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些國際學校,悄悄有了大動作

進入2025年後,上海的國際教育領域正迎來新一輪變革浪潮。
者:祝無雙。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一、校區擴張,多點開花
從去年開始,平和雙語、世外、上中國際、WLSA和聖華紫竹雙語等學校都宣佈了要在上海落地新校區,並將以嶄新的校區迎接新的生源。

包玉剛學校則是踏上“出海”之路,直接宣佈要在香港開設分校。(相關閱讀:上海包玉剛學校官宣香港分校, 將於2027年開學。)
不難看出,上海這些頭部的國際學校正在透過擴建提升品牌競爭力,整合優質資源應對教育需求多元化。比如平和、世外等集團則是透過新校區實現課程擴
容。
而借新校區的落地,嘉定、奉賢、臨港等非傳統教育強區引入了名校分校。這其實在悄悄改變上海的教育地圖。以前家長想送孩子讀好學校,只能往市中心擠,現在周邊區域也有了選擇。
學校跟著城市發展的腳步走,既方便了住在郊區的家庭,也帶動了這些地方的吸引力——畢竟有了好學校,年輕家庭才更願意搬過去住,周邊商業配套也會跟著發展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擴招,入學門檻不降反升,例如世外小學國際部就取消了搖號,並提高了外籍身份要求。這說明學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反而更看重質量把控。

說到底,這種既擴建又提門檻的做法,反映了國際教育市場的成熟。學校不再單純追求學生數量,而是要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守住教學質量。就像連鎖餐廳開分店,既要讓更多顧客吃到,又要保證每家店的口味不變,這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
二、課程改革:
本土和國際的融合
A-level龍頭學校領科雙語今年正式官宣開辦國內高中部,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為核心,融合校本選修課,並允許學生與國際課程班共享音樂、美術等資源。首屆計劃招收35人,需透過中考後報考。(相關閱讀:重磅!領科雙語國內高中部正式開辦!
另一所學校諾達雙語學校建校9年多來首次開設融合班,和國際班共處同一校區。自此小學會分為融合班和國際班兩種班型。
融合班將以中文作為母語的課程體系,英文作為一門學科出現。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會按照國家教材進行,更對標和強化國內課程標準和要求。

