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交朋友、找物件,最靠譜的辦法可能是聞體味!

最近,我們在後臺收到了一則留言:
“KY君好!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味道」,就不自覺地想跟 ta 親近。我說的味道就是獨屬於 ta 身上的那種體香味!(有點羞恥hhhh)
而且而且!我還發現,不管是交朋友還是處物件,這個人會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其實都受到了「氣味」的影響。甚至每當我想起他們,也會不自覺的想起某種跟ta關聯的特殊味道。
想問問我這種情況正常不?有沒有什麼心理學的說法啊

圖片來源:soogif.com
其實啊,我們想和這位讀者說:你絕不是一個人!在社交中,聞氣味,的的確確是一種特別但卻十分重要的方式!
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吧~
相較於「看臉」,透過「氣味」交友成功率更高
小貓和同類打招呼的方式是碰碰對方的鼻子、交換彼此的味道。雖然人類不用行類似的「蹭鼻禮」,但事實上我們的社交也依靠著嗅覺。
Ravreby等人的研究發現,我們更容易被「自然氣味」(Natural odor)相似的人所「一鍵吸引」,也更有可能和ta們成為朋友[1]
「自然氣味」指的是我們腋窩下的味道,沒有外源性香料、除臭劑、飲食之類的影響,也就是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體味」。(所謂的「男人味/女人味」也是它🙈)
圖片來源:soogif.com
研究人員招募了非浪漫的同性朋友組合,並採集了ta們的「自然氣味」。結果發現,用電子氣味探測器的客觀評價,以及聞香師的主觀評價,都表明:朋友之間的氣味,比隨機配對的組合之間的氣味更相似。
然後,研究人員又招募了一些陌生人,用電子氣味探測器來捕捉ta們身上的氣味。最後,把ta們隨機匹配成兩兩一組,讓ta們與另外一個人互動。結果發現,聞起來更相似的兩個人會產生更積極的互動。
換句話說,「自然氣味」可以用來預測我們會和誰建立友誼。並且,聞起來相似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會更舒服。「臭味相投」這句話還真的不是空穴來風。
但是,相信很少有人會在日常互動中去聞對方的腋下

。考慮到常規的社會準則,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在社交距離內收集對方的氣味線索。

