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黃仔 | 撰稿: 瑞雪 | 責編: 木頭羊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接吻是人類表達愛意的方式之一,在嘴唇柔軟的觸感間,雙方交換著彼此的味道,創造親密無間的一瞬。
在我們既有的印象裡,接吻是讓人小鹿亂撞、臉紅心跳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卻理解不了它的浪漫,ta們覺得接吻很噁心。
▲圖片來源:讀者留言
覆在自己唇上的另一瓣嘴唇像吸盤,伸進口腔的舌頭像噁心的章魚觸手,更別提糟糕的口氣、留在齒縫裡的食物殘渣、混在一起的口水……光是想象就已經令人生理不適。
但這似乎與接吻被賦予的浪漫幻想背道而馳,於是不少人會產生自我懷疑:覺得接吻噁心,正常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接吻為何甜蜜又噁心。

噁心感從何而來?
隨便動動腦瓜,就可以輕易想出令我們感覺噁心的東西,比如血肉模糊的殘肢、下水道的味道、嘔吐物、蟑螂和老鼠。
親吻似乎與這些東西大相徑庭,但它的確會讓一部分人感到噁心,這是否意味著接吻與其他東西之間有某種相似?
這就不得不說到令我們感到噁心的機制。
早在19世紀60年代,查爾斯·達爾文就提出人類會感覺噁心與進化有關,令人難受的生理反應其實是在自我保護。
對變質食物感到噁心的人類祖先沒有吃下這些食物,從而活了下來,將自己的基因繼續傳遞,而不敏感的人類祖先則因感染寄生蟲和疾病死去。

▲圖片來源:giphy
後來的研究證明了達爾文基本正確,噁心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本能,能夠幫助我們遠離感染和疾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研究發現,受試者對噁心的敏感程度越高,ta接觸到的病毒和細菌感染就越少。
研究者們還進一步確定了容易引發噁心感的事物型別。這篇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刊上,調查了2500多人,讓ta們評估被列出的75種潛在噁心場景,給出從「無噁心」到「極度噁心」中的答案。
結果顯示了6種常見的引發噁心的型別:
-
非典型外觀,比如面部毀容、截肢;
-
病變或可見的感染跡象;
-
性行為(性交易、濫交);
-
不衛生的東西,比如鼻涕、糞便,骯髒的房間;
-
動物和害蟲,比如蟑螂、老鼠;
-
腐爛的食物。
每一種型別都能對健康造成威脅,並且幾乎都是人類在漫長曆史中曾經歷過的。
食用腐爛的食物導致過霍亂等疾病,不衛生可能傳播麻風病,濫交帶來了梅毒,與開放傷口接觸可能傳播瘟疫。
研究還發現了噁心感上的性別差異:對於相同的噁心場景,女性感覺噁心的程度比男性更強烈。
女性認為最噁心的類別之一是危險、混亂的性行為,這是女性本能地對於性傳播疾病的排斥,由於生理構造,她們更容易感染性傳播疾病。
由此可見,噁心感就像一個訊號,讓我們避開有害健康的事物和行為,從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但有時候,激起我們噁心的東西不一定是真正對健康有害的東西,它只需要滿足接觸和相似的原則。
心理學家保羅•羅津(Paul Rozin)做過兩個實驗,把經過滅菌的蟑螂放進果汁裡,以及製作長得像狗糞便的軟糖,結果當然是沒有人願意食用它們,儘管它們乾淨無害。
除了生物本能,噁心感還受到文化影響,最終因人而異。對食物感覺的差異可以很好體現文化影響,比如西方人覺得最噁心的食物是皮蛋,我們卻很愛吃。
總之,噁心感的來源和我們會對哪些事物產生噁心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受生物本能和文化聯想的影響。

