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華語巔峰!三刷都不夠,這樣乾淨的電影,我們再也拍不出來了… 2025-04-21 15:22 烏鴉電影 上週五,情人節。 《花樣年華》25週年導演特別版,在中國內地公映。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看到這個數字有些恍惚,原來這部電影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我在朋友圈刷到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的巨幅海報 事實上,距離我第一次看它,也已經二十多年了。 如今依稀記得張曼玉穿著旗袍的曼妙身姿,也記得那句臺詞: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多年過去了,可能王家衛導演也沒想到,今天的中國,結婚率下降,年輕人不想談戀愛,愛情電影可能已經失去了共鳴的土壤… 這部電影還有人要看嗎? 但當我走進影院,再看這部電影,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它想表達的,遠不止愛情… 時隔多年,這部載入影史的佳作,依然閃閃發光。 1962年,香港。 有婦之夫周慕雲和有夫之婦蘇麗珍,同時搬入一棟小樓,成為了鄰居。 不久之後,他們發現各自的伴侶勾搭在了一起… 從猜測、懷疑,到彼此試探、確認,故事就在周慕雲和蘇麗珍的你來我往中,逐漸展開… 他們一起黯然神傷,一起設想另一半如何出軌,抱團取暖,彼此撫慰… 不知不覺間,兩人的關係有了變化… 毛尖老師曾這樣評價《花樣年華》:整部電影有床但沒有床戲,兩人之間有愛但不做愛,一部不動手不動腳的黃色電影。 它不需要赤裸裸的展示,在若即若離中,在欲說還休中,完成對靈魂的征服。 壓抑、曖昧、含蓄,永遠比干脆直接的表達更加深刻。 蘇麗珍的每一件旗袍,是精心打造的鎧甲,也是嚴絲合縫的牢籠,將內心的悸動包裹得嚴嚴實實。 周慕雲的香菸,是最優雅的武器,煙霧繚繞中,每一次吞吐都是一次試探… 當蘇麗珍穿著旗袍在狹窄的樓道里與周慕雲擦肩而過,腳步聲、雨滴聲、甚至布料摩擦的聲響,都彷彿心跳的轟鳴… 慾望彷彿一場精心編排的華爾茲,在剋制與放縱之間,在道德與本能之間,跳出了人性最複雜的韻律。 我們現在的電影都裝太滿,生怕觀眾看不懂。 很多導演都像搞營銷號的,精心算計著觀眾的淚點、爽點猛戳。 但一流的導演會讓你看到,最高階的表達,懂得留白。 現在的電影動輒兩三個小時,卻令人疲憊,其實不是資訊多,是無效資訊多。 王家衛說:總覺得電影只要90分鐘。 因為好電影,懂得藏。 《花樣年華》98分鐘,有效資訊展開說,起碼是三個小時,交給三流導演拍,能擴成20集狗血劇。 但在這兒,笨鏡頭都拿掉了… 比如,周慕雲和蘇麗珍各自的伴侶,都沒有出現過正臉,因為不必出現。 比如,網上流傳著《花樣年華》諸多刪減片段,比如床戲,比如多年後的重逢…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但我相信你看完會跟我有一樣的看法:剪得好,太直白了。 而留下來的鏡頭,每一個都值得推敲。 電話響了那麼久,為什麼沒人接? 蘇麗珍和老公說完話,突然衝進了房裡,你猜猜她做了什麼? 蘇麗珍和周太太同框,傳統旗袍和深V紅裙的對比,似乎在暗示兩人迥異的個性… 聽到敲門聲,周慕雲嘴角浮出一絲笑意,他開門後發生了什麼? 蘇麗珍在窗前停留,眼神有意無意地朝某處瞥… 每一個鏡頭,有鋪墊,有呼應,雋永回味,足以讓人腦補出一大段故事。但粗心的觀眾,也很容易漏掉這些細節… 王家衛還是個蒙太奇高手。 兩人無數次錯身的走廊,街燈時明時暗,牆上的小廣告並不相同… 兩人在卡座吃飯的場景,鏡頭一轉,蘇麗珍已經換了一身旗袍,周慕雲也換了領帶… 一切都在說明,這不是一天之內發生的,你不知道過了多久,好像時間已經靜止了。 在《花樣年華》的光影世界裡,時間是一個溫柔的暴君。 日復一日的場景重現,編織成一張記憶的網,將兩位主角困於其中。 溼熱的香港,讓人分不清春夏秋冬,唯有上海房東家的食譜,提醒我們四季的流轉:暮春的烤子魚、夏至的薺菜餛飩、深冬的蹄髈湯… 彷彿是人與環境在做頑強卻稍顯無力的抵抗。 這是上海人發生在香港的故事,是保留了老上海情調的香港。 王家衛1958年生在上海,5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花樣年華》的背景,恰是他的童年。 當時大量的上海移民,帶去了海派生活習慣,深刻影響了香港。 電影中的狹窄樓道、昏暗燈光、封閉公寓,既是香港市井生活的寫照,也是對上海石庫門弄堂的復刻。 表面上看,《花樣年華》是愛情故事,但扒開內裡,我們看到的是舊時光里人的生活。 比如,逼仄的生活環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此之近,毫無邊界感。 蘇麗珍下樓買雲吞麵,好幾雙眼睛盯住她,晚上出門要被說,出去的次數多了要被說,穿得好看也要被說… 鄰居家吃什麼菜,說什麼話,都能一清二楚,多少人共用一個電話,經常要找人轉接… 蘇麗珍想要為病中的周慕雲做一碗芝麻糊,但得做上左右鄰居所有人的份,才能“順便”給他一碗… 電影常常有“燈”的特寫,彷彿是一個隱喻,暗示人們所有的行為都在明處,眾目睽睽之下。 