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最受歡迎的人格型別Top1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芒來小姐
你喜歡吃“耙耙柑”嗎?
比橙子更好剝,不會弄得滿手汁水;
比橘子的果肉更飽滿,口感清甜、老少皆宜;
比很多水果的熱量都低,而且沒什麼籽,吃起來很方便。
耙耙柑,在這個季節的水果市場上霸榜,榮登“最受人們喜愛水果”的第一名。
而前陣子,#耙耙柑型人格#也衝上了微博熱搜,成為“最受歡迎的人格”。
很多網友都表示:
“這不就是我嗎?內心真誠善良,卻不擅長表達情感。”
“時間久了,習慣了偽裝自己,我都忘記自己是這種人格了。”
仔細一想,其實很多人都是“耙耙柑型人格”,可能也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然而,在快節奏的內卷時代,我們忙著學習、考試,工作、晉升……一直在迎合大眾和社會的要求去生活,卻遺忘了自己原本簡單而純粹的內在。
今天,社長想和大家聊一聊耙耙柑型人格”,希望能幫助你找回缺失的人格魅力。
“耙耙柑型人格”,
為什麼如此有魅力?
看到有人發小紅書感嘆:
“耙耙柑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水果。“
“不費牙,不用洗,容易食用,氣味清新好聞。”
“心情低落時,最適合吃的水果就是耙耙柑……吃完你會發現,快樂易如反掌。”
一番話精準總結了“耙耙柑”的閃光點——正能量:為人很溫和,沒有尖銳的防禦機制、過載的負面情緒、嚴重的應激反應,而是默默傳達一股正面力量。
這種人格特質,被學者David canter等人提煉總結成“1個核心+3個維度”
1個核心:核心善意(core kindness)
核心善意是指一種輻射性的正向力量,而這種力量植根於價值觀。
“耙耙柑”們心中的價值體系,存在著“傳播善良”這麼一項。
比如,看到有人需要幫助,而自己能幫,就會覺得“這種情況任何人都願意幫一把”。
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把善意一傳十、十傳百地播種出去。
比如“梅大高速塌方”事件,就湧現了幾位不顧自身危險、盡全力救下他人的好心人。正因為TA們的善意,才讓更多的家庭倖免於難。
3個維度:
1、良性寬容,可以原諒曾經傷害自己的人。
當然,這種原諒不是“聖母心”。而是該反擊時一定會反擊,該捍衛底線時一定會捍衛。
這指的是一種“翻篇”的能力:不沉溺於被傷害的痛苦,不陷入一遍遍的反芻中。
比如,白天被人罵了一句,憤怒的情緒能在短時間內釋放,不會直到夜裡還因此失眠。
之後想起這事也不會“越想越氣”,而是覺得:與其煩惱這些破事,不如吃頓好的開心一下。
“耙耙柑”們不一定沒脾氣,但一定不會自找煩惱。
TA們選擇用寬容的心態,去過一種不擰巴、不內耗的人生。
2、移情響應,將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
一次心理學讀書會上,小A分享了自己多年前被霸凌的經歷。
很多人聽完後激動地表示:
“你當下應該狠狠反擊回去”;
“那個霸凌者太惡毒了”;
“學校呢?老師呢?你怎麼不求助呀?”
小A聽著這些話,沉默不語,不知該如何回應。
直到領讀人,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說了這樣一句話:
“10年了,你還記得這麼清楚,這件事發生時,肯定讓你非常痛苦。”
小A聽到這句話,眼眶瞬間溼潤了:
對,你說得沒錯。”
大家的反應,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而這位領讀人的反應,卻是換位思考,真正感同身受地站在了當事人的角度。
這就是“移情響應”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感受,讓兩份相似的感受碰撞到一起,建立起深度連線。
3、原則性主動,能夠理性地堅守自身原則。
你是一個心懷善意的人,願意為老人讓座,但如果有人強行要你讓座呢?
“耙耙柑”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
違背自身原則的善意,會延伸成無限的討好行為,不停攻擊、傷害自己。
認識並貫徹“1個核心+3個維度”,才是合格的“耙耙柑型人格”。
耙耙柑”再好,
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
比起“老好人”“軟柿子”,“耙耙柑”們選擇了一種更高階的活法。
它代表了這一類人:
被朋友的一句話中傷,但不跟朋友較真,而是告訴自己:
“開心就聊,不開心回頭再聊,何必計較太多。”
跋山涉水抵達旅行目的地,卻發現定位錯了,馬上調整心情:
“正好可以多看看這個城市的風景,也算因禍得福。”
花了一小時精心打扮,卻被戀人評價“還是之前好看”,會自我開解:
“他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反正我挺喜歡的。”
你發現了嗎?“耙耙柑”們的正向力量,讓TA們在關係裡有一個優點:“親社會性”比較強
社交態度真誠而簡單,不容易在人際關係裡內耗,也不會輕易發起衝突。
這種具有利他屬性的親和力,卻不一定總是受到別人的青睞。
研究發現:利他的善行有時會遭到他人的不滿和攻擊。
比如,小C過生日,有一位“耙耙柑型”的朋友送了一份非常用心的禮物,襯得其他朋友送的禮物很敷衍,其他人就容易感到不滿:
“你這麼做,襯得我很不會做人,故意的吧?”
日本神戶大學做過一項實驗:兩類人,一類把自己的獎金全部分給別人,一類把獎金和別人平分,後者更受歡迎。
實驗結果證明:奉獻自己的全部利益,別人不一定會領情,因為人們更願意和平分利益、互惠互利的人做朋友。