▲圖片來源:giphy
而我們會對接吻感到噁心,或許是因為我們本能地害怕細菌和感染,而接吻其實是一件有點「髒」的事情。

你有接吻恐懼嗎?
研究發現,平均每次十秒的接吻,就有大約8000萬個口腔細菌進行了交換。聽上去是不是已經有點不衛生了?
有一種病叫做「接吻病」,它的學名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病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疲勞、咽痛、發熱、扁桃體腫大、頭痛等。接吻病由EB病毒引發,而EB病毒就主要透過唾液傳播。接吻、與感染者共用餐具和水杯等,都可能造成感染。
除此之外,接吻還可能傳播口腔疾病。如果接吻的一方此時患有口腔疾病,比如牙周炎、牙齦炎等,就容易透過接吻傳給對方。
接吻還可能傳播口唇皰疹,表現為嘴唇及周圍出現的成片小水皰,一般2~3個星期內會癒合。
如果一方有呼吸道疾病,此時也不適合接吻。流感病毒、肺炎和肺結核都可以透過親吻傳播給他人。
接吻還有一定的風險會傳染幽門螺桿菌,但對成年人來說機率較小,幼童才是易感人群,注意不要親吻免疫力低的嬰幼兒。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也開始抗拒接吻了?不用太擔心,只要注意健康情況和口腔衛生,就能避免很多問題。

▲圖片來源:giphy
人們抗拒接吻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原因。
-
害怕親密接觸。一些人可能本身就不喜歡親密接觸,這是性格使然。不僅是接吻,就連緊緊地擁抱對ta們來說也十分困難。一些人可能可以接受擁抱,但接吻就顯得親密過頭了。
-
糟糕的過往經歷。如果一個人的前幾次接吻經歷都很糟糕,對方很粗暴,讓人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很不適,甚至可能是非自願的吻,那麼ta可能會對接吻本身產生恐懼,因為接吻留給ta的印象是不美好的。
-
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對接吻的恐懼可能源於對親密關係的深層次擔憂,因為親密意味著要暴露自己的脆弱,給別人展示自己的軟肋,意味著可能被傷害。這種恐懼還可能源於對拒絕的恐懼,人們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令對方失望和厭惡。於是,ta們透過避免接吻來避免被拒絕、評判和傷害。
-
現實因素和關係變化。有時候,不喜歡跟對方接吻背後也可能是一些簡單的原因,比如對方不愛刷牙,有口氣,讓人下不去嘴;或是對對方已經沒有感情,甚至開始厭惡,接吻也就自然變得噁心了。
從微觀視角看,接吻是挺「噁心」的,細菌和體液混合交換,黏糊糊、溼答答的。
但人類對接吻的熱衷卻沒有絲毫削減,看到愛人的臉時人們仍會情不自禁地吻上去。接吻有噁心但讓人沉醉其中的魔力。

▲圖片來源:giphy

「噁心」卻仍讓人喜愛的接吻
讓我們忍不住貼近對方的臉,吻上對方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氣味。
唾液中充滿了荷爾蒙和其他化學信使,接吻時它們頻繁交換著,傳遞給我們對方的資訊,比如飲食、疾病、情緒等等。
氣味傳達了我們與可能的未來伴侶基因相容性的資訊。已有研究表明,對於女性來說,遺傳物質與自己不同的男性的氣味更有吸引力。
因此有一種說法是,想知道對方是不是對的人,接個吻就好了。也有女生和對方接了吻之後大失所望,感覺和想象不符。
在2007年一項蓋洛普調查中,66%的女性和59%的男性說ta們和好感物件接吻後對ta的興趣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初吻有時被稱為「死亡之吻」。
但如果是對的人,接吻可能讓我們上癮。人的嘴唇有著最薄的皮膚,是神經元密度最大的部位之一。兩片嘴唇觸碰時,眾多神經元會向大腦傳遞資訊,引發強烈的愉快和身體反應。
研究表明,接吻還能增加體內多巴胺和催產素水平,並降低皮質醇水平,讓人壓力感減輕,感到幸福和嚮往親密關係。

