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先生”事件背後男人的三個性心理特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性學研究僧”
作者:性學研究僧
來源:性學研究僧
文章已獲授權

今日警情通報揭開了謎底:網傳的 “紅姐”並非猜測中的 “紅大爺”,而是一位38歲的“男性”假扮女性。並指出網傳的“與1691名男性發生親密行為並拍下約會影片”不實,目前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被江寧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作為性教育科普工作者,很多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1,男性的安全性行為和性傳播感染的預防意識。
2,性/別多元,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偏好的科普知識。
3,性法律,性交易以及網路性安全的風險盲區。
以上每一項都直指我們性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本文想透過“阿紅”事件(吃瓜),或許能看到一些男性身上未被言說的褶皺(拓展認知視角和意識的邊界)。
說明:性交易以及傳播偷拍影片獲利構成違法犯罪,請依法處理。本文並非為男人開罪,旨在分析科普男性性心理,無不良導向。
一,男人的性壓抑更強烈!
在性的問題上,男人比女性更容易感到自己被壓抑,一項關於大學生“性壓抑”狀況的調查顯示:男性被調查者中有67.22%表示感到性壓抑,而女性被調查者中僅有35.90%表示有此感受

一位在我看來年輕、帥氣男性曾經和我說:“我很期待又害怕和女性親密接觸,怕自己不能滿足對方,會被嫌棄。”
傳統觀念要求男人"主動強勢又厲害",但現實中許多人對性表現出焦慮(如對早洩、尺寸擔憂),選擇迴避;
男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很多需求,卻因"男兒有淚不輕彈"難以傾訴;職場壓力導致他們沒有精力去處理親密關係,部分人轉向隱蔽的色情消費或擦邊服務釋放慾望。
一生要強的男人何處釋放自己的需要?有需要其實就是一個人脆弱的開始,最強大的男人是沒有性需要的,他是每日讀書,學習,工作,健身,他甚至是戒色的。
有需要的男人都是脆弱的,沒有辦法健康的釋放或者壓抑自己的性需要就是當代男人的困局。
因為男人從小一生要強,但導致男人的平均壽命比女性要短,一個直接或者根本的原因是對自己脆弱無力的抵抗。看男人還是最懂男人,在“紅先生”這裡,男人不需要逞強,不要偽裝自己,他可以暴露自己需要,也不用擔心時間,沒有任何負擔,因為“紅先生”不需要取悅。
性教育缺失,性別刻板印象會讓男人的這種壓抑迴圈加劇——他們既被期待成為性主導者,強者又找不到暴露自己脆弱,展現真實的情感支援出口。
被壓抑的性慾和性需要,在沒有良好的情感能力與安全健康的釋放途徑,在積壓之後,以直接醜陋的方式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大概是“紅先生”有市場的其中原因之一吧。