這裡面藏著一個道理:過於慷慨,可能會打破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在無形中給到別人壓力:“你這麼做,顯得你很善良,如果大家都跟你學,我是不是也得這麼做?可我不想。”
儘管,“耙耙柑”們的善良,能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感,但過度善良不一定可取。
如果我們向內探索“耙耙柑”們內在善意的根源,也會探索到一些分歧:
這份善意是偽裝,還是喜好?
比如,有人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喜歡,儘量讓自己看起來善良、真誠,可內心深處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
這種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善意”,就是一種偽裝。
偽裝出來的善意能滿足人的自戀,卻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感,還很容易讓人感到內耗、自我厭惡。
另一種情況,有人真心喜歡為別人著想,把“善良”當成是一種個人喜好。
TA們有著深入價值觀的核心善意,內心的光明面大於黑暗面,心理陰暗幾乎跟TA們無緣,所以有時TA們會不太能理解其他人內在陰暗的想法,會因此變得有點執拗。
但“耙耙柑”們善於自我肯定,發自肺腑地熱愛善良的自己,也接納別人做真實的自己。
因此,TA們做善事、照顧別人時總是感到很快樂,而這份快樂也會感染更多人,讓善意以快樂、積極的方式被輻射出去。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很好地詮釋了TA們的這種人格特質。
“耙耙柑”們,
該如何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好了,現在你知道自己是一顆可愛的“耙耙柑”了。
或許你還會疑惑:
“聽起來做顆耙耙柑挺不錯的,但為什麼我的生活還是有很多煩惱和壓力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性格可能跟當下的生存環境並不匹配,需要“修剪”和調整自己的“枝丫”來適應環境。
一個方法是:探索自利角度
“耙耙柑”們的優勢在於簡單善良,心理包袱較輕,可以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滿足自己。
比如,在充滿利益糾葛的社交環境裡,我們也不能完全真情流露,像“傻白甜”一樣盲信他人。
而是要從自己所處的環境出發,探索一個能好好適應環境、不讓自己被淘汰,同時也不違背自己價值觀的生存方式。
比如,大家都在給客戶送禮,雖然自己不想送,但也會覺得:
“這種人際關係模式存在挺久了,那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最好別輕易違背規矩,說不定會受到大家的排擠,或者給業績帶來影響。”
或者,大家都在拉幫結派,自己不想站隊,就這樣思考:
“如何在不違背心願的基礎上,適應現在這種工作環境呢?比如開會時婉轉表達自己中立的立場,平時做事獨立一點,少捲入別人的複雜關係……”
一個角度不行,就從多個角度來探索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這樣的探索看起來費神,卻有利於我們發展更好的自我。
還有一個方法:主動爭取利他
對事情施加正向影響,透過互惠互利,讓重要的人、身邊的人越來越好。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耙耙柑”們的一些利他行為,其實是被動發生的,比如別人請你幫忙。
因為不知道別人的動機是壞是好,被動利他容易造成三個誤區:
第一,因為想法簡單,遭到利用,無法爭取到想要的結果;
第二,因為付出太多,感到內耗,拒絕他人又會落下罵名;
第三,心裡有想法,但因為不好意思說出口,錯過表達機會。
而改善調整的方法,就是主動做一些利他行為,比如:
看到有人遇到困難,想幫忙,就主動說:“如果你需要幫助就告訴我,能力範圍內我一定幫。”
別擔心給自己添麻煩,也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真正發自內心的善意,才是最真實的。
主動爭取利他,可以形成一種“樂善好施”的處世態度,無論你有沒有幫到別人,都會讓人感到你親切、溫暖的善意。

寫在最後


耙耙柑,是一種已經成熟的果實。
“耙耙柑型人格”卻不是結果,而是一種成長階段。
無論性格外向還是內向、溫和還是高冷,我們都需要透過做一顆“耙耙柑”,來學會如何表達善意。
對自己好,對他人也好。
擴充套件善意輻射的範圍,擁有充滿正向力量傳遞的關係圈。
生活如果能經營成這樣,很多壓力和煩惱自然會自動消失。
我們也會從一顆果實,活成一整片森林,既能為自己遮風擋雨,也能為整個世界帶去繁榮。

順水推舟,一日千里;保持善良且真誠,勇敢地向前走吧。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安利時刻

【2025社沒共讀會】基本上籌備完備,

將在本週跟大家見面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參與2025年共讀主題和書單建議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芒來小姐
來源:壹心理
編輯:KK
我知道你也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