片中有段情節,蘇麗珍去周慕雲屋裡討論武俠小說,剛好碰上房東一家提前回來,霸佔了客廳,打了一天一夜的麻將。 兩人此時根本算不上偷情,但怕人說閒話,只好壓低聲音,在房中困了一天一夜。 好不容易麻將散場,蘇麗珍回到自己住處,又被鄰居撞見,詢問“怎麼早上沒見到你”… 王家衛曾說:對我而言,《花樣年華》從來不是一個出軌的故事,它講的是秘密。 現代人可能連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我們難以想象,原來過去的人,會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在一個幾乎沒有秘密的地方,如何守住秘密? 再比如說,片中有一段試用電飯煲的情節。 六十年代日本電飯煲走進香港家庭,主婦們再不用長時間看火,這一發明把當時一部分女性從廚房中解放了出來。 在電影中,電飯煲也是兩位主角命運交織的契機。 周慕雲託蘇麗珍代購電飯煲,這個無意的舉動,卻讓妻子和對方的老公開始了婚外情… 電飯煲給了女人自由,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電飯煲在今天看來如此平常,你可能難以理解,沒有它,《花樣年華》的故事就不會發生… 小說《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曾說:人就像一張樹葉一樣,落下來飄走了,就沒有了,所以記錄是很重要。時間就是這樣過去,一代人全死了,沒人知道他們是怎麼活過… 《花樣年華》就替我們儲存了一個時代的記憶,那時候的人怎麼穿衣吃飯,怎麼說話,怎麼做事… 它讓我們看到,時間是那麼的無情,悄悄改變了所有,時間又是那麼寬容,默默見證著滄海桑田。 周慕雲傾訴秘密的石洞,後來也長出了草 我記得第一次看《花樣年華》,是一個夏天的午後,我從音像店裡租來VCD,躺在床上對著電視機看完的。 那時的我年輕不懂事,只覺得張曼玉很美,但電影節奏緩慢,昏昏欲睡… 但今天的我重看,只覺得資訊量爆棚,眼睛忙不過來。二十年裡,不知不覺,我長出了鑑賞電影的“觸角”… 而當我把這段感受跟團隊小夥伴分享時,年輕的編輯突然問:VCD和DVD的區別是什麼?是盜版和正版的意思嗎? 我這才意識到,我變了,時代也變了… 我就是歷史,有義務去解釋,當年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會在報紙上查影院排片,去現場買票,在家裡看碟,一部90分鐘的電影是兩張VCD,看一半還要換碟… 原來,觀看《花樣年華》的方式早已不一樣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重映的版本,還包含了9分9秒的全新未曝光內容:時間線拉到2001年,梁朝偉和張曼玉在便利店裡開始了一段新的關係… 這個版本據說當年在戛納放過,這次將“只在影院”與觀眾“再見一面”,不會進行其它渠道的發行。 王家衛說,過去看電影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一旦錯過了,下次再見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希望今天的觀眾也可以體驗一下這份儀式感… 即使9分鐘的片段,在網上還引起了爭議:梁朝偉趁張曼玉睡著,吻了她,這種未經同意的吻真的合適嗎? 好吧,這確實是2001年會發生的浪漫故事。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或許都能會心一笑,王家衛對時代情緒的捕捉太精準了,千禧年的氛圍是這樣的,我們篤信世界會更開放、多元、包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鬆弛,友愛多於設防… 誰能想到,二十幾年後的人,已經無法共鳴了… 電影與現實,意外地互文,我只感覺到無奈。 同事說,六十年代的張曼玉換了二十多套旗袍,都沒有親一口,結果2001年一塊蛋糕就能親上了。如果有2025年版本,那大概低頭看手機的周慕雲和蘇麗珍根本不會相遇,花樣年華早已煙消雲散。 或許,這也正是《花樣年華》重映的意義。 它提醒我們,電影從來不是要講正確的事,甚至正確就是藝術的天敵。 好電影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生,當你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你可以開始理解,變得寬容,同時也認識到個體生命的有限。 《花樣年華》裡最傷感的一幕,是幾年後蘇麗珍故地重遊,再次走到窗前,但對面早已人去樓空…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但當我們知道還有電影記錄這一切,總算是稍稍釋懷了…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好電影值得反覆觀看!