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勝利”的幻象

西方學者指出,當前以色列與伊朗的軍事勝利表面強勢,實則潛藏長期反彈風險。表面的削弱可能反促使伊朗及其支持者重回遊擊與秘密戰爭,醞釀更隱蔽、更致命的新一輪非對稱衝突。下面是他的詳細看法,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以色列空襲伊朗#中東局勢#伊核談判#美國空襲伊朗
“中東勝利”的幻象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美國與以色列針對伊朗的戰爭看似是一場註定勝利的行動。兩個強大的盟友聯手出擊,配備精良的軍隊與情報系統,面對的不過是一個孤立無援的敵人。西方習慣性地將其類比為二戰的勝利邏輯:如同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最終被全面擊敗,伊朗似乎也將步入徹底潰敗的軌道。在這種敘事中,勝利簡單而直接,歷史永遠朝著“正確方向”前進,贏家被視為“歷史正義的一方”,失敗者則將被淘汰出局。
然而,真正瞭解中東歷史的人清楚,這種線性勝利主義在中東幾乎從未成立。中東的歷史從來不是直線式的勝負邏輯,而是迴圈反覆、充滿意外與逆轉。過去半個世紀的無數案例已經說明,表面勝利往往孕育著長期更復雜的動盪。
1970年代,約旦清剿巴勒斯坦游擊隊,最終催生出更極端的“黑色九月”組織與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的以色列運動員被害事件;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雖然逼迫巴解組織流亡突尼西亞,卻間接促成了真主黨的崛起。而那些流亡的巴勒斯坦人最終又回到了加沙與西岸,更加靠近以色列核心地帶。1980年代,美國支援阿富汗聖戰者幫助擊退蘇聯,卻滋生了塔利班與“基地”組織。海灣戰爭勝利後,出現了本·拉登及9·11恐怖襲擊,隨後美國攻入阿富汗、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結果二十年後塔利班捲土重來,伊斯蘭國與伊朗扶持的什葉派民兵掌控著伊拉克的新格局。
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發時,西方曾一度欣喜若狂,幻想民主自由將在中東快速生根開花。現實卻很快打破了這些幻想:埃及的穆巴拉克下臺,迎來更嚴酷的軍政府;葉門政府垮臺後胡塞武裝掌權;利比亞卡扎菲倒臺後國家陷入混亂內戰;敘利亞至今血流不止。中東歷史一再證明:每當舊秩序崩塌,並不自動通往更好的新秩序,反而往往走入更深的黑暗與混亂。
今天以色列對伊朗的強力打擊,似乎短期內已經取得優勢。伊朗的核設施遭重創,代理人網路潰敗,軍事實力大幅削弱。以色列甚至有望短時間內確立地區霸權地位,伊朗看似失去了昔日的威懾力量。但正是在這種“勝利高光時刻”,真正的危險才開始醞釀。
歷史不會在“任務完成”的橫幅下停止前進。每一場表面的勝利,往往都孕育著下一輪的反撲。以色列越接近絕對勝利,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報復性反彈壓力就越大。屈辱、憤怒與復仇的情緒正不斷積蓄,而這樣的情緒往往比軍事實力更具顛覆性。歷史的報復從不缺乏動員群眾的動力。
伊朗與其代理武裝一度嘗試在正規軍方向擴充套件,建立了準國家化的軍政體系:黎巴嫩的真主黨與加沙的哈馬斯不僅有自己的軍隊,還承擔了大量地方治理事務,這曾被視為其政治與軍事實力的新象徵。但正是這種正規化的膨脹,讓它們在面對以色列技術優勢與精準打擊時暴露了自身的脆弱性。其實,伊朗與其代理人最初賴以立足的,恰恰是靈活機動、非對稱作戰的游擊戰法。如今被迫撤退後,他們很可能重新迴歸那些遊擊、秘密戰爭。
未來,不排除更多失去親人、陷入絕望的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人、伊朗人,以及其它地區的支持者,會再次訴諸綁架、劫機、人質危機與自殺式襲擊,只不過這些傳統戰法在新時代下將結合更致命、更隱蔽、更高科技的攻擊手段。曾經屬於以色列的資訊戰、網路攻擊、遠端爆破與精準斬首的戰術,未來可能反而被對手吸收、模仿、反向使用。這一趨勢的早期訊號已逐漸顯現。
歷史的演進往往不像政策制定者設想得那樣有條不紊。接下來的中東局勢,將更多被情感驅動的復仇邏輯與歷史冤屈所主導,而非冷靜理性的外交計劃主導。對於西方而言,他們或許再次將面臨自己無法掌控的局勢,漂泊在中東充滿變數的巨浪中。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