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歲首富千金,不想靠爹,只想靠自己?
最近,一位富二代的“身份焦慮”惹來了凡爾賽爭議,也撕開了Z世代精英的真實困境——“我知道我享有巨大的特權,但這讓我感到極度不安。”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22歲的菲比·蓋茨(Phoebe Adele Gates),她不是誰的模仿者,而是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前妻梅琳達最小的女兒,斯坦福大學人類生物學專業畢業生,成長於西雅圖湖畔的科技豪宅,自帶“億萬級別出生點”。
她在這檔直面青年焦慮的播客節目。她在節目中反覆強調:“我不想被人定義為某人的女兒,而是希望人們看到我自己。”
只是,這番坦誠並沒有迎來全網理解,反而讓她陷入了“凡爾賽”的爭議泥沼。
1
她是誰?出生“在塔尖”的女孩
菲比·蓋茨,2002年出生,是比爾·蓋茨和梅琳達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作為世界科技巨擘的掌上明珠,她的成長伴隨著媒體關注和教育資源的極限加持。

小時候,她在被譽為美國頂尖的湖濱中學接受基礎教育;少年時期,她同時在紐約的朱莉亞德學院學習舞蹈;大學則進入斯坦福人類生物學專業,期間也積極參與女性健康和環境議題。
她是Z世代精英的縮影,活躍於社交媒體,喜歡時尚、芭蕾、環保議題,也從不掩飾自己的特權背景。

畢業後,菲比躍躍欲試,決定投身創業大潮,推出了一款藍牙衛生棉條——是的,你沒聽錯,就是“藍牙衛生棉條”。她滿懷信心地想,應該能在市場上大展拳腳,開創一片新天地。
然而,現實給了她一個大大的“失敗”標籤。合作伙伴和營銷公司一個個眼神充滿疑惑地問她:“這款產品,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面對這些犀利的質疑,菲比竟然沒能給出一個讓人點頭的答案,結果自然是專案胎死腹中。
這一遭打擊讓菲比一度心情低落,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不過,菲比可不是輕易認輸的型別。她不甘心就這麼消失在創業的浪潮裡,於是決定轉戰播客和電商平臺,想著也許在這裡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本來一個年輕人敢於試錯、勇於挑戰,應該是件值得稱讚的事,但偏偏有些網友看她分享創業辛酸時,居然開始嫌她“矯情”。我說,你們是不是該給菲比點鼓勵?畢竟,能想出藍牙衛生棉條這種創意,也不容易!

究其原因,事情的根源竟然和比爾·蓋茨最近公佈的遺產分配方案有關。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變成“富二代”,沒有了奮鬥的動力,比爾·蓋茨決定把自己總資產的1%留給三個子女平分。根據福布斯的資料,比爾·蓋茨的財富足足有1058億美元,這也意味著菲比至少可以繼承3億美元的遺產。
2
播客《倦怠者》:她不裝普通,只想坦誠
2025年4月,菲比和21歲的聯合國青年氣候代表索菲亞·基安尼一起推出播客《倦怠者》,主題是“Z世代的焦慮與重構”。
第一期就火了,因為她把大家最關心的事擺在檯面上——“我深知別人對我的看法,也知道自己站在多麼不公平的起跑線。但如果我因此停在原地,反而是對特權最糟糕的回應。”
她在節目裡分享自己常年對“裙帶關係受益者”標籤的不安,坦承每一次創業想法都需要反覆向父母求證,“我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說:‘她本來就能成功’。”
而這一類表白,在不少普通人看來,就是“精緻矯情”。
網友熱評:
她煩的是‘資源太多’,我們煩的是‘早高峰地鐵擠爆’。
就事論事,她說的沒錯。特權能讓你擁有很多,但也讓你很難被真正當成個體。
我不覺得她是在賣慘,她至少願意在公眾面前拆穿虛幻的濾鏡,這很難得。

除了播客之外,菲比還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一個實際的商業計劃——一個名為“Phia(菲雅)”的可持續購物平臺。這個平臺主打環保材料、女性品牌和迴圈經濟,靈感來自英國環保設計師斯特拉·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之女)。不得不說,這個方向有些“貴族氣質”,但也正中“道德消費”這一年輕人市場的痛點。
菲比自己表示:“我並不想建立一個只屬於上流社會的購物平臺,而是一個讓年輕人也能參與環保和公平貿易的平臺。” 看來她並不打算靠著父親的名氣就走上豪門路線,而是想透過這種高大上的環保理念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網友熱評:
環保我支援,但能出pdd版嗎?
我不關心她的起點,我只關心她賣的環保T恤是不是比優衣庫貴10倍。
目前“菲雅”還在開發階段,但已引發多個環保品牌和投資機構的關注。有媒體透露,部分種子基金來自蓋茨家族基金會內部資源,但更多技術團隊和品牌談判由菲比親自推動。

與她的哥哥姐姐相比,菲比似乎擁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她的哥哥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而姐姐則是一名醫生,走得都是穩紮穩打的路。而菲比呢,大學一到手就把感情生活公開了,不僅有幾段戀情,還頻繁出現在媒體鏡頭下,彷彿生活就是她的真人秀。
大家都以為她的創業之路會像開掛一樣順利,但實際上,比爾·蓋茨和梅琳達始終有一個鐵的原則:學業先行,創業再說。菲比自己也坦言:“每次我提出想法,爸媽都會讓我反覆驗證邏輯、確認動機。他們不是否定我,而是希望我走得更穩。”看起來,這家人的教育哲學與我們想象中的“科技帝國接班人”的劇本完全不同。
3
凡爾賽爭議的背後:身份焦慮有資格被理解嗎?
《倦怠者》播出後最激烈的輿論,集中在這句評論:“她說的煩惱,不是我們能理解的。”
在當今社會,特權階層表達脆弱,往往容易被視為“矯情”“作秀”甚至“情感綁架”。
一部分網友直接開懟:
建議她換我們一週工資,體驗一次真正的‘不安’。
她的人生是選劇本,我們的人生是靠續命。
這種局怎麼走?”她不是想裝“普通人”,她只是想做自己菲比·蓋茨沒有否認自己的資源,也沒有粉飾自己的一切是“靠努力從零打拼”。她的策略是:帶著意識和責任感,用光環鋪出一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她沒有走極端敘事,沒有刻意反叛父母、遠離家業;也沒有貪圖現成捷徑、高調繼承股權。她像是踩著高空鋼索的舞者,一邊承認特權,一邊掙脫定義,一邊在眾目睽睽下試圖成為那個“值得被看到”的自己。
這或許,就是新一代特權者該有的模樣:不迴避資源,也不躲避時代提問,而是努力創造一個“能被質疑、也能被理解”的路徑。
那麼,你怎麼看菲比·蓋茨的創業之路?她在播客中坦白自己的身份焦慮,你是否能感同身受?她打造環保購物平臺“菲雅”,你是否願意嘗試支援?在光環下成長的人,是否也有資格談“焦慮”?
評論區見!
END

LEE COUNTY JAIL、百度貼吧、知乎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管理員長駐倫敦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