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當電子屏上的“延誤”字樣成為消費者唯一的維權證據,航空公司卻以“出港撤輪擋時間晚於計劃出港時間未超過15分鐘”為由拒絕退票;當平臺承諾的“接送機服務”變成一紙空文,酒店房型與描述嚴重不符時——這場由航空公司、線上旅遊平臺編織的“消費陷阱”,正在吞噬無數旅客的信任。極速財訊透過王妍的遭遇,揭開航空服務領域“規則模糊化”與“執行雙標化”的深層亂象。
來源|極速財訊
作者|DA
01
延誤認定“迷霧”:系統顯示延誤,航司拒不認賬
2025年3月12日16:30,北京大興機場國際貴賓休息室,王妍第N次核對手機螢幕上的航班動態——“HO1625航班狀態:延誤”。這本應是維權的依據,卻成了她與攜程及吉祥航空爭議的焦點。
王妍向極速財訊反映,她透過攜程購買的機票,遭遇了航班延誤和退票難題。航班原定16:35起飛,實際登機延遲至16:30,起飛更是拖到17:00。儘管系統顯示延誤,吉祥航空卻以“出港撤輪擋時間晚於計劃出港時間未超過15分鐘”為由拒絕承認,使得王妍無法無損退票。
這種矛盾在民航業內並不鮮見。多家廉價航空正利用撤輪檔時間與實際起飛時間,玩起了“時間差遊戲”。“鐵證如山的延誤,航空公司狡辯沒延誤,拒絕退費。如果我不截圖,根本就找不到資訊。關鍵是系統裡已經掛出了延誤。航司說正常。”王妍氣憤地向極速財訊闡明瞭這一點。

(受訪者供圖)
對於退票標準,攜程網給予極速財訊的回覆是:需聯絡航空公司核實,而吉祥航空則堅稱滑出時間是16:45,未超限。至於如何證明滑出時間,對方稱這是系統顯示,無法提供截圖。王妍對此表示質疑,若非延誤,為何系統顯示延誤?為何5點起飛不算延誤?
王妍的遭遇揭開另一個隱秘角落——航司與平臺在延誤認定上的模糊操作,系統顯示與實際執行的“時間差”成為推諉責任的工具。此次事件的矛盾點在於:一、資訊不對稱,航旅縱橫顯示17:00起飛,航司系統僅認可16:45滑出時間。二、證據困境:消費者需自行截圖留證,航司拒絕提供系統記錄。三、條款博弈:吉祥航空國際運輸條款規定“出港延誤超15分鐘可全退”,但執行存疑。
在民航業市場部從業8年、現如今在新疆四維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蘇建安告訴極速財訊:“撤輪檔時間和起飛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航班出港延誤’是指航班實際出港撤輪檔時間晚於計劃出港時間超過15分鐘的情況。因航班取消、延誤等情形,導致旅客退票的情形。客票全部未使用,退還全部票款及稅費,免收退票手續費。旅客在攜程購買機票,攜程有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責任。如果攜程核實旅客提交的非自願退票符合航空公司相關規定,需要按照相關規定為旅客辦理全退。如果不滿足非自願退票條件,對於旅客提出的投訴,也應當告知其具體原因。”
他建議,旅客聯絡航空公司或自行在航空公司官網、微信小程式開具延誤證明,提供航空公司開具的延誤證明可在原出票處辦理非自願退票。
02
平臺監管缺位:從“隱形條款”到點評霸權
“空中飛人”王妍坦言,現在大家很多時候面臨航班延誤的問題,但是最後航空公司糊弄過去了。為了規避使用者退票或改簽造成的損失,他們經常“玩貓膩”。等乘客上了飛機,航空公司再掛出延誤的指令,讓消費者無法出艙門退票。這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是行業問題。
王妍的投訴之路充滿坎坷,她向民航局和上海文旅局提交材料後杳無音訊。315消協稱僅能“協商”,坦言涉及企業“態度強勢”。吉祥航空與攜程均註冊於上海,且根據愛企查顯示,前者曾涉及多起訴訟案件,包括航空旅客運輸合同糾紛、侵權責任糾紛等。
極速財訊發現,在吉祥航空的貼吧內還有多位消費者的投訴內容。有消費者講述了自己的遭遇:“飛機起飛延誤一小時,給我的回覆是飛機滑行時間是按照正常時間走。飛機在跑道上滑行一個小時,退票扣除90%的手續費。



(來源:愛企查)
除航班問題外,王妍還投訴攜程平臺的酒店服務存在嚴重漏洞。例如,其預訂的酒店標註“含接送機”,實際卻無此服務;部分酒店房型與實際描述不符,如“雙人房”僅能單人入住。更令王妍不滿的是,已經消費了某酒店,但是攜程卻以“未入住”為由禁止使用者點評,導致平臺評價真實性存疑。
王妍認為,攜程作為平臺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利用平臺優勢,打資訊差坑了不少消費者。很多消費者對於海外酒店的政策瞭解不足,存在不少疑惑。攜程沒有對供應商進行嚴格的稽核,也沒有向消費者提供清晰的告知,這導致了許多不便和困擾。例如,在日本的一些酒店,兒童可能需要額外付費,而且入住時還會產生各種額外的稅費和費用,這些情況往往不為人所知,從而引發了諸多糾紛。
“核心就是航空公司耍流氓不承認,攜程尸位素餐,作為平臺毫無價值。有時候錢無所謂, 但就是咽不下這口氣,這種赤裸裸的剝削竟然發生在文明社會!”
王妍的遭遇並非個案。根據黑貓大資料中心與黑貓投訴平臺共同釋出的資料,2024年機場及航空公司領域的投訴總量逼近3.9萬宗,相比2023年,增幅達到了56.18%。這揭開OTA平臺三大頑疾:資訊過濾機制、投訴處理演變為“和稀泥”式調解、責任轉嫁模式、將“航司原因”作為免責擋箭牌、海外服務稽核形同虛設。
當“15分鐘延誤認定差”成為行業潛規則,當平臺展示頁面變成“免責宣告競技場”,受損的不僅是消費者權益,更是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破解困局需要:建立統一延誤認定標準。強化平臺先行賠付責任,推行投訴處理時限制度,完善跨境服務監管體系。唯有透過法律完善、監管升級與消費者覺醒的三重合力,才能遏制“割韭菜”亂象,重建市場信任。
(受訪者王妍為化名)

👇【 熱門影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