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立足長遠的耐心資本。”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強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部分海歸學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履職。圍繞民生關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問題,海歸代表委員們四處走訪,足跡遍佈高校、企業和科研一線。今年,海歸代表委員關注了哪些話題,發出了哪些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歐美同學會理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這無疑是非常積極有力的財政政策。”全國人大代表、歐美同學會理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今年兩會的主要關注點還是在創投市場。他建議要培育立足長遠的耐心資本,考慮針對相關投資基金設定“累退稅”——投資時間越長,稅率越低,以此鼓勵堅持長期主義、深耕價值投資,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此外,“耐心”應當體現在投資的週期比較長,伴隨企業發展壯大。我國目前很多風險投資基金的存續期比較短,就只能去投那些商業模式比較清晰、技術比較成熟的企業。因此,田軒建議推動形成“長錢長投”的環境,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它們較少受到短期訊息或情緒波動的影響,會更多去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底層資產的質量,響應中央要求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
“青年人才作為國家戰略力量,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和激發創新活力的生力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認為,推動北京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可以從發揮優勢、盤活存量和做優增量三方面培育城市活力,保障青年人才“留下來”“發展好”。構建青年集聚的“強磁場”,政策創新是青年“有發展”的基礎。吳晨提出,北京要發揮優勢,以制度創新提升“軟”環境。要加強創新創業支援政策的靈活度和適配性。要營造“容錯”環境,為初創企業創造成長動力。還要塑造多元開放、國際化的首都人文精神,持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推動各類國際交往場所軟硬體配套建設。同時,北京還要堅定不移堅持國際交流,擴大、加強與歐洲、亞洲國家的交流互動。支援創新主體“引進來”與“走出去”,鼓勵創新企業的海外佈局;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綠色通道”,包括智慧財產權、國際科技合作專案申報等方面的支援。對於國內外高新技術行業會議交流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補貼。集中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類海外科技園區,精準提供語言支援、資質申請審批、國內外政策解讀等服務,推動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亟須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暢通成果轉化通道。”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黃震表示,“我透過調研發現,在人才評價、專案評審、機構評估的傳統模式影響下,目前高校院所仍存在‘重基礎,輕應用’現象,應用研究不重視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在人才評價上以‘高水平論文’為標準,聚焦成果轉化與應用的工程開發仍處於弱勢地位。”黃震說。他認為,構建分類人才評價機制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對於基礎研究成果,建議以高水平論文發表等為評價標準,將應用研究評價由以論文為導向轉向以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導向,將科研人員創業企業、資本融入、吸納就業、技術轉讓、稅收繳納、產值貢獻等顯性社會貢獻納入人才評價體系。同時,最佳化科研人員創業活動的人才流動機制,切實開啟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流動的“旋轉門”,落實高校院所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校歐美同學會會長王長平
如何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校歐美同學會會長王長平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也是他多年來孜孜不倦探索與追求的志業。從16歲開始深度接觸數學到成為該領域的頂尖學者,王長平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不能讓那些具有潛力的‘好苗子’被埋沒,而要用優秀的教育資源來培養他們。”王長平呼籲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此前,王長平與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謝資清聯名提交了關於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提案。“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相當於為未來的發展種下‘種子’,是塑造國家科技戰略人才隊伍的基礎工程。”王長平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陝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陝西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袁京連
“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著整個世界,市場前景廣闊。”全國政協委員、陝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陝西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袁京連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尚無一部人工智慧方面的專門立法,立法滯後於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需求。此外,缺乏符合產業發展現狀的人工智慧總體發展規劃,難以系統推動人工智慧應用持續良性發展。2023年,我國出臺《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明確了訓練資料處理活動和資料標註等要求。但該辦法僅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無法全面涵蓋人工智慧領域的各類問題和應用場景。對此,袁京連建議,根據人工智慧快速迭代的發展現狀,適時制定《人工智慧法》,釐清人工智慧邊界,對該領域涉及的法律問題作出全面規定。“透過立法,一方面保護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另一方面以法律約束規範其持續健康發展,確保人工智慧在法律框架下合理使用。”袁京連說。
人工智慧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方守恩提出,要推動校企合作,加強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以縮短學生學習年限,支援青年人才在30歲到40歲黃金期產出成果。方守恩也在此次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對人工智慧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建議。他提出要完善分層分類人才培養體系。統籌人工智慧人才分層分類培養,建議教育部門委託相關高校和領軍企業成立人工智慧教學指導委員會,就人工智慧本體、場景應用、系統整合、人工智慧治理等領域,面向基礎研究層、技術層、應用層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導完善培養方案。
來源 :《留學生》雜誌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