經費Top800強排名出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