二、男人容易工具化身體、情慾和性。
所謂“性”工具化就是指,將性行為視為實現非性本質目標(如權力彰顯、情感控制、社會地位、情感宣洩等)的手段,而非以情感聯結或自然愉悅為核心。
顯然和“紅先生”發生性關係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情慾宣洩”。
一些觀賞過網上流傳的“紅先生”作品的朋友驚呼:為什麼發現了對方是男的還要繼續;天啊,他們居然還互吃薯條,她還給她洗水果…….人們對此不解,只能調侃“來都來了”或者“洞性戀”。
人類的性別、性傾向並非非黑即白。性學家金賽的研究表明,人類性吸引力存在光譜式分佈,即使自認“直男”的個體,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被同性所吸引。
除了性傾向的多元性,在“紅先生”事件中,我們更能看見“性別”的多元性:“阿紅”是一位扮成女性的“生理男性”,而這些來和他發生親密接觸的男性中,不少人是衝著阿紅“女性身份”而去的。
那麼如何理解“直男”的選擇呢?最簡單直接的理解就是:身體,情感,慾望,性的工具化。
在性慾上頭,精蟲上腦的狀態下,工具化解決他們的需要時最簡單高效的方式,他們更關注關注快感本身而非物件性別,宣洩的快感,打破禁忌,突破的快感,宣洩的意味都在這場工具化的狂歡中找到了影子。
這是這些男人找“紅先生”的第二個原因。
·三、男人更需要簡單直接輕鬆的關係
網上流傳的一張圖片讓我格外留意:一個男人拎著西瓜走進 “阿紅” 家。這個尋常的舉動,卻透著不尋常的訊號 —— 拎著水果上門,更像熟人之間的拜訪,而非陌生人的臨時邀約。
那隻西瓜彷彿成了某種情感連結的載體,悄悄訴說著超越簡單交易的關係溫度。
雖然男人容易工具化性慾和情感,但男人首先是人,人是關係動物,依然是需要情感連結的。
這讓我想到,許多人與紅叔產生交集,或許並非單純追求生理刺激。就像那位拎著西瓜的男士,他在這段關係裡尋求的,可能是其他親密關係中難以獲得的東西:也許是卸下 “必須強大” 的面具後,那份被全然接納的鬆弛感;也許是不用掩飾脆弱、可以自在流露情緒的空間。
為什麼選擇他?簡單,輕鬆,直接….當然人性的黑暗的,也許,這些去找“紅先生”的男人並沒有想到事情會今天這樣的地步。
不過,這件事也順帶擊碎了 “女性必須柔美才會讓關係和諧” 的固有偏見。長久以來,社會總給親密關係套上 “女性要柔美、男性要強勢” 的模板,彷彿偏離這個框架就難以維繫。
但紅叔的例子恰恰說明,有的男人需要的可能並不一定就是單一外表上的美,還可能有能否精準觸達自己的需求。
圖:僧粉交友群
我們群裡不少學員調侃:“紅先生怎麼吃得比我還好?” 這句玩笑背後藏著真相 —— 他或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 “柔美”,卻用自己的方式滿足了那些男性在其他關係裡得不到的東西。
這些東西,可能是不用偽裝的輕鬆對話,不用顧慮 “失了男子氣” 的情緒宣洩,或是對 “被照顧” 的隱秘渴望。
這些需求無關性別標籤,只關乎人性本真。當我們放下 “女性必須怎樣”“男性必須如何” 的執念,才能看見親密關係的核心:不是符合外界期待,而是兩個人在互動中都能舒展地做自己。
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如果我們都有很多“應該”“必須”,大家就都會很累,關係沒辦法簡單,輕鬆,愉快。
成年人的生活裡,滿是期待與包袱需要去迎合。回到親密關係中,連做真實、簡單的自己都成了奢望。既然如此,倒不如用更簡單直接的方式,去獲得些能讓人鬆快的關係 ,起碼能短暫逃離那些沉重的 “必須”,喘口氣 。
如果兩性互動中,我們看不透這一點,把親密關係變得複雜,什麼靈魂伴侶,什麼同頻共振,總是在追求“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反而適得其反。
簡單點,相處的方式簡單點。
講到這裡,特別需要說明本文不是為這些男人尋找合理化的理由,而是讓我們在吃瓜的時候,也能透過事件本身重新審視男人:這個壓抑又衝動,這個脆弱又要強,這個想要又無法具體描述的物種
波伏娃說:女人不是一種性別,而是一種處境。
我在想:在這場“紅先生”和他的男人的故事中“男人”也變成了一種處境。
做了38年的男人,我也是30歲之後發現我18歲的時候就性壓抑,當然我沒有壓抑到“變態”,我只是誤入了性知識的海洋;我在26歲的時候研究成人用品的時候,就發現男人更容易工具化身體和性慾,他們沒有女性的情感細膩,工具是他們最得心應手的部分。我現在越來越貼近自己和男人的時候,我發現男人對情感的需求一點都不比女性弱,他們只是要的更委婉,更簡單,他們太脆弱太無力,以至於無法表達,無法言說那些細膩的部分。
在這場“紅先生”和他的男人的故事中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或說在“性教育缺失,性別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沒有健康安全負責任的性意識,缺乏性法治與性文明”的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