▲圖片來源:giphy
既憧憬這份親吻的愉悅和甜蜜,又擔心遇上不舒服的體驗,不如看看以下接吻tips,它或許能幫你擁有完美的吻。

如何更好地接吻?
-
保持口腔衛生
即使吻技再高超,口腔有異物和味道都會讓人倒胃口。
長期來說應該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排除牙結石、牙周病、齲齒、炎症等帶來的異味;日常生活中要勤刷牙,飯後漱口,可以使用水牙線等工具清理口腔。這不僅能讓口氣清新,還可以預防口腔疾病,畢竟看牙可是又貴又遭罪啊……
除了這種長期的必備工作,還可以在臨接吻前使用口腔清新劑,或是吃一顆糖,來改變口腔的味道,讓接吻變得更豐富甜蜜。
-
保持嘴唇柔軟水潤
乾燥起皮的嘴唇當然沒有水潤的嘴唇親起來舒服啦。建議大家可以拉著物件一起平時多喝水,多塗潤唇膏,保持唇部的柔軟狀態。尤其是在乾燥的秋冬季節,保持唇部的良好狀態也是在維護唇部健康哦。

▲圖片來源:giphy
-
營造氛圍
什麼是適合接吻的氛圍,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對浪漫的獨特理解。重要的是那是雙方都喜歡的、想要接吻的時機。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刻意營造,相處過程中那個時刻會自然到來。如果想要體驗變得更完美一些,不如從對方喜歡的事物入手,營造充滿愛意和浪漫的場景吧。
-
學習接吻技巧
接吻看似只是兩瓣嘴唇貼在一起,其實其中大有學問!分為輕吻、舔吻、咬吻、滑動吻和舌吻5種類型。它們具體是什麼以及技巧要點,我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為大家羅列過了,可以點選《接吻實操指南(男女必看)》檢視~

如果看完科普仍然覺得接吻噁心,那不接吻也沒有關係,表達愛意的方式有很多。
實際上,接吻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普遍。一項對全球168種人類文化進行的接吻偏好研究發現,只有46%的人類將接吻視作浪漫的親密行為。
嘴唇不止可以用來接吻,還能用來交流,語言裝滿了愛,我們還可以擁抱、撫摸,愛總會透過別的方式流轉。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POPULAR SCIENCE. You are disgusting in so many ways. Scientists just outlined six of them[EB/OL]. (2018-06-06). https://www.popsci.com/evolution-disgust/.
[2] verywellmind. Coping With the Fear of Kissing[EB/OL]. (2022-05-09). https://www.verywellmind.com/philemaphobia-2671832.
[3] NATIONAL GEOGRAPHIC. Ew, gross! Why humans are hardwired to feel disgust[EB/OL]. (2021-03-30).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gross-why-humans-are-hardwired-to-feel-disgust.
[4] Tara J. Cepon-Robins, Aaron D. Blackwell, Theresa E. Gildner, and Lawrence S. Sugiyama. Pathogen disgust sensitivity protects against infection in a high pathogen environment[J]. 2021.
[5] Val Curtis, Mícheál de Barra.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athogen disgust[J], 2018.
[6] Valerie Curtis, Mícheál de Barra, Robert Aunger. Disgust as an adaptive system for disease avoidance behaviour[J], 2011.
[7] Brunel University London. The six common types of disgust that protect us from disease revealed[EB/OL]. (2018-04-04). https://www.brunel.ac.uk/news-and-events/news/articles/A-filthy-first-the-six-common-types-of-disgust-that-protect-us-from-disease-revealed.
[8] SCI AM. Why We Kiss[EB/OL]. (2016-03-0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we-kiss//
[9] BUDINESS INSIDER. Here's the science behind why we enjoy kissing[EB/OL]. (2017-10-16). https://www.insider.com/why-we-enjoy-kissing-even-though-its-gross-201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