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榜單之外

豆瓣釋出了2023年年度榜單,圖書榜單我一本沒看,國產電影榜單我只看過一部《椒麻堂會》(見:《推薦觀賞:<椒麻堂會>》),世界電影榜單我也就看過一部《奧本海默》(見:《奧本海默

》)。

放在十年前,十五年前,我會因為這些大量的空白而感到焦慮,甚至想著要去“補”起來。現在我一點反應都沒有,沒看過就沒看過。不獨是豆瓣的榜單,《紐約時代》、《經濟學人》、《時代週刊》、《金融時報》的年度圖書,我同樣也都一本沒看過。沒看過就沒看過,有人看過就行。2023年,我自己重點推薦的是《觀呼吸》(見:《療愈心靈從這裡開始—<觀呼吸

>》),這本書甚至都不是今年出版的新書,那又怎麼了?

世界最大的流媒體平臺Netflix也每月釋出榜單,按照全球使用者的實際觀看統計,排列前十名。我看了11月份的榜單,發現我喜歡的電影和電視劇同樣不在這張表單裡。要知道,這張榜單可以說是代表了全球大眾的個人喜好。所以,我既不在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他們這一邊,也不在普羅大眾這一邊。我並不是刻意如此,也沒有努力追求什麼,這一年我依著自己的喜好看下來,讀下來,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這個樣子。

會有遺憾嗎?比如說豆瓣的年度榜單首位的《我在北京送快遞》,人們在網上討論得很熱烈。我因為沒看過,所以根本插不上嘴。可是,我為什麼要插嘴呢?我叫和菜頭,又不叫插一嘴。它是年度榜單第一,如果第一名都沒有看,是不是在2023年錯失了些什麼?那我為什麼要凡事掐尖呢,走路要走大街心,吃菜要吃白菜心,我叫和菜頭,又不叫和掐尖。

我在2023年的確讀過一些書,但是這些書並不在榜單上。書商、出版社、媒體左右不了我要讀什麼,我按照我的興趣和需求自己找書,自己找渠道,自己去讀。至於說這本書是有100萬人喜歡,還是隻有10個人讀過,都不是我需要關心的事情。生怕脫離群體是一種病,生怕隨波逐流同樣是一種病。如果是單純喜歡讀書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應該產生如此之多的妄念。

榜單可以看作是省時省力的精華萃取,但你也可以同樣把它看成是一種限制,一種束縛。因為一群讀書編輯,網站運營,書店經理,以及幾百個讀書人就圈定出了一個範圍,告訴你應該去讀什麼。你讀了肯定覺得有用,因為很多人也是這麼做的。因為有很多人,所以你們就有了共同話題,書就變成了一種社交資源。又因為這裡的很多人和大量不讀書的人相比,其實是個很小的數目,所以你們就有了身份認同,書就變成了某種神聖的紋章或者旗幟。
這本質上是恐懼對於落單落後的恐懼,對於人群對於大眾對於世俗的恐懼,和閱讀沒什麼關係,和求知沒什麼關係,和思考同樣沒有什麼關係。而一個人閱讀什麼,思考什麼,最終都會變成構成自我的材料。我是覺得這件事最好自己根據實際需求自己去找,性生活和讀書這兩件事都不應該外包
最後,所有的榜單後面都有商業活動的影子。類似年度必讀書目這樣的東西,更像是一張購物清單。就像是宜興人發明出來的“一茶一壺”概念一樣,目的都是為了增加銷售。對此,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你與其把榜單上的書全都讀過一遍,然後驕傲地在社交媒體上炫耀,炫耀閱讀數量,炫耀閱讀時長,不如在一年之中選擇出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然後真的在這一年裡反覆讀。像這樣讀書,你的個人收穫要比刷書單強得多。
如果能打,你精讀一本已經足夠你打了。如果不能打,你一年裡讀300本也沒有任何用處。對於榜單的正確態度,我個人的淺見是用指頭劃過,瀏覽一遍,說一句“哦,知道了”,就已經足夠。至於說是因此產生了歡喜、驕傲、憂愁、焦慮,那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附:
送給你一份我昨晚路上看到的景象—
標題:《自由自在》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6
Prompt:A Chinese young woman in a flowing dress at a serene beach, low angle , Kodak Portra 400 style, –style 4G7sJvV0vQTb –ar 16:9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打碟》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
 南派三叔專區
ππ,這張《昆汀血呲呼啦妹》送給你。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