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智谷產業組

本週重點關注
從“斷供者”到“求合作”,三星掌門人低頭訪小米
22日,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高通公司總裁安蒙訪問了小米汽車工廠,小米CEO雷軍等高層親自接見。
據悉,李在鎔與安蒙在小米高層的陪同下,參觀了小米汽車工廠的生產線,詳細瞭解了小米在智慧制造領域的最新進展。當然,訪問小米汽車工廠只是李在鎔此次中國行的一部分。3月23日,他參加了在北京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3月24日,他在深圳參觀了比亞迪集團總部。
對三星來說,“面臨著生死存亡”或許是李在鎔此次中國行的直接原因。隨著AI產業競爭的白熱化,三星面臨“前後夾擊”,在儲存晶片、智慧手機、OLED顯示屏等核心業務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DRAM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42.2%降至2024年的41.5%,OLED面板份額從63.2%跌至43.2%。
除了半導體和晶片業務,過去一年,三星電視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下降了近2%、智慧手機下降了1.4%、用於智慧駕駛的數字座艙下降了4%。
此次中國行,被視為三星尋求外部合作以緩解困境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希望透過與小米等中國企業的合作穩定供應鏈並拓展新市場。
但對小米來說,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復仇”爽文。十年前,小米因三星斷供OLED螢幕,陷入供應鏈危機,雷軍多次赴韓協商,酒桌上幹了五瓶紅酒給三星賠禮道歉。
但如今,三星主動尋求合作,折射出中國企業在顯示屏、半導體和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削弱了三星的壟斷地位。
自2015年以來,三星集團前會長李健熙就在多個公開場合強調,汽車零部件是三星電子未來的增長動力之一。而在汽車行業快速崛起的小米,已成為各大汽車零部件廠商爭搶的熱門物件,為李在鎔的拜訪奠定了基礎。
當然,李在鎔拜訪小米事件不僅是兩家企業的互動,也是全球科技權力轉移的縮影。李在鎔訪華期間,蘋果、寶馬、賓士等巨頭高管同期密集來華,印證中國市場在全球科技與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全球科技競爭中心也正在向中國傾斜。

其他新鮮事
1.浙江阿里籤新約,政企協同再度升級
事件:
25日下午,浙江省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省長劉捷分別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見證簽約。
戰略合作的規格很高,具體內容也相當豐富重要:根據協議,浙江省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將緊緊圍繞“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以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進一步整合資源、緊密協同,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在人工智慧等領域展開合作,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實踐,共同推動國家重大戰略落地實施。
點評:
按時間線來算,這次戰略合作,是浙江省與阿里的第四次牽手。從阿里雲支撐杭州亞運會,到2024年聯合吉利打造智慧汽車平臺,浙江和阿里早就形成了深度繫結關係。如今,浙江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的再度攜手,標誌著雙方在人工智慧、平臺經濟、縮小城鄉差距等領域的深度協同邁入新階段。
對浙江而言,杭州六小龍的出圈讓大家看到了杭州深厚的科技土壤。但實際上,杭州的創新氛圍,離不開阿里為其奠定的數字經濟基礎。而這次合作,就是為鞏固浙江“數字經濟第一省”地位。依託阿里系在雲計算、AI大模型(如開源Qwen系列)、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積累,浙江可加速產業智慧化升級(如智慧醫療、智慧物流)和城鄉資源均衡分配(如AI助農、縣域無人快遞車試點),同時借力阿里生態資源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省域樣板,搶佔AI技術應用高地。
對阿里系而言,從年初再登春晚舞臺,到今天和浙江簽約,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是,阿里和螞蟻,經過三年整改後,迎來了順風局。這次合作,既是阿里技術商業化的重要跳板,也是其社會價值重構的機遇。和政府合作,阿里雲和螞蟻鏈可以拓展公共場景落地,強化官方背書。而參與縮小“三大差距”的實踐,則有助於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強化阿里企業形象,與主流價值觀深度繫結。
2.張一鳴登頂中國首富
事件:
3 月 27 日,福布斯富豪榜和彭博億萬富豪榜兩份即時榜單均顯示: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登頂中國首富。福布斯富豪榜顯示,張一鳴身家為 65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760 億元),在全球富豪榜位列第 23 位。馬化騰與鍾睒睒分列富豪榜第27和28位,其後則是黃崢、雷軍,分別為第32位和33位。彭博億萬富豪榜預估張一鳴身家為 575 億美元,位居全球富豪榜第 24 位。
點評:張一鳴登頂首富,主要得益於AI浪潮下對中國資產的重估。美東時間2月21日週五,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訊息稱,字節跳動的估值已經突破4000億美元,至少三家主要投資者對該公司進行了重新評估。胡潤研究院表示,這得益於字節跳動因AI業務的勢頭和前景帶來的估值上漲,張一鳴的財富達到4350億元,增長了76%,即1900億元。而去年11月的AI大模型月活躍排行榜上,豆包App以5998萬MAU的成績僅次於OpenAI的ChatGPT,穩居全球第二,在國內排名第一。字節跳動也因AI業務的高增長潛力,市盈率(P/E)從2023年的25倍升至2025年的40倍,估值突破1.5萬億美元,直接推高張一鳴持股價值。
3.無差別攻擊,懂王宣佈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
事件:
當地時間3月26日,懂王在白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相關措施將於4月2日生效。這批關稅將適用於進口乘用車和輕型卡車,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零部件和電氣元件)。懂王稱,汽車關稅將會是永久的。並表示,如果在美國製造汽車,則無需繳納關稅。
點評:
這一關稅法令本質上是“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旨在透過貿易壁壘迫使車企將生產轉移至美國。首當其衝受到關稅影響的,是韓系和日系車,中國車企反而受波及較小。畢竟美國市場在中國車企的海外市場中佔比極小。不過要注意,這條關稅法規堵死了中國車企從墨西哥側面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而在之前,墨西哥是美國最大進口汽車來源地,2024年共有245.9萬汽車在此組裝後進入美國。短期來看,高關稅將帶來產業鏈的區域性調整,但長期將削弱美國在汽車產業變革中的競爭力。根據諮詢公司的測算,在美國,每輛汽車的價格或因關稅上漲3500美元至12000美元。
4.機器人也成了“納稅公民”?
事件:3月25日,證券時報釋出頭條評論文章,稱AI技術發展可能導致嚴重失業問題,機器人稅作為應對失業潮的社會策略之一,多個國家與地區已經進行了探索與嘗試。目前,韓國作為世界上首個推出“機器人稅”的國家,政府試圖減少對機器人的稅收優惠,對投資工業自動化裝置企業提供的稅收減免,由7%降為2%。此舉透過減少對機器人研製的稅收優惠,增加機器人的應用成本,達到間接徵稅的效果。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關於機器人員工該不該按月繳納社保的問題“現在也在討論”。
點評:讓機器人繳稅,倒不如說是對使用或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徵稅。目前,AI機器人正逐漸走向實際應用,從事重複性、標準化工作的基層就業者已經面臨失業風險。社會生產效率得以提升,企業人力成本大大降低,而普通員工的議價能力卻大打折扣。以向直接生產或使用機器人替代人類崗位的企業徵稅,是平衡社會利益分配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採用類似消費稅、增值稅的分級稅收政策?如何明確納稅主體資格?所徵稅收可用於補貼失業人群?這些問題仍有待商榷。如果完全由市場主導機器人替代程序,可能導致就業極化,即高技能崗位與低端服務業並存,中等技能崗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