這個時候我們聞到的是「社交氣味」(Diplomatic odor),它包含了我們的日常香水、衛生用品等的氣味,當然其中也有「自然氣味」,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氣味產物。
圖片來源:soogif.com
那「社交氣味」能不能幫助我們判斷是否能和某個人成為朋友呢?答案是:能的!
Gaby等人的研究指出,「社交氣味」能夠讓我們在人群中挑選出潛在的朋友,相處愉快的話,我們會對對方的氣味更有好感[2]
研究過程中,陌生的女性參與者們,看了看其他參與者的肖像照片,並聞了聞事先採集好的「社交氣味」,隨後評估了這些人的「友誼潛力」,即成為自己朋友的潛力。然後,她們進行了四分鐘的現場互動,再次被要求根據氣味評估「友情潛力」。
結果發現,她們互動前對氣味的偏好,就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能否在接下來的互動中和對方成為朋友,氣味預測的成功率甚至高過看臉21%。不是「一見如故」,而是「一聞如故」!
為什麼氣味如此重要,
它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氣味能引導我們交朋友?因為性格相合成為朋友挺合理的,但"你的腋臭讓我想和你交朋友",這種理由聽起來多少有點惡趣味了…
首先,「自然氣味」其實攜帶了大量的生物資訊,包括個體的身體狀態和情緒水平,我們可以透過氣味判斷對方是否處於生理期、是否攜帶疾病,甚至對方是否存在生命跡象。
還有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聞到同類的攻擊性、恐懼和抑鬱等等[1]
相比於那些身體處於疾病狀態、性格具有攻擊性的人而言,與那些健康友善的人成為朋友,似乎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自然氣味」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和我們氣味相似的同類,這些同類往往會和我們擁有相似的大腦活動模式[3],擁有類似的MHC基因,是我們的「自己人」。這些人更不容易傷害到我們、和ta們呆在一起也更安全。
圖片來源:《暮光之城》
而「社交氣味」對社交的影響主要來源於社會文化方面。
一些特定的「社交氣味」往往是「啟發式」(Heuristic)的,能幫助我們快速評估一個人是潛在的朋友還是敵人、ta是否值得被我們所信任,以及ta的社會形象是怎樣的。
比如,如果一個人身上散發著強烈的酒精氣味時,我們下意識地會規避在此時與對方交朋友,因為酒精意味著對方的衝動控制能力下降、可能對我們做出不利舉動。
再比如,如果一個人身上散發著化妝品和高階香水的氣味時,我們會覺得對方具有一定的品味和社會地位,更值得被我們信任、也會更有和想對方交朋友的想法。
圖片來源:《汗皂夾香》
也有一些時候,是對方身上的「社交氣味」讓我們聯想到了一些熟悉的、帶有情緒的場景,從而影響到了我們是否想和對方成為朋友,這也就是著名的「普魯斯特效應」[4]
假設你的媽媽一直用某個牌子的洗衣粉給你洗衣服,穿上這些衣服讓你感受家的溫暖和媽媽的愛意時,你也自然而然會被身上有這種味道的人吸引,不由自主想要靠近對方、期待ta們會給予你一份熟悉的關懷。
就這樣,「自然氣味」和「社交氣味」一起幫助我們判斷出哪些人在生理上、以及過往經驗上會更適合做我們的朋友、更容易給我們帶來好處而非傷害。
我們對一個人氣味的評價
會被實際相處的情況所影響
必須要澄清的一點是,氣味對我們的社交也不是一錘定音的!相反,它還受到社交本身的影響。
Gaby等人的研究表明,隨著我們與他人實際地產生互動,會獲得更多的有關對方的資訊,嗅覺與友誼之間的關聯也會更新迭代,以反映與特定物件的社互動動質量[2]
這種變化,與對方讓我們體驗到的互動的情感結果有關,如果互動是積極的,這個人的體味會增加其獎勵價值,如果互動是消極的,則獲得厭惡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一開始覺得某人身上很好聞、想靠近ta,但交往之後發現對方和自己想象地完全不一樣(負面意義上的),比如對方言行非常地冒犯、讓我們頻繁感到不悅,那我們就會對ta的味道逐漸下頭。
反之,如果對方表現得和我們很合拍、讓我們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暢快感覺時,那ta的味道也會被賦予「美顏濾鏡」,變得越來越好聞。
圖片來源:《青木瓜之味》
最終,對他人體味的態度,增加了我們的社交直覺、方便做出一系列關於社會動態的判斷,包括是否要繼續投資於一段關係的決定[2]
想必,看到這裡,你也差不多瞭解了氣味在我們社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了吧!下次出去面基的時候,也記得在「氣味」上稍下功夫,如沐春風的味道誰不愛呢?~
今日互動
你有因氣味而與人「建交」的經歷嗎?
來評論區聊聊
References:
[1] Ravreby, I., Snitz, K., & Sobel, N. (2022). There is chemistry in social chemistry. Science advances, 8(25), eabn0154.
[2] Gaby, J. M., Gunaydin, G., & Zayas, V. (2025). The interactive role of odor associations in friendship preferences. Scientific Reports, 15(1), 11228.
[3] Lundström, J. N., Boyle, J. A., Zatorre, R. J., & Jones-Gotman, M. (2008). Functional neuronal processing of body odors differs from that of similar common odors. Cerebral Cortex, 18(6), 1466-1474.
[4] Chu, S., & Downes, J. J. (2000). Odour-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Proustian phenomena. Chemical senses, 25(1), 111-116.
本文關鍵詞:友情、社交氣味、社交直覺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淼淼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好味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