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南華早報》刊登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文章《特朗普關稅可能成為中國改革者的福音》,以下為文章內容。

在中國應對國內需求疲軟和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之際,特朗普2.0可能會推動建立統一的中國市場。

即將登場的特朗普2.0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於中美貿易戰可能進一步升級的擔憂。然而,唐納德·特朗普可能恰好為中國提供了重新平衡經濟所需的"地緣政治刺激"。事實上,在中國努力應對經濟下滑之際,他的政策可能會成為中國亟需的改革的催化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或處於複雜的國際環境時,總能迅速做出適應性的改變並推進國內改革。199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先生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推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也加速了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程序。
同樣地,特朗普新政府所採取的遏制戰略帶來的挑戰,可能會迫使中國實施必要的改革,以振興國內經濟並更好地適應和引領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

中國正面臨諸多經濟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債務水平持續攀升以及與美國關係的不斷變化。儘管政策制定者普遍認同擴大內需市場對於實現持續增長的重要性,但實際進展卻相對緩慢。
由於預計與美國的經濟緊張局勢將不斷升級,中國於2020年推出了雙迴圈戰略。這一戰略旨在將國內市場作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同時促進與外部市場的協同發展。儘管最初有人批評這種以內向型為重點的方法,但雙迴圈戰略旨在為尋求建立抵禦外部衝擊能力的中國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方面已有一些積極進展。據新華社報道,儘管消費者信心不足,但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拉動GDP增長3個百分點。

然而,中國的內部消費在GDP增長中的佔比仍然落後。消費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尚未超過55%,仍低於大約75%的全球平均水平。這使中國在消費佔GDP比重方面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和其他新興市場。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於9月下旬開始採取措施,透過干預股市來重建消費者信心。此外,中國還撥款1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8萬億美元),幫助地方政府進行債務再融資,以期減輕政府工作人員和地方企業的壓力。
然而,一個更全面的方法,包括向家庭直接轉移收入,例如增加養老金和房租補貼,對於促進消費支出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透過直接提高家庭收入的措施,可以有效增強經濟的需求側動力。

特朗普政策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最終促使中國政府實施一系列改革,以提高國內消費對中國經濟的貢獻。
改革可以包括加快建立中國全國統一市場的舉措,以建立一個沒有壁壘的內部流通市場。為此,中國已承諾加大力度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其他障礙。這一舉措正值全球地緣經濟格局日趨複雜之際。
儘管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但仍相對分散且效率低下。與美國和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統一市場不同,中國的經濟似乎缺乏凝聚力。
為此,中國正致力於拆除貿易壁壘,促進貨物、資本和生產力在地區間的自由流動,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這一舉措符合市場經濟原則,有助於推動地區間經濟一體化,激發創新和競爭。
這些結構性變化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的活力和效率,使中國在全球市場中實現可持續增長並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然而,目前進展仍然有限。
中國的地方保護主義變得越來越複雜,省市級政府設定壁壘,以保護地區利益並確保本轄區內的經濟增長。這種做法阻礙了外來企業與本地企業的競爭。

例如,許多城市和省份都試圖吸引電動汽車製造商和投資者。據彭博社報道,到2019年,中國約有500家電動汽車製造商,但到了2023年,激烈的競爭使這一數字減少到僅剩100家。這導致了資源和投資的浪費。一個統一的全國市場或許可以幫助地方政府避免這種大規模的浪費。
建立統一的全國市場有助於降低研發、製造、勞動力、物流和營銷相關成本。各地區不同的法規和標準會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參差不齊,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
藉助特朗普政策帶來的壓力,中國可能會被迫解決內部壁壘問題,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國內市場。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下一章即將來臨,路透社對50多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對中國商品的新關稅將達到中位數38%。據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稱,這些關稅可能會使中國明年的GDP增長降低1個百分點。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迫在眉睫,給中國的長期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促使中國必須迅速進行顛覆性變革,以防止經濟產出萎縮。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可能並對中國來說未必完全是壞事。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實施至關重要的改革,從而恢復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併為其18萬億美元的經濟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