這樣的改變其實反映的還是當前教育環境的變化和家長需求的多樣化。
一方面,近年來政策對國際化教育的管理更加嚴格,部分學校為了符合規定,不得不調整課程設定,增加國內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許多家長既希望孩子接觸國際化教育,又擔心未來留學的不確定性,因此更傾向於選擇“兩條腿走路”的模式,讓孩子同時保留國內升學和出國留學的機會。
這種調整對學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從好處看,融合班能讓學生更靈活地選擇方向,減少單一教育路徑的風險,同時結合國內紮實的基礎教育和國際化的思維訓練,可能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
問題也隨之而來:國內課程和國際課程的學習目標和方式差異較大,硬性結合可能導致學生壓力增加,甚至學得不深不透。學校需要同時兼顧兩種教學模式,師資和資源分配可能捉襟見肘,反而影響教學質量。
此外,政策風向的變動也讓這類班級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對於家長而言,這種模式提供了更多選擇,但也要警惕課程是否真正融合,還是簡單拼湊。對於學校來說,不能只看重招生便利,更要踏實做好課程設計,避免形式大於內容。
長遠來看,這種嘗試或許能推動教育創新,但若缺乏科學規劃和資源支援,也可能變成應對政策的臨時方案。教育的核心終究是培養人,無論是哪種模式,關鍵要看能否真正幫助學生成長,而不是在形式上的“中西結合”中迷失方向。
三、從單一課程到多元課程
在課程設定方面,上海的國際學校也在尋求多元化。
隨著耀中耀華宣佈上海耀中部分校區增設HKDSE課程,上海耀中成為滬上首個開設HKDSE課程的外籍學校。DSE課程也再次進入廣大家庭的眼中。(相關閱讀:深圳某DSE學校爆雷, 香港課程在上海還好嗎?
新虹橋中學與加拿大威廉學院合作舉辦OSSD高中國際課程班。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上又引進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教育資源和體系。
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從單一的國際課程到給學生提供多種課程選擇,本質上是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提升競爭力。
隨著留學方向的多樣化,不同家庭對課程的選擇偏好越來越明顯——比如瞄準美國大學的學生可能傾向AP課程,主攻英國方向的可能選擇A-Level,而重視全面發展的家庭則青睞IB體系。
學校增加課程種類,既能吸引更廣泛的生源,也能透過“多選項”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避免因課程單一而流失潛在客戶。這種變化對家長和學生算是個利好,畢竟選擇多了,更容易找到匹配自身目標的課程;同時,課程多元化也能倒逼學校最佳化師資和教學方式,比如引入更多外教或創新課堂模式,客觀上可能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學校如果盲目擴張課程種類,可能攤薄資源,導致每個課程都缺乏深度,教師團隊疲於應付不同體系的教學要求,反而讓學生學得“雜而不精”。此外,課程過多也可能讓家長陷入選擇困難,若缺乏專業指導,容易跟風選擇,忽略孩子實際特點。
這種趨勢可能促使國際高中走向細分市場,有的學校靠“大而全”的課程選單立足,有的則專注打磨某一課程形成特色。
但無論怎麼變,核心還是要看學校能否在擴增課程的同時守住教育質量,而不是把“多課程”當成招生噱頭。畢竟,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課程名目有多少,而在於學生是否真正獲得適合自身成長的學習體驗。
四、
從擴建增設校區,再到新增課程,這場以"提質增量"為核心的轉型,背後反映出上海的國際學校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正在主動調整步伐,試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過去幾年,家長對國際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有人希望孩子從小接受雙語培養,有人看重出國留學的“跳板”功能,也有人只是想在傳統應試之外多一個選擇。這種多元化的期待,倒逼學校不得不改變“一招鮮”的模式,開始拓寬自己的服務範圍。
擴建校區是為了容納更多學生,降低學位緊張的壓力,同時也透過不同校區的定位差異來吸引不同需求的家庭;新增課程則是為了覆蓋更廣的留學方向,比如同時開設英美兩種主流課程體系,或者加入小眾的體育、藝術特長專案,讓家長覺得“總有一款適合孩子”。
這種“擴地盤、加選單”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學校在“增量”,實際上也暗含了“提質”的意圖——更多校區意味著更精細化的管理,更多課程需要配備更專業的師資,這些改變客觀上可能推動學校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轉型的路上並非沒有隱患,比如快速擴張可能導致資源分散,教師團隊被多個校區“拆解”使用,反而削弱教學質量。課程種類過多也可能讓學校陷入“貪多嚼不爛”的困境,尤其是一些冷門課程,如果缺乏成熟的師資和配套資源,很容易變成“擺設”,最終吃虧的還是學生。
此外,家長在面對五花八門的課程和校區時,也可能陷入選擇焦慮,如果學校沒有清晰的指導,反而會讓家庭在跟風盲選中迷失方向。
不過,這種轉型總體上仍是上海國際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當學校從單一模式轉向多元服務,本質上是在探索如何更靈活地匹配社會需求,而不是守著老本坐等淘汰。
未來的國際教育市場可能會進一步細分,有的學校靠“大品牌”吸引廣泛人群,有的則專注小眾領域打造特色品牌。但無論怎麼變,核心都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擴建校區不是圈地賺錢,新增課程不能變成營銷噱頭,一切改變的前提是真正幫學生找到適合的成長路徑。
說到底,這場轉型成功與否,看的不是校舍面積或課程數量,而是學生和家長在體驗後是否真心覺得“選對了地方”。

*以上新聞圖片均來自各學校官方平臺。
掃碼加入「藍橡樹升學擇校群」
掌握國際擇校圈的內幕和八卦
擇校不踩坑
更多探校文章,看這裡: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